新加坡A+級心理諮商師趙俊又:拒絕孩子的負性情緒會怎樣?

【專欄】新加坡A+級心理諮商師趙俊又:拒絕孩子的負性情緒,不會使他更強大!

——理解負向情緒 引導理性探討。

趙俊又:臺灣心理輔導系最高學府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碩士研究生,系“臺灣心理學統領”蕭文教授親傳弟子。並於2010年獲得新加坡心理學專家認證A+級心理諮詢師。

經多年科研、實踐,已精通各家心理學主流派系:精神分析、個體主義、存在主義、人本、房樹人繪畫、完形、現實主義、行為主義、認知行為、短期焦點、家庭治療,且能貫通,將各家之所長融合使用。曾在新加坡從事輔導服務六年,至今講座已有千餘場、案例近萬。

本次邀請遼心諮特約講師趙俊又,來解答“拒絕讓自己的孩子有情緒,會使他更強大嗎?”這一問題。

新加坡A+級心理諮商師趙俊又:拒絕孩子的負性情緒會怎樣?

趙老師答:

不會,我舉個例子。

有一個小男孩,上了幼兒園後,媽媽發現他有些膽小退縮,便希望他能夠堅強些、大方些,不要過分在意別人的目光。

一天從幼兒園回家的路上,孩子委屈地對媽媽說:“班裡的一個小朋友說不喜歡我,他以後再也不和我做朋友了……”媽媽還沒聽完,就急切地勸慰道:“無所謂啦,你不還有別的好朋友嗎,再說,你不在意不就得了”。孩子沒有回答。

再後來有一天,孩子對媽媽說:“媽媽,今天有個小朋友踢我的腿了。”媽媽頭也不抬地說:“沒事的,都是同學嘛,小孩子打打鬧鬧很正常,不用在意太多了”。在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時,媽媽不由自主地抓住每一個機會告訴孩子:

你這樣的感受不對,應該這樣去感受,你不要太在意嘛,無所謂就好了。

新加坡A+級心理諮商師趙俊又:拒絕孩子的負性情緒會怎樣?

然而,孩子的感受是什麼呢?真的如媽媽期待的那樣嗎?

等到他上了小學以後,他的身體變得更強壯了,他好像感受到了自己的力量,原本的退縮變成動不動就出手打人。媽媽也因此深受困擾:孩子怎麼突然就變成這樣了?

或許我們可以猜想一下,一個未滿12歲的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理性的理解力及控制力會達到什麼程度?

如果猜想的結果是“很有潛力”的話,那麼結果也顯而易見:孩子似乎只能把情緒壓抑起來。然而這些壓抑下去的情緒並未得到疏通、釋放。

當一個孩子的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後,就像一罈裝滿的水,你不把它倒掉,它就要溢出來。

新加坡A+級心理諮商師趙俊又:拒絕孩子的負性情緒會怎樣?

一個12歲的孩子會過著什麼樣的生活,他很可能每天面臨著繁重的課業壓力,又因為學業重而需要參加各種補習班,並且沒有足夠多的運動、娛樂等其他緩解項目。

這樣一來,積累起來的情緒就沒有適當的發洩渠道,也就是說沒有倒空的方法,那麼自然會從別的方面外溢出來。

負向情緒常常引起負向的行為,對於男孩子來說,尤其是因為營養好而身體發育較同齡孩子快而顯得高大的孩子來說,這種沒能得到處理而外溢的負面情緒,就更容易引起攻擊行為的出現。

事實上,這位母親犯了一個邏輯錯誤。

她希望孩子堅強、大方、不要太斤斤計較並沒有問題,但是通過壓抑情緒來達到這種目的,卻是緣木求魚。在這裡,她錯誤的將孩子的種種情緒與孩子的退縮行為畫了等號,以為改變孩子的情緒體驗,就是改變害孩子的退縮行為。

事實上,情緒本身是中性的,既沒有對錯,也不能導致孩子的退縮行為。

每一種情緒都是進化配置好的程序,憤怒時,血液湧向手部,便於抓握武器,擊打敵人。此時心率加快,腎上腺素分泌激增,從而為機體提高強大的能量,以應付可能出現的激烈行動。

新加坡A+級心理諮商師趙俊又:拒絕孩子的負性情緒會怎樣?

恐懼時,血液流向大骨骼肌,如流向大腿,便於奔跑,此時,臉部則因為缺血而變白,同時人們會有血液流失的“冰冷”感。與此同時,會有一瞬間的軀體僵化,也就是凍結反應,這也是進化過程中保留下來的一種反應,可以讓人們保持靜止,避免被大型動物發現,同時更好警戒。

快樂時,大腦中樞抑制消極情緒的部位激活,產生憂慮情緒的部位沉寂,準備行動的能量增加,這一生理過程可以使機體以逸待勞,同時養精蓄銳。

愛、溫柔、性滿足則會激活副交感神經系統,在生理反應上,剛好與恐懼和憤怒引發的“戰鬥或逃跑”反應相反,副交感神經系統的激活主要是“放鬆”的功能,使機體處於一種平和滿足的狀態,更樂於合作和配合。

驚訝時,人們的眉毛會上揚,從而擴大了視覺搜索的範圍,從而獲得更多的信息,以便於更準確的進行判斷,和制定最佳行動方案。

厭惡時,人們會皺眉、皺鼻子、並且嘴唇緊閉,這是人體為了阻止厭惡事物被五官感知,而做出的反應。

而悲傷的主要功能則是幫助調試嚴重的失落感,悲傷一方面幫助調試失落感,一方面也能夠使人體的活力、新陳代謝等降低,形成一種回撤,這種回撤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反省的機會,讓人們細嚼生命的滋味,從而重聚能力,從頭再來。同時,能量的回撤能夠把人們留在家裡,避免其他活動,這對於早期人類而言,也是一種安全保護機制。

也就是說,我們的情緒是一種自然適應的產物,雖然情緒過於激動時會導致不良結果的出現,但情緒產生本身卻不是一種退縮與適應不良。

新加坡A+級心理諮商師趙俊又:拒絕孩子的負性情緒會怎樣?

那麼,更好的方法是什麼呢?

首先,父母要接納孩子的情緒。

以本案為例,合適的方式可以是:“這句話真的很容易讓人感到悲傷啊,換成是媽媽聽到這句話,媽媽也不會太開心的。”這樣一來,在拉近親子關係的同時,也接納了孩子的情緒,為下一步的情緒管理打好基礎。

接下來,父母可以引導孩子思考事情解決的方法。

比如:“雖然聽著很傷人,不過我更想知道你還想不想與他做朋友?你有沒有什麼辦法保護你們的友誼?”

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多找一些解決辦法,如果孩子不知道該怎麼辦,父母也可以引導他,比如“如果是你們班的班長,他會怎麼做?”

孩子有的時候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不強,但是模仿的能力卻很強,通過父母的引導,孩子通常可以找到幾個解決辦法。

這時候,父母就要與孩子一起繼續思考,這些解決辦法會帶來什麼結果。這也是第三步,分析解決方案。

第四,實踐。

父母可以幫助孩子一起分析,但是一定要讓孩子自己挑一個他喜歡的方案去實施,並與他約定實施時間,比如“那咱們明天就試試,看看能不能成。”

最後,如果孩子成功的解決了問題,他就可以從中收穫成就感,並且一點點改善性格中的退縮性,如果沒能成功,父母就要鼓勵孩子再挑一個方法去實施,或者父母也可以向他建議可行的辦法。

新加坡A+級心理諮商師趙俊又:拒絕孩子的負性情緒會怎樣?

總而言之,心理學認為,負向的情緒積累會引出層出不窮的負向行為;而對於情緒的理解,則可以舒緩情緒,進而更好的引發理性的探討。

因此,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變得強大,壓抑孩子的情緒體驗是無效的,更好的辦法是提升孩子的掌控感,增強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孩子增加自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