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漁村到GDP超越香港的一線城市,深圳為什麼會如此成功

8月18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橫空出世。深圳,這個改革開放時期的明星城市,再次成為全國的焦點。

在2018年城市GDP排行榜上,深圳全年GDP24221億元,排在全國第三位。香港GDP摺合人民幣24000億元,深圳首次超越香港,成為粵港澳大灣區GDP排名第一的城市。

從漁村到GDP超越香港的一線城市,深圳為什麼會如此成功

1979年3月,國務院批准廣東省寶安縣改設深圳市,距今不過四十年。在客家話中,“圳”是水溝的意思,“深圳”就是“深深的水溝”。這個略顯土氣的名字也說明深圳原本只是個無足輕重的小地方。

深圳為什麼會這麼成功呢?深圳的成功又給我們什麼啟示呢?

1979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正式做出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決定。當時的經濟體制是計劃經濟體制,計劃經濟雖然對經濟發展起過很大推動作用,但它的弊端卻越來越明顯。國家需要新的經濟體制推動經濟發展,改變貧窮的社會面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是適應時代潮流的明智之舉。

改革是有風險的,為了穩妥起見,中央決定設立經濟特區。特區經濟上取得一些成就之後,再將改革措施推廣到全國。

特區並不是指國家撥付資金支持發展,而是在不違反國家法律的前提下,可以自主制定一些政策,比如減免關稅、刪減一些手續、土地租賃優惠等等。

深圳原來規模小,舊體制力量薄弱。所謂“船小好調頭”,以深圳作為突破口改革更容易成功。深圳於是被中央選中,成為第一個經濟特區。

從漁村到GDP超越香港的一線城市,深圳為什麼會如此成功

自此,深圳成為中國由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的“試驗田”。率先建立起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幹事創業的巨大熱情。特區的新體制和政策優勢也吸引了全國的優質資源。這些都促進了經濟的高速發展。

從無到有的深圳創造了許多“第一”,在價格制度、工資制度、基建制度、勞動用工制度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率先取消了票證制度,打破了“鐵飯碗”,敲響土地拍賣“第一槌”,發行了新中國第一張股票,建立了第一家證券交易所、證券公司等等。

深圳作為改革先鋒,一直走在時代的最前列。

除了政策的優勢,深圳還擁有最佳的地理優勢。最先試點的經濟特區其實有四個:深圳、珠海、廈門、汕頭。在這四個經濟特區中,深圳的位置是最好的。

從漁村到GDP超越香港的一線城市,深圳為什麼會如此成功

珠海緊鄰著澳門,然而澳門太小,很難對珠海起到帶動作用;廈門與臺灣隔海相望,大陸與臺灣關係緊張,廈門從臺灣獲得幫助也不現實;汕頭本地人習慣到外面打拼,本地環境又不適合外地人大量流入,因此汕頭一直是獨自打拼。

只有深圳緊鄰著香港。80年代香港產業轉型,工廠轉移到成本低廉的深圳。深圳與香港形成了“前店後廠”的模式,即深圳生產的商品到香港銷售,雙方都從這種合作中獲利頗豐。

經濟繁榮的香港還擁有雄厚的資本實力,港商紛紛在一河之隔的深圳投資。在80年代,中國大陸絕大部分外資來自香港,而香港大部分投資都在深圳。

香港的發達不僅體現在“硬件”上,還體現在“軟件”上。香港擁有先進的市場管理經驗和市場法律體系,這些都成為深圳可以借鑑的寶貴財富。在香港的影響下,深圳在市場經濟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從漁村到GDP超越香港的一線城市,深圳為什麼會如此成功

除了毗鄰香港,深圳還有航路上的優勢。深圳西部和西南是珠江口、伶仃洋,東部和東南是大亞灣、大鵬灣,海岸線長達230公里,許多地方都可建設優良的深水港。這些航運優勢能有力支持深圳外向型經濟的發展。

深圳還是中國最年輕的城市,深圳人口的平均年齡只有32歲。深圳不僅年輕,人口也以外地人口為主。深圳常住人口1300萬,其中戶籍人口400萬,只佔常住人口30%,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只有60萬,本地人的比例與對外地人歧視程度是呈正比的。缺少地域歧視,意味著更強的歸屬感和更加公平的機會,註定了深圳是對一切淘金者開放的新大陸。

從漁村到GDP超越香港的一線城市,深圳為什麼會如此成功

改革開放之後,許許多多來自全國各地的年輕人、創業者湧進深圳。作為新興的移民城市,深圳充滿了活力和創造力。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成為深圳產業選擇的方向,深圳現在大大小小的高科技企業就是創新之路的累累碩果。華為、中興、比亞迪、大疆等企業更是全球知名,實力雄厚。

從漁村到GDP超越香港的一線城市,深圳為什麼會如此成功

從漁村發展到今天的大都市,深圳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深圳奇蹟”。“深圳奇蹟”既是時代的產物,也與深圳人的開拓進取密不可分。

深圳如今重任在身,以後的路也很長,相信它可以創造更大的輝煌,不辜負國家的重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