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祥法師開示:生死無常!


妙祥法師開示:生死無常!


佛問沙門:

人命在幾間?

對曰:數日間。

佛言:子未知道。

復問一沙門:

人命在幾間?

對曰:飯食間。

佛言:子未知道。

復問一沙門:

人命在幾間?

對曰:呼吸間。

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四十二章經》——

【妙祥法師開示】

☞ 何時死

人命在呼吸之間,不是幾天的問題,因為念念都在生滅。有的人認為我這個生命是幾天,是一頓飯。在一般人來講,這已經很少了,很短了,但是還不是事實。

另一個人說生命在呼吸之間,一呼一吸之間,佛說“你知道道了”。

這個不是佛隨便給他講的,因為這個呼吸之間,你不見道是不知道的,沒有開悟到這個程度,你不知道你的生命究竟在哪塊?

所以佛就對這個沙門說:“你知道道了,你知道道在哪。”佛就給他肯定了。

所以我們也應該清楚地知道,我們的生命有生有滅,在哪呢?就是在剎那剎那間,一念的起來就是一個生滅,不斷地有生,不斷地有滅,生滅就在這裡,瞬間的生,瞬間的死。

有時候我們不知道,我們這個身體好像不斷地存在,在延續,實際上我們的生命不斷地在生滅中,這是很危險的一件事情。

我們每天還覺得自己過得挺自在。什麼自在?該睡覺就睡覺,該玩就玩,該打妄想就打妄想。

所以你就不知道,你現在打的妄想,把多少個生死都浪費了,沒有控制住,念念在生死之中。

你不知道去控制生死,而且還念念去跟生死倆玩起來了,順著生死去走,所以這個事情是非常可怕的。

我們有時候念念打妄想。你念念打妄想,念念生滅,而且你不知道過了多少生死。所以我們一天確實是一會兒生、一會兒死的,不斷地生,不斷地死,那是數也數不過來,這叫不憶數,沒法去講了。

所以說,這種境界只有證道的人才知道,他親自證到了這個地步,親自看到這個境界,知道人的生滅就是這樣。眾生的生滅是靠妄想形成的,所以就不斷地生滅。

所以我們不應該浪費時間給自己找方便,“哎呀,不行,我今天身體不行了,我今天起點煩惱,今天那個飯沒吃好……”找很多的原因給自己去創造打妄想的條件,甚至生出淫慾心等等的條件。

你知道你這一個淫慾心生起來的時候,已經過了多少個生死?你不知道過了多少生死,這非常可怕的。

當你知道你的生死在呼吸之間,你還敢遊戲嗎?還敢去想你那些沒有用的臭東西嗎?你想來想去,一旦你真正的生死到來的時候,身形要毀掉的時候,那你就晚了,就完了,什麼都來不及了。

所以我們應該看到生滅就在呼吸之間。你這樣去看待這個生死的問題、生命的問題,才是一個正確的看待,屬於出家人的一種正確的知見。

不像外道似的,三十年為一生,或是一百歲為一生,那是世間的做法,沒得道的人都是這麼講。

那個沙門答了“數日間”,就幾天的時間,佛給他肯定說:“你沒有得道。”說在吃飯之間,吃一頓飯才四五十分鐘,是不是?佛說:“你也沒得道。”

最後那個答出來了,“在呼吸之間。”“得道了。”佛給肯定了。你說,什麼叫呼吸之間?

弟子:沒有念頭就是呼吸之間。

妙祥法師:沒有念頭還有呼吸?

弟子:呼吸是虛妄的。

妙祥法師:你是說呼吸是虛妄的,還是說念頭是虛妄的?

弟子:念頭是虛妄的。

妙祥法師:呼吸不是虛妄的?

弟子:都是虛妄的。

妙祥法師:都是虛妄的,那生滅在哪一個?

弟子:在起心動念之間。

妙祥法師:起心動念,好,對。

就是說,人命就在呼吸之間,所謂的呼吸之間就是念念之間,大家一定要把這個弄清楚。我們修道不能自己騙自己,你就趕緊地去抓緊修行,這就對了。

你修什麼?就修這個念念之間。做事情也是這樣,一個善事情,你不能說是去偷懶,應該做的不做。

比如地上有一塊煤,該你撿了你不撿,說“我一會回來撿”,你應該知道,你已經就有了生滅和墮落了。

說:“我回來再撿不行嗎?”這一瞬間你就給浪費了。瞬間的生滅,你不能抓住它的機會,而且馬上做你應該做的事情,你就把時間錯過了。

說“我一會再做”,那已經是下一回的事情了,是不是?做事情就是要直來直去,我們有時候不清楚這個,所以是個麻煩事,我們不得道也和這有關係。

我們對世界的瞭解,是根據我們裡面的定力、所謂的知見——是根據我們裡面的智慧和定力來決定這些問題。

當你有了定力的時候,發現的問題就不一樣了。你定力大,發現的真理就更多了;你定力小,就被事物所迷惑。

所以我們往往都執著在有上,也不肯修道,也不肯出家,出家的也不為“了生死”去著想,盡打閒岔,做沒有用的事情,大事情忘了,儘想些沒有用的事情,那有啥用啊?是不是?

一個事、一句話、一口飯等等,為這上去多想一個念,都是一種沒有意義的事情,動個念、動了腦子都沒有意義。

生命就在呼吸之間,這口氣出來,那口氣不見得能回來,都在這裡。所以我們要知道世事無常。(溯源法語·摘自《四十二章經講記》)

妙祥法師開示:生死無常!


☞ 怎麼死

所以我們應該想到的是什麼呢?就是說我們沒有時間了,我們可能快要死了,快要面對死亡的時候,我們這會兒要做什麼,這是我們的關鍵。

我們有時候想得太多,考慮得太多,這些東西在修行面前,在了脫生死的面前一點兒意義都沒有,它只能會障道,所以這個問題有時候很可怕的。

有時候我們很多的理由都站在什麼呢?“我們現在活著,活得挺好,我們有吃有喝”,都站在這個基礎說的話,老百姓說話就是說站著不知道腰疼。

實際上我們應該怎麼想?我們明天有可能就不在了,我們明天有可能死了,我們今天預備的都是為生死的時候做準備,死了我們怎麼去繼續修行,應該考慮到這個問題。

把生死這個問題時刻地掛在心上,所以你就不會有很多的妄想出來,或有一些低級的錯誤去犯了。我們很多都是用現在人的思惟去考慮問題,所以這個不行——雖然是合情合理,但是不行。

合情合理是什麼意思呢?是世俗的標準。修行必須有修行的標準,必須是自心了脫生死的標準,必須是沒有妄想的標準,必須得克服一切世俗所有的理由的標準,這才能修行。

實際有很多的道理,本來很簡單的東西。我們有時候設計了生死的問題,自己設計生死的問題,有時候設計的標準,他都是按照世俗那種模範式的標準去做。

你就想到一個事:生死無常!

突然有一棒子給你打昏了,這時候你怎麼去了脫生死?說“我臨終時候我念佛就能往生西方”,不等臨終時候,走道時候可能就有人給你一棒子給你打死了,這時候你了不了脫生死啊?

我們淨想些好事:躺在床上有幾個人圍著我去轉,幾個人去幫我念佛去,我最後作什麼觀想,然後在大家的唸佛基礎上我再走……大家祝願下,說“你將來走了以後乘願再來”,然後自己再說幾句漂亮話,謝謝大家。

你說這種像演戲一樣的修行,它可能嗎?我們得作生死無常想,不要做演戲的那種準備。現在很多都是做演戲準備,說“那個往生了,這有多少多少人唸佛去了”,到底他走沒走?不知道。

所以什麼功夫,你都得建立在無常的基礎上去做,任何事情修行都有無常,而無常的條件都不是你設計的景象,你設計得越好,它越不可能的事兒。

所以修行很多的標準不復雜,為什麼我們有時候不明白呢?就是沒把生死放在頭上,沒把生死放在第一位上,沒把無常放在第一位上。

我們都在不斷地看著佛經,看著祖師大德的開示,還有往生的案例,我們在設計著我們將來是怎麼走法。

那玩意不保險啊,是不是啊?你就上了保險,保險公司也保證不了你那麼樣死法,對不對?所以就是一句話:生死無常!

我們做好了生死無常的準備,所以你就知道應該怎麼做了,你知道怎麼唸佛了、怎麼參話頭了……你會想著那麼多的妄想嗎?我今天又這個又那個的,什麼都想不到了。

所以為什麼我們正念不足?就是沒把生死掛在心頭上,這是一個問題。(溯源法語·摘自《聖道指歸》37集)

妙祥法師開示:生死無常!


溯源法語

由在家信眾個人創建並管理

不代表任何組織和機構

所發內容

多選自大悲寺 - 溯源佛教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