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我,無常-佛學概念之一,佛學學習筆記第7天

無我,無常-佛學概念之一,佛學學習筆記第7天

輪迴並非佛陀的發明,在佛陀時代,六道輪迴是當時印度人普遍都認可的觀念,輪迴的主體是自己,而業報在影響著輪迴。業報和輪迴觀念特別適用當時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

婆羅門教分為四個階層,宗教貴族婆羅門,武士貴族剎地利,平民吠舍,受侮辱的首陀羅。教義認為,一個人來生的命運取決於今生對神靈的敬奉。有錢有勢的婆羅門與剎地利,經常舉辦祭祀典禮,神明,有是沒事情就燒香上供,而貧窮的吠舍和首陀羅則沒有條件進行這些祭祀。所以來生婆羅門和剎地利回再次轉世成婆羅門和剎地利,享受福報;而吠舍和首陀羅則只能轉世成吠舍和首陀羅繼續受苦。

佛陀創立佛教,就是為了反對婆羅門,他提出緣起性空理論,世間萬物包括我都是由無數細小的單位不停的聚合離散構成,按照這個理論推理,如果你說現在這個剎那的自己是我,那麼前一剎那,後一剎那的我自然就不是我,這就是佛教裡“無我”的概念。而萬事萬物都由各種因子,在不停的聚散離合,並非恆常不變的,也就是無常。

連神也是各種因子因緣聚散的結果,所以敬神沒有意義,種姓制度也就沒了意義。吠陀和首陀羅也可以通過修行解脫人生的苦難。佛教初期提倡的平等,是在不同種姓之間平等,至於男女平等,乃至人與豬狗牛羊眾生平等,這都是佛教後來發展出來的理論。

婆羅門教認為,宇宙本源是梵,而且可以與人們內在的梵合二為一,既然梵是宇宙的本源,那麼梵就是恆常不變的存在,而梵我可以叫合一,那麼我也是恆常不變的存在,所以輪迴的主體是我自己。

佛陀的緣起性空理論,認為世間萬事萬物互為因果,不存在一個決定性的,不變的原因,否定了梵是宇宙本源的理論;而無我和無常,則否定了梵和我是恆常不變的理論。

那麼既然我,並非恆常不變,那麼又是誰在修行,誰在輪迴,誰在行善,誰在作惡呢?在佛陀時代確實有人問過這個問題,但是佛陀的回答是不要在這些無聊的問題上浪費精力,多數人也就不再深究了。但是隨著佛陀的涅槃,時間的推移,這個問題逐漸尖銳起來。因為人心所向必須要給修行,輪迴找到主體,這就在核心層面上佛教與婆羅門的區別也就消失了。

如果我們按照緣起性空理論,把無我和無償貫徹到底,就必然導致宿命論,也必然得出輪迴無主體的結論。嚴格按照這個理論推導,不管是我們的身體還是精神,都是由無數因子,受到各自業力影響不停聚散,這一剎那一些因子離開,下剎那一些因子到來,而當我們死去,這些因子又由各自的業力推動下繼續聚散。

努力學習每天進步一點點,積跬步以至千里,雖然緩慢但我在前行的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