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崗起義中地位僅次於黃興, 卻沒趕上起義, 得知失敗憂憤成疾

1911年黃花崗起義雖然失敗了,但是它在歷史上的意義重大,加快了全國革命高潮的到來。在這次起義中,人們記住了黃花崗七十二烈士,記住了黃興,但在這次起義中,有一個人功勞也不小,他就是趙聲。

趙聲1881年出生於江蘇丹徒人(現江蘇鎮江),事家裡的老大,從小跟隨父親讀書,聰敏過人,在當地有“神童”之稱。

黃花崗起義中地位僅次於黃興, 卻沒趕上起義, 得知失敗憂憤成疾


17歲時趙聲考中秀才,但是功名並非趙聲所好,看到清朝末年,民不聊生。性格豪爽、嫉惡如仇的趙聲對清政府更是憎恨。

1902年底,趙聲聽聞國內有很多有志之士,多在日本,於是在次年2月,趙聲到了日本,在這裡,他結識了黃興、何香凝等許多革命烈士,隨後他邊準備回國從事革命活動。

同年趙聲自日本回國,在跡象宣傳和發動群眾,並創辦了閱書報社、設小學堂、組織體育會,把鄉間有作為的青年發動組織起來,為其後革命發動之日打下堅實的思想和組織基礎。

黃花崗起義中地位僅次於黃興, 卻沒趕上起義, 得知失敗憂憤成疾


1906年春,趙聲加入同盟會,受到孫中山先生的指導,更加註意擴大革命行動,在軍內設閱書報社,親自為官兵講解革命的道理。成為孫中山、黃興的得力助手。

同年7月,同盟會會員王和順聯合欽州會黨張得清,發動了欽州武裝起義。此次孫中山特派黃興與胡毅生分別去郭人漳、趙聲營地取得聯繫,勸他們舉兵起義。郭、趙二人均答應相機倒戈響應。當起義軍兵臨欽州城下時,趙聲積極準備策應,然而郭人漳卻暗行其陰謀,大舉攻擊。革命軍因械少彈缺,糧食不足,與敵人激戰,死傷甚重,轉而失敗。

欽、廉兩次地方起義,趙聲都未能如願策應,無限淒涼感慨,賦詩:“八百健兒齊踴躍,自慚不是岳家軍”,表現其壯志未酬的痛苦心情。

黃花崗起義中地位僅次於黃興, 卻沒趕上起義, 得知失敗憂憤成疾


1910年10月,孫中山召集趙聲、黃興等在馬來半島的檳榔嶼,議定廣州起義計劃,並具體分工,孫中山負責海外籌款、購置槍械,趙聲、黃興組織指揮和部署起義的軍事行動。會後由趙聲、黃興抵香港組成統籌部,趙聲任副部長,派人至新軍、巡防營及會黨中活動,並向海外華僑募集經費,準備1911年4月13日(農曆三月十五日)起義;並選拔骨幹800人組成起義選鋒隊(敢死隊),在廣州陸續設立秘密機關30餘處。趙聲任起義總指揮,黃興任副指揮,計劃分十路進攻廣州,然後大興北伐,通知各省革命黨人響應。預定4月13日起義日期臨近,但海外籌款尚未匯到,從日本購置的槍械還沒有運來,只好將起義日期改為4月26日(農曆三月二十八日)進行。總指揮趙聲因長期在新軍任職,不宜過早露面,則在香港調動各路選鋒隊員整裝待發,分批進入廣州。因事前走漏風聲,兩廣總督張鳴岐嚴加戒備,起義計劃作了改變。在隊伍尚未集中而又不得不發動的情況下,4月27日(農曆三月二十九日)由黃興率敢死隊分四路突擊,攻入兩廣總督衙門,與大隊清軍展開激戰,起義軍奮戰一晝夜,因傷亡過重,被迫退卻,犧牲100多人。這次起義雖然失敗,但震動全國,史稱“黃花崗之役”,亦稱“辛亥廣州起義”。

黃花崗之役失敗後,趙聲憂憤成疾,於1911年5月18日在香港病逝,時年30歲。臨終前,他吟誦杜甫詩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淚流不止。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為了表彰趙聲的功業,孫中山追贈他為上將軍。靈柩歸葬於鎮江南郊竹林寺,建墓樹碑。1926年鎮江市各界人士公議,闢市雲臺山為“伯先公園”,建伯先祠,豎銅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