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发布厅】" 时代楷模"—— 古浪县八步沙林场 " 六老汉 " 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

对你来说,是个故事,对他们来说,是信守一生的承诺……

【时代楷模发布厅】

“我是郭朝明的儿子郭万刚,

我已经治沙37年;

我是贺发林的儿子贺中强,

我已经治沙28年;

我是石满的儿子石银山,

我已经治沙27年;

我是罗元奎的儿子罗兴全,

我已经治沙17年;

我是程海的儿子程生学,

我已经治沙15年;

我是张润元的女婿王志鹏,

我已经治沙3年;”

【时代楷模发布厅】

两唇启合蹦出的这些数字,

是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

“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中,

第二代治沙人,

奉献在茫茫黄沙里的青春年华。

这些漫长的岁月,

并不能像电影中一般,

用一个转场加字幕去交代,

治沙的日日夜夜,

都是在生死边缘挣扎、

在温饱线上徘徊、

在充满信心与迷茫无望之间反复。

在这个贩卖焦虑,

浮躁不安的时代里,

这样的恪守承诺和忠于职守,

显得尤为珍贵。

录制当天,

这群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的治沙人,

跟寻常西北老汉一样,

他们操着西北口音,

满面笑容,

接受采访时,

略微有点羞涩,

谈起治沙这些年的坚持,

他们都说,

不能对不起老父亲的托付,

不能把八步沙丢掉。

说这话的时候,

在上台口候场的贺中强,

眼角泛起了泪花。

如果了解他们的选择有多难,

你或许就能懂得他们难平的情绪,

也更加敬佩他们的选择和坚持。

贺中强的父亲,

是“六老汉”中的贺发林,

也是第一代治沙人中,

第一个离世的老人。

他临走前,

对病榻前的儿子说,

“给你们什么都没有挣下,

就挣下八步沙那几棵树。

你去给我管理好,

就把我也对住了”

为了父亲不留遗憾地走,

为了不负这份信任,

贺中强向父亲做了承诺:

“治沙造林,

守住八步沙。”

为了守住这份承诺,

贺中强可以说是以命相搏。

90年代初,

林场濒临破产,

二代治沙人盘算着打一口井,

曲线救国,

用水种庄稼,

把林场盘活。

【时代楷模发布厅】

水井接近竣工的时候,

大伙儿发现打井设备的两根绳子拧到了一起,

水泵没法儿正常工作,

当时不到30岁,

人高马大的贺中强,

负责到井底解决问题。

这时候,

意外发生了!

贺中强被50斤的铁钩拽着,

在150米深的水井里,

失控地上下颠倒了四五次!

井外的人奋力施救

才把贺中强从井中救出来。

当时正值寒冬,

在井里待了近四个小时的贺中强,

冻得几乎失去了知觉。

他说,

当时他脑海中唯一的念头是:

“老爹爹,

对不住您了,

治沙的事情我没办法了,

连命都保不住了呀。”


【时代楷模发布厅】


捡回一条命的贺中强,

不是没打过退堂鼓,

但是看着“六老汉”栽下的树一天天长大,

“六兄弟”种下的花,

争相竟艳,

他的心里越来越笃定,

越来越自豪:

“老父亲,

你看这些树,

我们照顾得很好,

没有把八步沙丢掉。”

还能在故土生活,

看到荒漠变绿洲,

是八步沙治沙二代、三代朴素的自豪感。

父辈的精神引领着自己的子孙们不断前进。

就像治沙三代郭玺所说,

“南方的大海,

我没见过,

但如果能在沙漠里看见花海,

那该多令人高兴。

我有这个信心!”


感天动地!三代人,一辈子,只为干这一件事


千里山万亩沙

良田掠走

狂风虐沙石飞

乡土难留




什么样的事,一干就是一辈子?

什么样的人,一辈子只干一件事?



在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

有这样一群人,

一辈子只干一件事——种树。

他们用种树来丈量大地,

用种活的树来计算时间。

【时代楷模发布厅】



过去是沙子撵着人跑

现在是人把沙子赶跑啦!


古浪县的八步沙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

30多年前,这里黄沙漫天、植被稀少。132公里长的风沙线,犹如一条移动的巨蟒,以每年7.5米的惊人速度向南部村庄侵袭,直接威胁着当地十几个村庄和几十万亩的耕地。


【时代楷模发布厅】


1981年,县里把八步沙作为荒漠化土地开发治理试点,面向社会招标承包。

“现在国家是支持咱们去治沙,这可正是把这黄沙撵出村子的好时候呀。”在土门公社漪泉大队当主任的石满老汉第一个站出来,召集郭朝明、贺发林、罗元奎、程海、张润元等几位老汉商议。


【时代楷模发布厅】




“这是啥好时候嘛?再好,你还能把那风挡住,能让咱们这沙地开花,让这沙地结果子吗?”

“这风沙要是没人治理,咱这世世代代的庄稼全都给沙子给吃,以后咱们吃啥啊喝啥啊?咱们娃们住哪儿!”


【时代楷模发布厅】


“治理风沙,我们共产党员不带头,让谁来干!”

……

就这样,六位老汉在承包沙漠的合同书上按下红指印,以联户承包方式组建八步沙林场,负责治理7.5万亩流沙。


【时代楷模发布厅】


12双手,六把锹,这就是六位老汉组成的八步沙治沙队。

没有房子,他们就在沙地里挖一块等身大小的地窝子,架上草木,和衣而睡;没有灶台,他们就在砖头上支口锅,馒头就着开水吃。大风一起,风沙刮到锅里碗里,吃到嘴里吱吱地响。

第一年,一万亩,沙暴来了全军覆没。

第二年,黄风刮,一半的苗子被连根拔起。老汉们不信邪,趴在沙窝上找办法,发现草墩子跟前的树苗好着呢,沙到草墩子跟前就不走了。


【时代楷模发布厅】


总结出“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办法,树木的成活率一年比一年高。

到了第四年春天,沙窝上冒出一簇簇开花的植物,有的红,有的黄。老汉们终于成功了!


【时代楷模发布厅】


一步一叩首,一苗一瓢水,一棵树就是一个娃。六老汉头发白了,4.2万亩荒漠绿了。

树活了,人也精神起来。乡亲们奔走相告:过去是沙子撵着人跑,现在是人把沙子赶跑啦!


【时代楷模发布厅】


我爹给我交代了

他说你死也死在八步沙!


临近清明,正是林场最繁忙的季节。石满老汉的儿子石银山趁着休息的档口,静静地坐到父亲坟前,照例要和老头子念叨几句。

按照石满老汉生前的心愿,埋葬他的地方离祖坟很远,却能望见八步沙的林子。

“爹,好着呢,沙窝也给你管护好着呢。”黝黑的西北汉子用手指了指身后的林海:“我们现在把北面的沙也治绿了,咱们的生态公益林场现在有28个人啦!”


【时代楷模发布厅】


八步沙林场第二代治沙人石银山(右)在育苗基地查看云杉的长势

十几岁的时候,石银山第一次去给父亲帮忙,父子俩在地窝子里守了个大年夜。“打那个时候起,感觉老爹就是为了八步沙生的,他就离不开八步沙。”

渐渐,石满老汉的身体垮了。他把几位老汉请到家里,让儿子石银山给几位长辈端上一碗过年都吃不上的肉面条,再给各位老人一一敬酒。

就这样,石银山算是接过了父亲治沙的担子。

六位老汉不约而同,把种树的任务交到儿子们手中。

贺老汉的儿子贺中强,原本不想应这个事。病中的父亲把他叫到床前,前后说了三回:“我给你们什么都没有挣下,就挣下八步沙那几棵树。你去给我管理好,就把我也对住了。”


【时代楷模发布厅】


八步沙林场第二代治沙人贺中强

郭老汉的儿子郭万刚,想着干一段时间就回供销社去工作。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黑沙暴夺去了县里20多个大人孩子的生命,看着乡亲们悲痛的神情,他突然意识到:爹是对的。必须把沙治住,才能把家守住!

可是,林场的效益很差,濒临破产。有四五年的光景,大伙儿都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六老汉的几个儿子商量着,要打一口井,种庄稼把林场盘活。


【时代楷模发布厅】


八步沙林场第二代治沙人郭万刚,在仔细的修剪树枝

1998年正月初八,马上要接近水井竣工的日子,可打井设备的两根绳子拧到了一起,水泵无法正常工作。

当时,不到30岁的贺中强身强力壮,立马系好安全带,下到了井里。刚刚剪开第一根绳子,意外发生了。另一根绳子缚着的50斤铁钩像脱了缰的野马,拽着他在150米深的井里上下颠倒。铁钩在水井内壁剧烈摩擦、火花四溅,差点带着他坠到深处。

冰天雪地,近四个小时,贺中强的生命危在旦夕。众人赶紧用绳子把郭万刚放下去,当大伙拼尽全力把两个人拉出来的时候,贺中强已经快要失去知觉。


【时代楷模发布厅】


八步沙机井出水了,治沙人开心的笑了


没过几天,井里的水像树上绽放的花一般,喷涌而出。六老汉中还健在的三个人和几个小伙子,兴奋得都喝高了。

贺中强笑着又哭了。他想起在井下最危险的时候,脑子里闪过的念头:“老爹爹,我对不住您了,我连命都保不住了……”

越来越多的树种活了,糟心的事并没有减少。在这片广袤的林场上,“三分种,七分管”是个难题。


【时代楷模发布厅】


八步沙林场第二代治沙人程生学

有个羊倌每天到林场放牧,程海老汉的儿子程生学见到了,就把他的羊往外赶。羊倌抄起手里的棒子,一棒又一棒打到程生学头上,程生学躺倒在地,忍着剧痛拖住他说:“就算你把我打死我也不让你放牧。”直到其他人赶来,程生学都没有放手。

那之后,有人问过他怕不怕死。程生学没犹豫,挺着胸脯说:“我没怕,因为我刚进来的时候,我爹给我交代了,他说你死也死在八步沙!”

【时代楷模发布厅】


算到今年,郭万刚已在林场干了37年,贺中强28年,石银山27年,罗兴全17年,程生学15年……

人生能有多少个10年、20年、30年,就这样与荒凉的沙与无声的树为伴?

贺中强每次看到沙漠上开出的红花、黄花,都会弯下腰仔细端详一阵。


【时代楷模发布厅】


“实在觉得太好看了。越干越舍不得,越干心越能静下来。”他说:“老父亲临终前把我交代给八步沙了,我就一定不能把八步沙丢掉。”


【时代楷模发布厅】


我就要跟这沙杠上一辈子!


从父辈的“一把草,一棵树”到如今的草方格,二代治沙人不断探索学习新的治沙方法。

2003年,六老汉许诺的7.5万亩治理任务终于在二代治沙人的手里完成造林工作。

如今的八步沙,已经是一片树草相间的绿洲。梭梭、沙枣、红柳等沙生植物郁郁葱葱,勾画出一条绿色隔离带,阻挡着黄沙侵袭的脚步,环抱着10万亩井水滋润的农田。


【时代楷模发布厅】


是逃离一片荒漠,还是种下一片林海?是向贫瘠的土地低头,还是向贫困的堡垒宣战?

在治沙人心中,家园就是坐标,种树就是信仰。

八步沙的第二代治沙人没有停下治沙的脚步,他们主动请缨,向腾格里沙漠风沙最为严重的黑岗沙、大槽沙、漠迷沙三大风沙口进发。

这一次出征,郭万刚把他的侄子郭玺带上了。穿过葱葱郁郁的八步沙,指着茂密的林海,大伯自豪地对侄子说:“你看,没想到寸草不生的沙漠,我们栽了这么多的树,还能在这个地方生活下来!”


【时代楷模发布厅】


那是郭玺从外面打工回来,第一次认真打量家乡的林场。那成片成片的黄颜色的小花映着阳光,一下子打动了这个85后的青年。

“南方的大海我没见过,但是我能在我们的沙漠里面看见花海,是多么高兴的一件事呀!”

后来,郭玺又跟着张润元老汉去了一次林场。一场大雨过后,沙枣树、榆树苍翠碧绿。老汉站在一个沙丘上,落泪无语。

听着六老汉的传奇长大,郭玺知道,老人一定是想起了那些逝去的战友,那些在地窝子里度过的冰与火的岁月。


【时代楷模发布厅】


八步沙林场第三代治沙人郭玺

2016年5月,郭玺正式来到林场,成为八步沙第三代治沙人。每天,他开着大卡车在沙漠里送水送草,浇树浇花。“开着挖掘机,在沙海中平田整地、开山修路,我心里充满了自豪。”

从一棵树到一片林,从无边荒漠到成荫绿洲,三十八年如风而过,八步沙从此换了人间。

38年来,八步沙三代人累计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37.6万亩。


【时代楷模发布厅】


奋斗者,天不负!

从最早的6个人到现在的28个人,农民联户组建的八步沙生态公益林场已成为带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基地。

六老汉曾说:我就要跟这沙杠上一辈子!

如今,他们的故事仍在继续,他们的后人对家园的热爱与守望还在传承。

八步沙人相信,有树的地方就有家园,有汗水洒下的地方就会萌发绿色的希望。


【时代楷模发布厅】



“八步沙的精神一定能让更多的沙丘变绿。”带着子辈、孙辈参观展览的张润元老人说。

现代版“愚公”!祖孙三代38年治理万亩沙漠的理想与岁月

导语:

1

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其如土石何?

2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时代楷模发布厅】

春风来了,

春意也蔓延到了腾格里沙漠南缘的八步沙。

茫茫沙漠里,这里是绿意盎然的绿洲,

有些花儿已经吐艳,

再有一个月,

柠条、沙棘、红柳竞相花开,

缤纷一片。

看这枝繁叶茂,蝶舞蜂忙的景象,

怎么也想不到,

38年前这里还是漫天黄沙的不毛之地,

别说绿洲,周围连常住人口都没有,

茫茫黄沙不断吞噬周围的村庄良田。

让茫茫沙漠披上绿装谈何容易?

大漠的绿色,

是要用人的时光和容颜一点点换来的。

在这大漠里,

贺发林、石满、郭朝明、

张润元、程海、罗元奎,

这六位年过半百的“愚公”,和他们的子孙,

为了守卫故土,用38年灼灼韶华,

向亘古沙漠发起挑战,

从一棵树、一朵花、一棵草开始,

在沙漠上孕育绿色的希望。

【时代楷模发布厅】


燃起一腔热血容易,

在“与沙斗”的困难中坚定前行不易;

祖辈、父辈的坚持和奉献不易;

新一代能放弃更好的发展条件,

在艰苦的环境中恪守初心更是难得。

“六老汉”中的郭朝明年龄最长,

治沙行动开始时已经60岁了。

沙漠昼夜温差大,生活条件艰苦,

造林任务繁重,每天起早贪黑,

对于上了年岁的人来说,真是吃不消,

所以郭朝明常常病倒。

每次生病,

郭朝明都会让儿子来替几天班。

在供销社上班的郭万刚晓得,

父亲这是绕着弯想让他参与造林治沙,

想让他来林场呢。

当时31岁的郭万刚,

上有老下有小,还有三个弟妹,

一大家子10来口人,

都靠着他一个月60元的工资过活,

去林场,收入才40块,

郭万刚觉得父亲糊涂。

【时代楷模发布厅】

八步沙林场第二代治沙人郭万刚

有一次,郭朝明又病倒了,

他觉得自己和老伙伴们,

身体一日不如一日,

那些在沙窝里好不容易栽起来的树,

总得有人看吧,要不今后咋办?

于是商量着除了基本工资,

“六老汉”每人再自掏5元,凑凑补贴,

吸引壮年劳动力——郭万刚。

这钱肯定是不能要,

但长辈话都说到这份儿上,

再加上父亲一直催促,

郭万刚只好辞了职,驻扎在沙场,

成为了八步沙第二代首个治沙人。

【时代楷模发布厅】

八步沙林场第二代治沙人石银山

事实证明,“六老汉”看人的眼光很准,

郭万刚脑子灵光,干活麻利,

成为了“六老汉”治沙播绿的好帮手。

但老天似乎还要考验郭万刚。

从86年开始,

县里发的四十元工资没了,

全靠他们平日卖花棒为生,

一月只有六七十元收入,

养家糊口勉勉强强,

林场也一直在投入,没有任何回报,

“治理几万亩沙漠,那是几个农民干的事?

真像神话一样,不如散伙得了”,

郭万刚心里犯嘀咕了。

正巧,原来的老领导找他回去上班,

一个月工资有180元,高出一大截!

犹豫了几个月,

郭万刚对老人们说自己要离开,

治沙的事不想管了。

老人们傻眼了,

他们给郭万刚做了一夜的思想工作。

【时代楷模发布厅】

八步沙林场第三代治沙人郭玺

环境恶劣、清贫、希望渺茫……

其实,放弃的念头

已经在郭万刚心里萌生过一万次,

这次老领导的高薪回聘

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但就跟老人们说的一样,

八步沙,

有他亲手栽的一棵棵树、一株株草,

他亲眼看着它们是如何艰难地扎根、长大,

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他的孩子,

他打心里又是舍不得离开它们的,

苦思一夜,抽了好几包烟,

郭万刚决定了,

“不走了,走不了!”

如果说上次的动摇

让郭万刚看清了自己对治沙事业的的感情,

那1993年的那场黑风暴,

则让郭万刚在八步沙林场

真正地扎了根。

93年的黑风暴,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风沙灾难,

13级的狂风夹杂着黄沙飞石,

如洪水猛兽一般砸向人们生活的村庄。

当时,

郭万刚和罗元奎正在沙漠里巡视,

狂风裹着沙尘,

遮天蔽日!

幸好,

他们找了个崖湾避沙,

捡回了一条命。

但古浪县23个小学生,

却在这场持续近半小时的黑风暴里,

失去了他们年轻的生命。

【时代楷模发布厅】

八步沙林场第二代治沙人贺中强

从那以后,

郭万刚深刻地认识到,

如果我们连自己的孩子都不能保护,

这个地方要怎么生存呢?

他下定决心,

就算治沙的前路,

布满荆棘,

他也要走下去,

把乡亲们的家守住!

此后的郭万刚,

说话算话,

即使在90年代中期林场难以为继的时候,

也没有当“逃兵”,

而是挑起大梁,出谋划策,

拓宽思路,帮林场摆脱了困境。

【时代楷模发布厅】

八步沙林场第二代治沙人罗兴全

2000年,

郭万刚担任八步沙林场场长,

把原来在黄沙中前路渺茫的八步沙,

变成了民营股份公司,

治沙事业蓬勃发展。

亘古沙漠变绿洲,

其间有多少故事,

多少坚持,多少人定胜天的奇迹,

也伴随着数不清的犹豫后的坚持,

说不尽的怀疑后的确信,

走入末路后的绝地反击……

【时代楷模发布厅】


【时代楷模发布厅】


在这片荒原变林海的陇原大地上

六老汉的故事仍在继续

八步沙人的热爱与守望仍在传承

更多精彩故事

锁定CCTV-1《时代楷模发布厅》

3月29日,周五晚九点

让我们共同感受时代楷模的力量



【时代楷模发布厅】



【时代楷模发布厅】


【时代楷模发布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