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需不需要修

修心2字,一個是修,一個是心,都讓人很是迷茫。何為修?何為心?心為什麼還需要修?生下來就可以通過學習獲取知識,長大後謀取到自己的職業,養家餬口,生兒育女,之後經歷生老病死,每個人的人生軌跡似乎都是這樣的。以上的問題隨著生活中遇到煩惱和痛苦,就讓人不由自主的想煩惱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我們會憤怒、會有抱怨情緒?這些都從哪裡來的?


心,需不需要修


《金剛經》第一品的內容如下: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不論以前讀過或沒有讀過,都會從字義上感知到這裡說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該吃飯時即使是佛陀也示現給我們看是要吃飯的。

吃飯其實很有學問,一日三餐,是吃飯的節奏,叢林中人吃飯是有規矩的,比如百丈禪師制定了叢林20條法則: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讓修行人在叢林建設、學習修行、為人處世、個人修養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獨到的看法,至今仍流傳不衰,成為指導修行的理論指南。那我們普通人是怎麼吃飯的呢?現在社會,三餐基本已經沒有那麼規律了,基本是想什麼時間吃都可以吃到,除去給我們帶來很是便利的好處外,細思其他影響,是不是在遵守規律、秩序方面是不利的,在人們的頭腦中基本是混亂的,沒有什麼是我必須堅持的,我不堅持也可以有其他便利的做法代替他,在這種文化的長期薰染下,讓人在消費了快餐的便捷後,也消弭了自己的堅韌,在生活和工作中容易形成我這樣不行,我還可以那樣的散漫習氣,在每樣都沒有真正深入挖掘後又轉入了另外一個領域,導致時間雖已流逝但並沒有收穫到應有的結果。許多人的不成功估計都與快餐文化習慣有關。


心,需不需要修


佛陀入舍衛大城,次第乞已。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挨門挨戶乞食,不會因某一戶的富有就多去幾次,也不會因為某家的貧窮而不去扣門,給僧團培養平等的意識。我們很多時間都是在充滿分別心的情況下度過的,我們做事情有時會因人而異,俗話說見人下菜碟。我們在其中充滿了慾望,希望從他人身上獲得我們所期盼和所求的東西。慾望一旦不能被滿足帶給我們的就是失望、煩惱。

人類沒有了慾望就沒有了進步,那我們又為什麼說因為慾望是我們的煩惱的因呢?是因為在追求慾望的過程中我們動了不該有的妄念,如果我們擁有正知正念,按照事物發展的緣分向前推進,不斷向正確的方向發展,邊做邊根據形勢的變化給予調整,這樣的起心動念誰又會說它有錯呢?產生了不該有的邪知邪見,自然會帶來煩惱、痛苦。


心,需不需要修


吃完飯後,和家人在一起,度過晚間時光,無可厚非。別忘了,和自己也要待在一起,哪怕每天只有5分鐘的時間可以和自己待在一起都好。滌盪身心的疲憊、白日被社會的染汙,讓我們的心迴歸清淨自性,給自己重新補充能量,迎接新的一天充滿活力的生命。

現在開篇的問題我覺得基本已經回答完畢,我們的心如果不修,不知要在世間的河流中飄向何方,或者很容易被淹沒。所以說光有一顆善良的心是生存的基本條件,但不修行是很難通過紅塵煉獄的各種考驗的。

心,需不需要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