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探巴爾幹半島的戰爭記憶

去年12月,我曾遊歷了巴爾幹半島的斯洛文尼亞、波黑、黑山及阿爾巴尼亞,途中寫了一篇《巴爾幹半島的戰爭記憶》,後發表於《西非華文報》與《杭商》雜誌。但我又想,既然是寫巴爾幹半島的戰爭記憶,怎麼能缺了塞爾維亞呢?所以今年國慶之際,我再赴巴爾幹半島,專程去塞爾維亞作進一步探究。

再探巴爾幹半島的戰爭記憶

首到之地便是貝爾格萊德,二十一年前被美軍炸燬的中國駐塞爾維亞大使館,去憑弔犧牲的烈士。被炸燬的使館大樓已拆除,原址上正興建中國文化中心。工地隔板外由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市敬立的紀念碑上書寫著“謹此感謝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塞爾維亞共和國人民最困難的時刻給予的支持和友誼 並謹此緬懷罹難烈士”,碑前堆放著鮮花。令人心中不悅的是紀念碑後那棵小小的松柏已經枯死,樓前的水泥砂石孔子像也是粗糙不堪,這難免會令前來憑弔的國人遺憾和惆悵。

白城城堡是貝爾格萊德最古老的城堡,緊貼多瑙河與薩瓦河交匯處,興建於奧匈帝國,在冷兵器時代,城堡依山傍水,易守難攻,成了兵家必爭之地。後被羅馬帝國、波旁王朝和土耳其相繼佔領,所以城堡內有多種建築風格,城堡也見證了各國侵略者的戰爭和殺戮,最後於二十世紀初,由塞爾維亞米海羅大公率領軍隊和人民趕走了入侵盤踞500多年的土耳其侵略者,而米哈羅大公作為民族英雄,其策馬前行的青銅雕像聳立在貝爾格萊德的中心廣場。現在白城城堡一直在修繕中,同時也成了市民和遊客的遊覽勝地。

再探巴爾幹半島的戰爭記憶
再探巴爾幹半島的戰爭記憶

次日,去瞻仰前南斯拉夫總統鐵托的陵園,總統遺體葬於鐵托生前最喜歡去澆灌花草的花房。陵園最先映入眼簾的是紀念館前的心形噴泉,紀念館上方是三位握槍戰士和三個舉手投降的敵人。

再探巴爾幹半島的戰爭記憶

鐵托在反法西斯侵略,爭取自由解放的鬥爭中,領導塞爾維亞人民進行了不屈的鬥爭,贏得了最後勝利。我沿大理石臺階拾級而上,進入高大的松樹林,一身戎裝,低頭沉思的鐵托銅像似乎正緩步走來。

再探巴爾幹半島的戰爭記憶

在陵墓門前又見一圓形噴泉,周邊是各色雛菊。進了陵墓,卻是一間玻璃房,上見天日,前後通透,陵墓外的世界清晰明瞭,意味著逝去的鐵托仍然關注著國家的未來。鐵托墓是一塊白色大理石,上面只有銅鑄的姓名和生卒年份。鐵托夫人卒於2013年,葬於鐵托墓左側,在照片中依稀可見。鐵托陵園莊嚴肅穆,但又親近自然,富有家國情懷,令人起敬。鐵托於1980年逝世,全球只有極個別小國家政府沒派人參加弔唁。一個冷戰時期的社會主義國家強權領導人,能在國際交往中贏得如此尊重,也稱得上是奇蹟。可嘆的是,當超級大國蘇聯於1991年崩潰瓦解後,曾經強大的南斯拉夫於1992年也被西方開始肢解,最終成為7個國家,鐵托若泉下有知,豈不心碎!

再探巴爾幹半島的戰爭記憶

貝爾格萊德近郊的美麗小鎮—澤蒙鎮,坐落在藍色多瑙河邊,由於在戰爭中未曾被炸,所以較完整的保存了原始風貌。教堂、塔樓、紅瓦粉牆的民居、在綠蔭婆娑和藍色河水的映襯下分外豔麗多姿,這就是人民期盼的幸福安康的生活。

再探巴爾幹半島的戰爭記憶

在歐夫卡卡布拉爾峽谷的24公里山路上,有10座東正教修道院。這些修道院在歷史記載中最早見於1525年,但真正的建造時間應該更早。後因土耳其佔領期間,常驅趕塞爾維亞人搬離原住地,這些修道院都被廢棄倒塌,直到二十世紀初,土耳其入侵者被趕走,修道院又開始在信徒資助下復建。十座修道院或在山巔,或處谷底,總之在偏離塵世,人跡罕至之地。現在政府將其作為旅遊景點,多了人流,但擾了清靜,我在多數修道院未見一個修士或修女,修士修女們恐怕只能無奈地躲在室內,儘量避免與世人的接觸。

再探巴爾幹半島的戰爭記憶

在茲拉蒂博兒山區烏日策乘塞爾維亞唯一的窄軌小火車,薩爾幹8號鐵路建於1921年,全長16公里,全程有22個隧道和7座橋樑,後因戰爭,鐵路停建。1941年12月,鐵托曾在烏日策組建第一個解放區,率領游擊隊成功抗擊德國軍隊。我心想,也許小火車當年也曾是鐵托游擊隊的有力武器。現在這段鐵路也開發成了旅遊線路。

再探巴爾幹半島的戰爭記憶

在塞爾維亞,曾與戰爭有關的地點、遺址,彷彿都成了旅遊景點。不過在貝爾格萊德市區,還保存了一些在戰爭中被毀的建築。

再探巴爾幹半島的戰爭記憶

牆上的巨幅畫面是堅毅的女戰士,旁邊的塞爾維亞文字意譯成中文,就是“有膽量就放馬過來!”

在街邊,還掛著巨大橫幅,中間大字“1998—1999”,兩側是在戰爭中罹難的烈士照片。

再探巴爾幹半島的戰爭記憶

人民渴望和平,希望能不再有戰爭,澤蒙鎮的祥和家園與貝爾格萊德市區的戰爭遺存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政府不想人民淡忘未曾遠去的戰爭,也在告訴百姓,戰爭的威脅依然存在。28歲的塞族導遊也說,“想看保存最好的城市,就去布拉格。想看受戰爭創傷的城市,就到貝爾格萊德”。可見,在塞爾維亞人的記憶中,戰爭永遠是抹不去的傷痕。而且,塞爾維亞人選擇記憶正義的一方,記憶民族英雄和烈士,如米哈羅大公雕像,鐵托總統陵園,如街邊巨大橫幅上的照片,原中國大使館前的碑文。巴爾幹半島的其他國家如波黑,薩拉熱窩市中心立有游擊隊長瓦爾特的銅像,如黑山的塔拉橋頭立有橋樑設計師銅像。無論戰爭多麼殘酷,無論敵人多麼囂張,人民永遠銘記於心的是抗擊侵略的仁人志士,而侵略者播撒的則是仇恨的種子,無論曾經侵佔了他國領土多少年,但終將遭世人唾棄,這就是巴爾幹半島的戰爭記憶告訴我們的真理。

作者系國際絲綢聯盟秘書長 費建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