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員大於戰術?戰術大於球員?

趁著比賽少,今天談談籃球,誰說到底是球員重要還是戰術重要!

球員大於戰術?戰術大於球員?

我們回顧一下勇士王朝興起和墜落。彷彿一夜之間格林不僅不香了,還飽受非議,無論從場上左右還是數據都是大幅下滑,可仔細一看,格林還未到生涯末期,甚至剛簽了大合同,難道是球探走眼?很多人說是因為庫裡、湯普森和杜蘭特的缺陣,可後來換來了拉塞爾依然不行,即使配備了風格相同的球員,格林在體系中依然發揮不了以前的作用

還有個例子就是安東尼,在雷霆過的水深火熱,很多人覺得他可能就此告別籃球,可現在似乎又煥發了第二春,數據和作用都是新高。

所以今天聊聊,究竟是球員決定了體系?還是體系成就了球員。

球員大於戰術?戰術大於球員?

其實勇士在科爾接手後,一直有很多三角進攻的影子,另外中間穿插了floppy等簡單的快捷戰術,還有一些馬刺高低位配合。

比如我們經常看到勇士以前的比賽,庫裡、湯普森打無球時的交叉跑位,或者杜蘭特持球打牛角戰術,還有就是以格林為軸的三角穿插戰術等。當庫裡、湯普森和杜蘭特均無法上場時,你會發現勇士交叉跑位失靈,高低位失靈,格林消失,甚至防守也沒了,即使換了後來的拉塞爾也不行。答案很簡單:球員決定了戰術的威力,這或許是NBA和其它聯盟最大的不同。球員的牽制力決定了對方是否會按照你預定的戰術來防守,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教練說庫裡改變了聯防,讓大家不得不重新考慮聯防的範圍。

球員大於戰術?戰術大於球員?

每個戰術都是環環相扣的,當第一步對方沒有按你的設想走,戰術的第二步就得做出改變。如果說一個戰術分五種變化,每一種都沒有牽制殺傷,戰術就很難執行。

我們在看反面例子,當年安東尼在雷霆,其實就進攻戰術安排來看,基本是作為第三選擇,當打無球時,他並不是第一終結點,很多人說安東尼不會打無球,其實不然,參考他在美國隊國際賽場上的表現,純無球輸出爆炸。但在雷霆,無球戰術並不是以他為終結點發球的,更多以喬治為終結點,所以這大大影響了球員的效率。

在看有球,基本不會讓安東尼去主導有球進攻,雷霆的擋拆也好牛角也好,持球人75%是威少,然後就是喬治,在這樣的戰術安排中,安東尼的位置就非常尷尬,因為他只在有球進攻中埋伏在側翼的最末選擇,當安東尼想證明自己就只能單打,既破壞了體系,又影響了效率。

球員大於戰術?戰術大於球員?


可當安東尼到了開拓者,依然打無球+單打,效率明顯提升,因為利拉德和麥科勒姆都是戰術的發起者和有球進攻的終結點,當球隊執行團隊戰術,安東尼必然是無球的終結點,利拉德則是發起點,這樣二者完全不衝突,安東尼也能完全去跑無球。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安東尼飽受非議時到了開拓者依然能打首發。

球員大於戰術?戰術大於球員?

我們縱觀所有牛叉組合,OK也好,喬丹皮蓬也好,無論是怎樣的超巨,都是乖乖的存在於戰術體系中,球星在戰術中的作用遠大於數據,只有通過球星去設定戰術,才能發揮出戰術的最佳作用。相反,如果一個球員不能存在於戰術體系中,即使再強大,也只是個數據刷子,所以好的教練,一定是既懂得調教球員,又能夠設計戰術。

球員大於戰術?戰術大於球員?

所以你們認為呢?

球員大於戰術?或者戰術大於球員?

我是阿武喜歡的話留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