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戰爆發時,國共軍力盤點


內戰爆發時,國共軍力盤點


1946年6月,蔣介石自恃在軍事力量上佔有著絕對優勢,又有美國支持,於是決心消滅中共及其武裝力量,不顧全國人民的和平意願悍然發動了內戰。8月,蔣介石在黃埔軍校的學生、國防部新聞局局長鄧文儀在記者招待會上宣佈:“相信戰爭不會拖的太久,共軍以八十萬對政府軍之三百萬,在戰爭的歷史上是沒有僥倖的,共軍非以一抵十不能獲勝。”蔣介石自己則更加自信,他在召見美國駐中國大使司徒雷登時說:“相信能夠在六個月內粉碎共產黨的軍事力量。”

面對如此形勢,我黨領袖毛澤東這時候怎麼看呢?當外國記者詢問他時,他說:“戰爭是要打下去,因為人家要打。”他的戰友們也和毛澤東的心情一樣沉重,彭德懷當時就說過:“我們不會失敗,但是,我們確實不可能打贏。”

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內戰爆發時,國共兩軍的兵力情況。


內戰爆發時,國共軍力盤點


內戰爆發時,國民黨軍總兵力約有430萬,其中正規軍356萬人,非正規軍74萬人,在國民黨軍86個整編師(軍)中,有22個美械,半美械裝備,其實新編第1,6軍,整編第11,74師及第5軍被稱為國民黨軍五大主力。

1946年5月,國民政府撤銷了軍事委員會,成立國防部,設部長和參謀總長,白崇禧被任命為國防部長,陳誠出任參謀總長,實際軍事指揮權控制在陳誠手中,或者說控制在蔣介石手中。除參謀總長外,有參謀次長三人:第一次長劉斐主管作戰,第二次長範漢傑主管人事,第三次長郭懺主管聯勤總部;(1947年5月27日,郭懺調任聯勤總司令,黃鎮球接任其參謀次長職;)

國防部三位次長依次為:林蔚(土木系)、秦德純(西北軍)、劉士毅(桂系)。

(陸軍總司令顧祝同出任鄭州綏署主任後,範漢傑調任陸軍副總司令,林蔚調任參謀次長,鄭介民(軍統)升任國防部次長。)

國民政府施行的是五院制,國防部隸屬行政院管轄,參謀總長地位在國防部長之下,則蔣介石與陳誠之間便隔著行政院長、國防部長兩層,因此蔣介石決定國防部長、參謀總長、保密局長、戰略顧問委員會都直屬國家元首領導;但無論是白崇禧還是陳誠,都無法直接指揮軍事,許多情況都只能從蔣介石侍從室獲悉。

蔣介石以國民政府主席的身份統率陸海空三軍,國民黨在全國設立了六個行轅:

1、東北行轅主任:熊式輝(轄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部),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部:杜聿明;

2、北平行轅主任:李宗仁(轄第11,第12戰區長官司令部),張垣綏署主任:傅作義,保定綏署主任:孫連仲;

3、西北行轅主任:張治中,新疆警備總司令:宋希濂;

4、武漢行轅主任:程潛(轄第6,第7綏區司令部);鄭州綏靖公署主任:劉峙(轄第1戰區長官司令部和第4,第5綏區司令部),

5、重慶行轅主任:張群,(川康綏署主任:鄧錫侯,雲南警備總司令:關麟徵);

6、廣州行轅主任:張發奎;

7、中央直轄:

太原綏署主任:閻錫山;衢州綏署主任:餘漢謀;徐州綏靖公署主任:薛嶽;徐州綏署主任:薛嶽;臺灣行政長官:陳儀;京滬衛戍司令長官:湯恩伯。


內戰爆發時,國共軍力盤點


我軍的總兵力約127萬人,其中野戰軍約61萬,地方部隊及後方機關約66萬人,最高統帥機關是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毛澤東為主席,朱德、劉少奇、周恩來、彭德懷為副主席,人民解放軍總司令為朱德,副總司令彭德懷,參謀長為葉劍英。

全軍劃分為7個大單位:

陝甘寧晉綏聯防軍:王世泰任代司令員,習仲勳任政委,轄5個旅約28000人。

晉綏軍區及晉綏野戰軍:賀龍任司令員,李井泉任政委,轄3個軍區,5個旅,共5萬人。

晉察冀軍區:聶榮臻任司令員兼政委,晉察冀野戰軍:蕭克任司令員,羅瑞卿任政委,轄4個縱隊及7個軍區,共20萬人。

晉察魯豫軍區及晉察魯豫野戰軍: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委,轄4個軍區,3個縱隊及民主建國軍,共27萬人。

新四軍兼山東軍區(轄華中軍區):陳毅任司令員,饒恕石任政委,山東軍區轄5個軍區,2個縱隊,2個師。華中軍區:張鼎丞任司令員,鄧子恢任政委,華中野戰軍:粟裕任司令員,譚震林任政委,轄兩個師,3個縱隊,共42萬人。

中原軍區:李先念任司令員,鄭位三任政委,轄3個軍區, 2個縱隊,共5萬人。

東北民主聯軍:林彪任司令員,羅榮桓任政委,轄3個軍區,3個師,2個縱隊,共30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