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問題導向 全力補齊短板

貴州日報

坚持问题导向 全力补齐短板

“有水啦,有水啦!”

3月30日,作為全省20個極貧鄉鎮之一的威寧自治縣石門鄉水廠正式通水,宣告鄉政府所在地的1萬多名群眾用上清潔安全的自來水。

“以前吃水靠老天下雨,或者花高價請人拉來。如今清澈的自來水就在家門口,這就是好日子。”看著從自來水管裡嘩嘩流出的水,村民張禮智興奮不已。

農村飲水安全是重大民生問題,事關脫貧攻堅成色和質量。在當前脫貧攻堅進入總攻的關鍵階段,貴州發出“衝刺90天打贏殲滅戰”的動員令:抓住四、五、六月三個月“窗口期”,全面補齊教育、醫療、住房和飲水安全保障短板,解決的辦法、成效要經群眾簽字認可,張貼上牆,接受監督,確保脫貧成果經得起人民檢驗。

強責任明方向,確保任務落地落實

省教育廳要在今年6月底前對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少年失學輟學學生(除身體原因不具備學習條件外)實現動態清零、全面完成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配套教育工程建設。

省住建廳要在今年6月底前,確保所有建檔立卡農戶需改造的危房全部竣工;確保建檔立卡農戶住房安全保障不漏一戶;確保危房改造補助金額及時足額髮放到位,不出現因危改負債返貧情況。

……

在貴州省脫貧攻堅“衝刺90天打贏殲滅戰”動員大會上,18家省直部門以及9個市州、85個有扶貧開發任務的縣(市、區)簽訂總攻責任狀,用“白紙黑字”層層傳導壓力,進一步強化地方、部門兩個責任,以“雙問責”倒逼脫貧攻堅責任落實。

“我們將凝聚全省住建系統力量,以貴州數字鄉村住房保障APP為載體,採取信息化手段,把農村危房改造和住房安全責任落細落小落實,確保所有貧困群眾住上安心房、放心房。”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黨組書記、廳長周宏文說。

貞豐縣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徐正祥表示,將堅持以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學生為重點,同等兼顧其他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按照“獎、免、助、補、貸”資助體系,全面落實各級各類學生資助政策,做到“全程資助、精準資助、應助盡助”。

貴州以問題為導向,全面明確責任、查找差距、整改不足,拿出更多的高招、實招、硬招破解民生難題,奪取脫貧攻堅戰的最終勝利。

找問題補短板,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

朝陽升起,水城縣新街鄉二臺村高家寨組貧困戶杜飛飛在廚房裡做著早餐。

“120多平方米,四室一廳,有獨立的廚房和衛生間,能隨時洗上熱水澡,做飯用電磁爐或者煤氣,方便又幹淨。”儘管搬進新家已有兩年,可杜飛飛仍難掩內心激動,“現在的生活越來越好啦!”

山還是那片山,貧困村早已舊貌換新顏。一直以來,在解決脫貧攻堅“最後一公里”上,貴州重點聚焦農村飲水安全、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等問題,全力補齊民生短板,持續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和民生保障水平,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從“上學難”到“上好學”——貴州堅持把教育作為拔窮根的根本之策,基本實現建檔立卡貧困家庭輟學學生動態清零,新建改擴建公辦幼兒園650所、普通高中學校項目280個,啟動建設50所“強基工程”中等職業學校。

從“看病難”到“雲就醫”——基本完成行政村衛生室建設和合格村醫配備,全省新增三甲醫院3家、兒童醫院3家,遠程醫療服務總量突破60萬例次,持續破解群眾看病遠看病難。

從“茅草房”到“磚瓦房”——率先在全國開展農村危房改造試點,全省目前累計實施約330萬戶農村危房改造,實現了約1200萬名農村群眾住有所居、居有所安的夢想。今年還將啟動實施老舊小區改造工程5.96萬戶,建成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5.7萬套。

從“飲水難”到“喝好水”——全省累計投入資金26.97億元,解決288.24萬人飲水安全問題,其中貧困人口85.21萬人,形成了較為完整的農村供水工程體系,農村飲水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黨的十八大以來,貴州貧困人口從923萬減少到30.83萬,貧困發生率從26.8%降至0.85%,書寫了中國減貧奇蹟的“貴州篇章”。

搶時間謀發展,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春暖花開,萬象更新。放眼貴州大地,脫貧攻堅鏖戰正酣。

織金縣全面構建“免、獎、助、貸、補”多位一體,覆蓋幼兒園到大學貧困學生的精準資助體系,確保“應助盡助”,保障貧困家庭子女受教育權利,力爭不讓一個學生因貧輟學。

德江縣始終把易地移民搬遷作為“一把手”工程,先後累計實施扶貧搬遷32475人,其中跨縣搬遷至大龍經開區22468人,讓7560多戶貧困群眾遷出了“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惡劣環境”,實現從躬耕農民到企業工人的華麗轉身。

2015年以來,關嶺自治縣全面啟動縣級醫療機構“先診療後付費”工作服務機制,農村貧困人口患病者,無須交納住院押金,就可直接住院治療。同時,針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施基本醫療、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和醫療扶助“四重醫療保障”制度,全面提高農村貧困人口醫療救助保障水平。

朱順倫是關嶺石板井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前兩年妻子陳昌美突發腦出血,手術急需的大筆醫療費用,讓原本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妻子治病共花費13萬餘元,我們實際自付費用僅不到9000元,多虧了縣裡實施的醫療扶助政策,減輕了我家的醫療負擔。”

……

短板補得越強,脫貧效果越好、質量越高。如今,行走在貴州山山水水之間,到處綠水青山,鳥語花香,人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城鄉幹部群眾笑顏掛在臉上、感恩刻在心中,對“撕掉千百年來的貧困標籤”的自豪感和責任心,浸透在言語和實幹的方方面面。

相約2020,貴州初心如磐,步履鏗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