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自律能力:如何应对自控力不足,保持自律?

孩子早上还信誓旦旦地说,晚上放学到家就马上写完作业,然后再和小朋友去玩。可是到家之后放下书包,却窝在沙发上,抓起一包零食,打开了电视。 

写作业的时候感觉到自己单词还不熟练,想着写完作业之后再复习一下单词。可是写完作业再也没有打开课本。
培养孩子自律能力:如何应对自控力不足,保持自律?

为什么孩子到了晚上,或者做完一些事情之后,自控力就开始变差,不愿意去做本来计划好的或者有意的事情?这不是自控力太差,而是这个时候自控力变弱了。

自我损耗:导致自控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社会心理学家罗伊.F。鲍迈斯特提出了自我损耗理论,描述了这种现象。他认为我们拥有一种所谓的自我力量,也被称为自控力,这种资源是有限的,随着一天中不断努力进行自我调节,比如抵制诱惑、权衡利弊、抑制欲望、控制自己的想法和状态、遵守他人的规则,自控力会不断损耗。随着这种损耗的积累,人最终会达到一种自我耗尽的状态。

培养孩子自律能力:如何应对自控力不足,保持自律?

这种损耗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控制欲望是损耗,比如抑制看电视的冲动、强迫自己去写作业,控制情绪也是一种损耗,面对父母的唠叨、挑剔和指责,也是一种极大的损耗。

和身体上的劳累不同,我们常常察觉不到精神上的损耗。它不像进行剧烈的体力活动,会让我们感到肌肉疲劳,主动休息。损耗和紧张一样,是看不见的敌人。除非有人发明一种身体检测仪,告诉我们精力已经耗尽,否则我们无法衡量它,也无法知道它在怎样折磨我们,影响我们的行为,以至于让精力耗尽的我们做出糟糕的判定和不合时宜的举动。

培养孩子自律能力:如何应对自控力不足,保持自律?

在自控力损耗之前,按照计划做事或者做有意义的事还是比较容易的事。但是,如何帮助孩子在自控力被消耗的情况下做事,才是保证好的规划得以执行和完成最大的挑战。

通过规划,帮助孩子战胜自我损耗

战胜损耗的方法就是做好规划。规划能以一种神奇的方式,减缓自控力的损耗速度。有了规划,就不必再做那么多选择,按计划行动,就不会那么快被耗尽。好的规划,是事先做好取舍,过滤出来哪些是重要的该做的,哪些是不用这段时间做的,不用徒耗精力在上面;对于该做的,用什么方法保证最少的消耗就能达成。

培养孩子自律能力:如何应对自控力不足,保持自律?

如果做一件事情,已经养成习惯,当然就不用考虑自控力的问题了。但更多的时候,我们面临的是还没有形成习惯的时候,如何合理使用自控力达成目标的问题。

如果没有规划,难以变得更好。规划必须要适合具体环境和个人性格,不是心血来潮,要充分沟通几个方面的问题:

1.我们的目标是什么?

把我们对孩子学习和生活上的期望和方向性设想清晰地表达出来,让孩子明明白白地知道,而不是猜测。所有“你应该知道”,事实上都是让人摸不着头脑的。

2.你的目标是什么?

让孩子回答同样的问题,从而把孩子的行为和思维模式与他自己的统一起来,坦率而诚实地说出自己的设想、责任和目标。

3.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

表扬孩子的取得的成绩,发现和鼓励孩子的好行为,能够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激发孩子变得更好的积极性。他们需要得到足够的肯定,这会让他们希望做得更好。

4.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比起直接要求孩子必须改掉什么毛病,必须养成什么习惯,启发孩子自己说出哪方面需要改进,能让孩子的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而不是觉得被强制和压迫。

5.需要怎样帮助你?

在孩子成长方面,我们不只是“监督者”的角色,我们还是“教练”和“支持者”。让孩子思考这个问题,能够让孩子意识到自己不是一个被动的“执行者”,而是可以调度资源的责任人。能够自己规划和调度资源,能够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孩子自律能力:如何应对自控力不足,保持自律?

规划不仅可以增加成功的几率,还能提高成功的效率。如果做好足够的规划,就不需要刻意自律,规划会帮助你做到。虽然不可能刻意规划好每一件事,但在某些时候某些方式的规划确实很有帮助。

例如,一个贴在洗手池旁边的洗漱步骤,可以不用每次提醒孩子该如何刷牙洗手,孩子就能按照步骤高质量地完成这件事。从这个层面来说,它也是自律的一种规划替代品。门口的一张物品检查清单,也能起到这样的效果。

规划做得越多,需要担心的事情就越少。

“假设式”测验,帮助孩子战胜规划之外的自我损耗

依靠规划来控制学习和生活中可以预见的部分,可以让孩子知道自己接下来应该在哪里、做什么,有这些内容,可以为之做好准备,知道如何指导和约束自己。但在规划之外,总有突发的人和事,需要临时关注,此时既没有为此做准备,也没有应对的最佳状态。这些事情突然发生,就不得不在损耗的影响下应对,而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比如学校临时安排一个活动,需要额外的时间来准备;某个知识点发现存在理解上的偏差,需要重新梳理;某篇课文,本以为背诵下来了,却发现已经忘记了大半。

培养孩子自律能力:如何应对自控力不足,保持自律?

如果没有规划,难免做出不合时宜的举动。那么如何为没有规划的事情,也做好一些准备呢?

“假设式”测验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它首先预料到可能发生的情况,然后评估可能的应对。

例如,孩子有个临时交个劳动节绘画作品的任务,孩子不擅长也不喜欢画画,做这样的事情对他来讲简直痛苦又折磨,而且打乱了本来约好的写完作业去和小朋友踢球的计划。 

如何应对这个意料之外的事情?孩子也许会马马虎虎敷衍了事,草草完成一个惨不忍睹的作品。这样的负面情绪并没有终结,接下来写作业、玩的时候都没有好心情。怎么办?

培养孩子自律能力:如何应对自控力不足,保持自律?

可以在做这件事情之前,告诉孩子,假如你做这个作品需要一个小时,那么做完之后回答这几个简单的问题:

1.你是否尽最大努力探寻做这件事的意义了? 

2.你是否近最大努力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追求快乐了?
3.你是否近最大努力全身心投入了?
如果要提升你在这几个问题上的分数,你会怎么做?

有了这些假设的问题,孩子会给出比之前积极的答案。测验的预期会诱发一种自然的欲望,想去努力表现得更好,在意义、快乐、投入度等方面获得高分。

这一个小时是你生命中再也不会重来的一小时。如果你觉得苦不堪言,那么它就是你的痛苦,而不是别人的痛苦。为什么要浪费这一小时去心不在焉或者愤愤不平呢?承担起自己投入学习和生活的责任,就是在创造一个更好的自己。

培养孩子自律能力:如何应对自控力不足,保持自律?

这就是积极问题的积极导向作用。

测验通常是一种时候行为,先看表现再打分,而“假设式”测验是先知道自己要回答这样的问题,然后用行动去得到更好的答案。

培养孩子自律能力:如何应对自控力不足,保持自律?


人人都有自控力,它不是一个大家所理解的类似智商的、比较稳定的水平,“延迟满足训练”不能提高自控力。只有做好规划,帮助孩子战胜自我损耗,并且做好意外情况下应对自我损耗的应对,才能让孩子有良好的自控力表现,提高自律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