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明朝續命近二百年的他最終卻身首異處,其人忠義與日月爭光

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

滾滾長江東逝水,漫漫泰嶽不老松。中國歷史上從來不缺乏忠義之人,更有諸力挽狂瀾,傾危之際拯救時局之人。

大明王朝立國二百多年,從洪武皇帝到崇禎皇帝共十六帝歷十二世,在中國歷史上屬於長時間的大一統王朝。洪武皇帝立國以後,經歷永樂大帝和仁宣之治之後,國力與日俱增,空前繁盛。正統皇帝繼位以後,仁宗誠孝皇后和三楊共同理政,海內宴寧,是時王振亦不敢專政跋扈。

仁宗誠孝皇后和三楊先後去世,宦寺王振遂以專政猖狂,好大喜功。加之西北邊防也先入寇,正好給了王振邀取功名的機會,以王振一人之意覆滅大明50萬精銳大軍,從此國力大衰再無力西出關門,明朝江山也險些葬送。王振力主英宗親征,諸大臣苦諫不聽,歷史上帝王昏昧如英宗者雖不乏其人,但是翫忽軍政大事至於兒戲者,葬送大臣猛將國力者,明英宗第一人也。

也先在土木堡大勝以後奔大同,攻陷紫荊關,直逼京城。大明首都北京城危在旦夕,就像是萬千重量繫於一髮之上,風雨中搖搖欲墜,可惜也先的如意算盤是白打了,北京城早就有人在等著他的到來。

這個人就是于謙,于謙,字廷益,浙江錢塘人。于謙七歲的時候遇到一個僧人,僧人上下打量于謙後非常驚奇,嘆說以後于謙會成為救時宰相。果不其然,這位高僧的話在正統十四年應驗了,此時于謙官兵部侍郎。


為明朝續命近二百年的他最終卻身首異處,其人忠義與日月爭光

于謙

土木堡精銳軍士、閣老大臣全都陷沒,英宗也被俘虜。消息很快就傳回了京城,大臣齊聚朝堂,有害怕也先進攻的,還有惱怒王振誤國的,各自喧囂亂作一堂。侍講徐珵託言星象有變,應當南遷避亂,這時候一個聲音大聲說:「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說這話的正是于謙,徐珵隨即被大太監金英呵罵出去。郕王朱祁鈺也贊同于謙的說法,於是于謙請調兩京、河南備操軍,山東及南京沿海備倭軍,江北及北京諸府運糧軍急赴京師,又主議誅滅王振一黨,安撫百姓,京師臣民這才安定下來。

于謙分遣都督孫鏜、衛穎、張軏、張儀、雷通分兵守九門要地,列營郭外。正統十四年,郕王繼位為景帝,任命于謙提督各營軍馬。咱們的太師也先這時候興沖沖的就帶著大部隊趕來了,可能這時候也先還做著入主中原的春秋大夢,不過現實生活會告訴太師,夢永遠都是夢,不可能實現。也先一到京城腳下,便遇見了嚴陣以待的明朝大軍,還是在城外等著太師,想著為太師接風洗塵。不過,迎接的不是美酒佳餚,亦不是糖衣炮彈,明朝軍隊送給太師的是真正實打實的炮彈。嘭的一聲,炮聲槍聲俱起,也先太師的弟弟孛羅、平章卯那孩中炮死了,咱們的大太師那真是氣喪喪、意怏怏,好不失望。相戰五天,也先什麼好處都沒得到,打也打不過,索要好處也不給,還讓弟弟做了炮灰,又聽說勤王兵旦夕之間便會來到,也先只能灰溜溜逃回沙漠。

于謙擔當危亡之際,力排和議,加上景帝、王直、大太監興安對於謙十分信服,于謙才能全意抵抗外敵,終使大明朝不至於朝夕覆滅。叛徒太監喜寧、小田兒皆被于謙用計誅死,也先喪失謀主,後放還明英宗又與明朝互通朝貢。

于謙任兵部尚書之時,明朝內憂外患蜂起,福建、浙江、廣東皆有民亂,湖廣、貴州、廣西、瑤、僮、苗、僚也四處作亂。于謙任理兵部,剖理決析,全合機宜,號令明肅,軍政毫不耽誤,以至於大明能轉危為安。終景帝之朝,景帝對於謙十分信任,諸大臣參劾依舊任用如故,于謙報請立馬就批示允准,多次大賞于謙,于謙皆封存不用,至死家無餘財。

于謙為人剛直,多所樹敵。景帝病重彌留之際,以前被于謙呵斥的徐珵改名徐有貞,和石亨曹吉祥等人發動奪門政變,擁立英宗皇帝復辟。徐有貞石亨等人深恨于謙,力主議于謙死罪,景泰八年正月丁亥于謙被棄市。于謙死時,烏雲四合,天下臣民冤之。有指揮朵兒者,是大太監曹吉祥的手下,他也感悲于謙冤死,就用酒祭奠于謙,被曹吉祥知道以後,曹吉祥大怒,便用鞭子抽打了朵兒一頓,朵兒今天被打完,明天繼續祭弔如故。都督同知陳逵也感於于謙忠義,把于謙的遺骸收葬,後來朱驥把于謙歸葬杭州。

于謙忠公體國,為國無所隱匿,不殖私財,奉行儉約。于謙前後任巡撫十九年,有經世之才,升遷調任之時,官民數千伏闕上書乞請留任,于謙得民心至於此也。後又保衛京師,規劃決策毫不塞滯,才略開敏,精神周至,一時無人可比。憂國忘身,不矜不伐,明英宗得以回到京城,于謙功不可沒,至此被英宗所殺,把明英宗歸入昏君之列未嘗不可。

成化初,于謙復官賜祭,弘治二年贈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諡肅愍。賜祠於其墓曰「旌功」,有司歲時致祭。萬曆中,改諡忠肅。杭州、河南、山西皆世奉祀不絕。

明史贊曰:謙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