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催、吼、罵是改變不了孩子拖拉壞習慣的,你可以試試這個方法

有人說,一個人成長的高度,在孩子時期就已經定型了,也有俗話說“三歲看老”。雖然話說得有些武斷,但是不難看出,孩子階段的習慣培養確實對人生成長的高度是有著重要影響的。

昨天週末,閒來無事,下午兩點剛過我就去了健身房健身,因去的比較早,偌大的健身房只有散散的兩三個人在鍛鍊。期中有兩位女同志在跑步機上走步閒聊,想來是認識的。我應該是第一次見她們來健身,絕對屬於新臉孔,另外一個年輕的小夥子在鏡子前面,擺弄著不同的造型,手機不停的咔嚓著,一看就知道是為了發朋友圈來的。

健身這事,辦過卡的人都知道,能堅持下來的不多。掃過一圈之後,再差一次確定了,沒有看到熟識的肌友肌妹們,看來想要一起練的願望,是落空了。

靠催、吼、罵是改變不了孩子拖拉壞習慣的,你可以試試這個方法

健身房健身練背

今天的計劃是練背,先來到了跑步機上熱身,位置就在兩女同志的旁邊。大家也別笑話,健身是一件孤獨寂寞的事,長期下來就有個習慣,下意識的就會往人氣足的地方湊!

聽兩人聊得正嗨,也不忍心打招呼打擾她們,就在旁邊一邊熱身,一邊安靜的聽著:剛好在聊教育孩子的問題,母親嘛,特別是兩個母親在一起,聊孩子的概率是最大的。仔細聽後,發現她們聊得是孩子拖拉的問題。

期中一位媽媽說,她家的孩子上小學後,越來越拖拉了。不但做作業拖拉,做事也拖拉,連吃飯也是拖拖拉拉的。每次忍不住,都要催他、罵他後,才會快一點點。為了這事,我是想盡了辦法,傷透了腦筋。就像昨天晚上吧,本來的計劃是,週末了,第二天也不用早起,白天給孩子安排的比較滿,想著孩子吃完晚飯後,去上一節鋼琴課的,都和鋼琴老師約好了。結果一頓晚飯硬是被他吃了一個多小時,無論我怎麼催他、罵他都不管用,只是在催、罵的時候,加快一點點,給我做了個樣子,一會兒又回原了。最後導致鋼琴課也沒上成......

靠催、吼、罵是改變不了孩子拖拉壞習慣的,你可以試試這個方法

彈鋼琴的孩子

就上面這位媽媽說的問題很是常見,但卻極具代表性,所以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分析一下:

孩子拖拉的問題,在很多孩子身上都有這個壞習慣。父母們也都知道,一個好的習慣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曾經也刻意的給孩子培養過好習慣,但是都沒成功。也有家長認為這是性格問題,天生如此。其實,更多的原因在於,父母們沒有掌握正確和科學的培養孩子行為習慣的方法和技巧。甚至很多父母由於缺乏正確和科學的教育方法,而長期使用錯誤的方法進行家庭教育,比如發現孩子拖拖拉拉的時候,就採取吼、罵、打、威逼利誘的錯誤方法。

那麼,培養孩子正確行為習慣的方法是什麼?父母們又應該如何掌握培養孩子正確行為習慣的教育方法呢?

靠催、吼、罵是改變不了孩子拖拉壞習慣的,你可以試試這個方法

正在吼孩子的家長

一、孩子為什麼會形成拖拖拉拉的不良習慣

美國《紐約時報》商業調查記者查爾斯.都希格寫過一本風靡全球的書叫做《習慣的力量》,在書中有詳細介紹習慣是怎樣形成的,並且提出了著名的習慣迴路模型,用暗示(Cue)、慣常行為(Routine)、獎賞(Reward)三個部分來解說分析了習慣迴路。

習慣迴路模型中最重要的環節為獎賞環節,正是因為父母在教導孩子的時候缺少這個獎賞環節,導致孩子很多好習慣確立不起來。反而因為孩子在拖拉的行為中得到了獎賞,長期下來就形成了拖拉的壞習慣。

靠催、吼、罵是改變不了孩子拖拉壞習慣的,你可以試試這個方法

孩子的壞習慣

怎麼理解?我們回過頭來,分析一下上面這位媽媽教育孩子的例子:

孩子吃飯為什麼很慢?從習慣迴路模型上面來分析,是因為孩子得到暗示,做完作業還要去上鋼琴課,從他的反饋來看,孩子是並不喜歡上鋼琴課的,所以他在吃飯的這個慣常行為中就變成了拖,並且通過拖這個行為得到了獎賞,因為做的慢,接下來本要安排去上鋼琴課任務不用上了,那麼孩子來說,他就獲得了獎賞,獎賞的內容就是他不上鋼琴課帶來的滿足感和幸福感。

據此我們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孩子養成拖拖拉拉的壞習慣,必定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斷長期的在不同的領域內重複這套習慣迴路模型導致的。

靠催、吼、罵是改變不了孩子拖拉壞習慣的,你可以試試這個方法

吃飯拖拖拉拉的孩子

這個例子中,還有媽媽用催、吼、罵的方式教育孩子養成的壞習慣,可以用習慣迴路模型解釋:案例中,看到孩子拖拉的現狀,暗示了媽媽需要採取行動來改變這種現狀,如是媽媽就採取了催、吼、罵的慣常行為,孩子看到媽媽發脾氣,知道拖下去可能會面臨媽媽更大的怒火,所以要加快一點。而這樣一來媽媽就受到了改變孩子現狀回饋的獎勵,獲得了滿足感。同時,又知道了通過催、罵能夠讓孩子加快吃飯的速度。於是在生活中就會長期的重複這套習慣迴路模型。從而也養成了,一碰到孩子拖拉狀態時,就會下意識地產生催、吼、罵的慣常行為。

靠催、吼、罵是改變不了孩子拖拉壞習慣的,你可以試試這個方法

二、如何解決孩子這種拖拖拉拉的壞習慣

通過上面的習慣迴路模型我們已經知道了,習慣養成的關鍵因素在於獎勵。那麼我們是不是就可以根據這個關鍵因素來教育引導孩子改變這種壞行為習慣,而養成好的行為習慣呢。

答案是肯定的。

具體過程應該如何進行呢?我們再用剛才的案例解說:

上文我們已經分析出,孩子吃飯拖拉的原因,是因為拖拉可以讓他不去上他不想上的鋼琴課,他在拖拉這個行為中得到了獎賞。在生活中長期的重複這套慣常行為,他就養成了拖拉的壞習慣。如果有一天,媽媽不催了,不吼了也不罵了。反而告訴他說:小明,媽媽等會有時間,你吃完放了就告訴媽媽一聲,可以帶你去看晚上7點開場的你最想看的那場電影《變形金剛》。

靠催、吼、罵是改變不了孩子拖拉壞習慣的,你可以試試這個方法

好看的電影《變形金剛》

這樣一來,孩子接收到新的暗示後,內心會權衡比較那種行為給予的獎勵大,是拖延帶給自己的滿足感大呢?還是快點吃完飯去看自己念念叨叨很多天的,最期待的《變形金剛》電影帶來的滿足感大。答案很明顯,看電影帶給孩子的獎勵更能滿足孩子的內心需求。所以導致的結果就會是,孩子改變他的慣常行為,加快吃飯速度,不拖了,不但會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甚至可能提前完成任務!

家長以後試著這樣去教育和改變孩子的壞習慣,通過長期去發現孩子的興趣點,然後把興趣點設置成改變孩子不良行為習慣的獎勵條件。這樣不但能改變孩子的不良習慣,還能讓孩子培養出好的行為習慣,同時也能改變家長催、吼、罵的壞習慣。

靠催、吼、罵是改變不了孩子拖拉壞習慣的,你可以試試這個方法

正在罵孩子的媽媽

總結:

生活中孩子的不良習慣,都可以用這套模型解釋和解決。不良習慣的養成,需要在慣常行為中得到了某方面的獎賞,這種行為讓孩子獲得了滿足,再加上長時間地重複這套習慣迴路模型導致的。

要改變孩子的不良習慣,只需要提供給孩子比獲得壞習慣更大的獎賞和滿足即可,剩下的就是長時間的重複這套習慣迴路。只要條件滿足了,孩子的壞習慣自然就能轉變成好習慣!


塵啃教育人,一個喜歡用舉例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教育工作者,如果我寫的文章對您有幫助或啟發,請點贊關注轉發!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