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日日谈 第47期


《论语》日日谈 第47期


《论语》日日谈 第47期


《论语》日日谈 第47期

本章为《论语》:公冶长篇第21期

【原文】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①: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注释】

①宁武子:姓宁,名俞,谥号为“武”,卫国的大夫。

【翻译】

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在国家政治清明时就聪明,当国家政治黑暗时就装糊涂。他的聪明是别人可以做得到的,他的装糊涂,别人是赶不上的。”

【解读】

学会装傻

宁武子是春秋时代,卫国很有名的大夫,姓宁,名俞,武是他的谥号。经历卫国两代的变动,由卫文公到卫成公,两朝代完全不同,宁武子却安然地做卫国的两朝元老。“邦有道则知”,这个邦就是古时国家的别称,国家政治上了正轨,他的智慧、能力、才具发挥出来,了不起!可是后来到了卫成公的时候,政治、社会,一切都非常混乱,情况险恶,他还在朝,也参加了这个政治,可是他在“邦无道”的时候,却表现得愚蠢鲁钝,好像什么都很无知。但从历史上看出他并不笨,他对于当时的政权、社会,在无形之中,局外人看不见的情形下,在努力挽救。表面上好像他碌碌无能,没有什么表现,可是他对于国家、社会真的做了事。所以孔子给他下了一个断语:“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他说宁武子那种聪明才智的表现,有的人还可做得到,但处于乱世那种愚笨的表演,就难以学了。

人们到了社会历史发生变动的时候,尤其是古代帝王政权变乱时,在前一个君王手上,充分表现了政治才能的人,本来是很容易遭忌的。这是政治上千古以来不移的定例。何以如此?有点莫名其妙的,也许是人类心理的通病,能干了会有人妒忌的。为什么妒忌?只能说是人类天生的劣根性,我们必须以学问、道德来消磨它。这种妒忌心理,到了事业或利害相对的时候,就忌刻别人。所以学问之道,就要了解自己的心理,把这些罪恶的心理,消磨了、转化了,那才是真正“仁道”之“仁”。所以孔子说到宁武子,当初他的才能表现得那么高,应该遭人家的妒忌;但是到了变乱的时候,他表现很碌碌无能,没人打击他,也没有人仇恨他,这一点修养是别人做不到的。人在得意时,聪明才智很容易露锋芒;“其知可及也”,这点大家还可以做得到。但是朴实无华、老实平淡、笨笨无能的样子,“其愚不可及也”,这就很难做到了。

这里我们就想到清朝名士郑板桥,说过几句很了不起的话:“聪明难,糊涂亦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绝顶聪明的人,不是故意装糊涂,而是把自己聪明的锋芒收敛起来,而转进糊涂,这就更难了。下一句话说待人接物,遇事退一步,把利益权位都让给人家,心里很舒服,并不希望人家事后报答,只要当时心里舒服就好。这也是孔子说宁武子的“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的另一引申。

在殷商末期,商纣王荒淫无道、暴虐残忍。有一次他与群臣一起喝酒,过了一会儿,他问身边的人喝了有多久了,竟然没有一个人知道。此时,只有箕子一人清醒,纣王便问他,箕子想了想回答道:“臣喝多了,不知道现在是何时辰。”其实,他并不是不知道,因为他知道,只要自己说出当时的时辰,轻则免官去爵,重则性命不保。在这进退两难之际,装傻充愣就是最好的选择。

战国时的信陵君,在他“窃符救赵”,违背了魏王的意志之后,他也深知自己难容于魏王,在秦国的反间计下交出了自己的权力。后来,他还称病不再上朝,并彻夜寻欢作乐,以此消除了魏王对自己的猜忌,保得了自身的周全。他运用的便是这种大智若愚的韬晦之术,否则的话,恐怕等着他的将会是身首异处的下场。

大智若愚,是一种潜藏不露的大智慧。

从表面上看,拥有这种智慧的人,给人的感觉就是愚、拙、讷,无论怎么看都很消极、无能,很难让人对其产生不错的印象。可是,他们表现出来的愚、拙、讷只是一颗烟幕弹而已,这样可以为他们减少一些来自外界的压力和攻击。其愚钝的外表,虽然让外界降低对自己的期待,但其实际表现却能让别人对其刮目相看。

在我们的生活中,做个聪明人很难,但是想要做个聪明的糊涂人更难。有许多人在刚开始的时候都在想方设法让自己聪明起来,等到自己的聪明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开始收敛自己的聪明才智转入“糊涂人”的行列。不过,真正能够转型成功的人却不多见。因为学糊涂要比学聪明困难多了。这就像一个人向前走和退着走一样,无论你后退的步伐有多么娴熟,始终都不会有前行的步伐那么协调。这也是孔子为什么说宁武子的聪明易学,糊涂难学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