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深處一個貧困縣的“山字經”

武陵山深處一個貧困縣的“山字經”

思南縣鸚鵡溪鎮翟家壩村採茶忙。新華社記者汪軍 攝

新華社貴陽4月7日電(記者汪軍)“以前一年四季刨土地,天時好才吃得飽,現在我們這些老傢伙還能打工掙錢,一個個都有能耐了。”64歲的張慶會從農民變身“產業工人”,似乎還有些不適應。

陽春三月,在武陵山深處的貴州省思南縣許家壩鎮中藥材種植基地,白芨、石斛大棚裡一片忙碌景象。來自坑水村的張慶會,一邊為白芨除草,一邊和記者談及現在的生活。孩子成家後,他和老伴相依為命。去年4月開始,他把家裡的3畝7分地流轉給中藥材種植基地後,算是告別了“農民時代”。

從老張的收入賬來看,自去年4月開始到年底,單是務工收入就有11000多元,另外每畝土地每年租金還有300元。除草、施肥這些都是手上活兒,不費力;不像過去,扁擔挑糞桶,肩膀磨血泡,苞谷洋芋加紅苕,吃肉吃米等過年,那種日子才是真正的煎熬。

有著“烏江明珠”之稱的思南縣曾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近年來當地藉助優良的生態優勢,以19個重點壩區產業結構調整為抓手,加大對中藥材、茶葉、礦泉水等產業的培育力度,以此助推15.3678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今年3月,總人口68.45萬人的思南縣已順利脫貧摘帽。

武陵山深处一个贫困县的“山字经”

71歲的黃孝娥在採茶。新華社記者汪軍 攝

茶葉是思南縣助推脫貧的主打產業之一。在鸚鵡溪鎮翟家壩村,眼下正是茶葉採摘的時節。脖子上掛著小竹簍,從翟家壩隔壁村踏溪村前來採茶的黃孝娥,一個上午採摘了1斤茶青,手工費有40元。她今年71歲,孩子早已成家立業,她和老伴幾無負擔。閒在家裡無事,她就到茶山採茶,手腳麻利的時候,一天大約可以採摘兩斤茶青。

海拔680米的翟家壩村,目前種植了1023畝白茶,村支書李奎每天帶著村民“泡”在茶園裡。2014年,全村902人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66人,人均土地少、經濟條件差。他說,以前農閒時節愛生是非,家長裡短擺不完的龍門陣,現在都專心謀好生活,村裡的貧困人口已經清零。

“日子好不好過,你看茶山上的車就知道,摩托車、電動車,還有小轎車,開車上山摘茶葉,早就不是新聞了。”在白茶園中,41歲的張宇手指翻飛。

武陵山深处一个贫困县的“山字经”

梵山山泉飲業有限公司滿負荷生產。新華社記者汪軍 攝

好山與好水相連。在鸚鵡溪鎮大山裡,一家年產值2800多萬元的礦泉水公司讓當地村民又多了一條致富路。箱子溪村的周芝鳳前幾年從廣東打工回來後,就決定不再外出,因為這家礦泉水公司讓她在家門口就可以上班。

周芝鳳從家騎車5分鐘就能到公司,每個月20日準時發工資。她感覺現在老家不再是以前的“窮旮旯”了,哪怕外面有再好的機會,都不想出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