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嘉塘飛來黑頸鶴

「夜讀」嘉塘飛來黑頸鶴

「夜讀」嘉塘飛來黑頸鶴

初春時節,當筆者在暖陽裡翻閱一些在玉樹草原採訪的筆記和拍攝的照片的時候,越來越牽掛那些棲息在玉樹草原的高原驕子——黑頸鶴了!

幾天後,一條令人欣喜的消息,使我的心得到了些許的安慰: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員通過多年對黑頸鶴習性、遷徙路徑等不間斷研究,發現每年至少有1500對到2000對黑頸鶴在青海繁殖,該數據佔到當年全球黑頸鶴繁殖對數的一半。

黑頸鶴作為中國的高原生態變化指示性物種, 1989年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並於1997年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之中。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高原生態學研究中心測算,全球黑頸鶴數量在9000只左右,其中每年繁殖對數在3000對至4000對,至少有1500對至2000對在青海繁殖,目前在三江源溼地繁殖黑頸鶴數量最多,超過柴達木盆地、青海湖盆地以及可可西里地區分佈數量。

如此重磅的消息傳來,使我一向沉重的心情變得輕鬆起來,玉樹高原上黑頸鶴高貴、優雅的姿態立刻浮現在我的眼前……

作為青海省鳥的黑頸鶴,你為什麼受到如此的關注?在你的身上,又寄託了我們多少的期許呢?

在玉樹地震發生後的幾年時間裡,筆者連續三次來到玉樹草原,除了完成採訪報道任務之外,筆者最關心的話題就是:位於震源地帶的隆寶灘一帶生活的黑頸鶴的生存環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黑頸鶴還會一如既往地把這片水草豐美的草甸、沼澤地當作自己的故鄉嗎?

那年的六月初,我們抽空兒驅車近百公里第一次來到隆寶灘時,並沒有見到想象中的碧波粼粼、鶴翔鳥飛的情景。附近的簡易公路上,拉運建設物資的汽車呼嘯而過,建設者們忙碌的身影來去匆匆。隆寶灘一帶已經不是什麼世外桃源,環境也變得並不靜謐了。

幾位牧民引領我們走了很長的一段路程,登上一座小山包時,才用望遠鏡觀測到了很遠的地方,在草甸沼澤地帶活動的為數不多的幾隻黑頸鶴。

兩三年的時間就這樣過去了,而我對黑頸鶴的牽掛並沒有因為時光的流失而淡漠。

忽一日,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從玉樹稱多的朋友江永文保那裡傳來:黑頸鶴不但生活在隆寶灘,稱多縣的嘉塘草原上也有了黑頸鶴的蹤跡!

江永文保先生不但詳細地介紹了他們在嘉塘草原發現黑頸鶴的經過,還發來了他們專門拍攝的有關黑頸鶴棲息、嬉戲的照片。

江永文保說, 2016年4月初,我同攝友們一起從稱多縣城出發,驅車前往40公里外的嘉塘草原採風。4月的嘉塘,正是鳥類返回的時候,我們設想能否發現幾隻黑頸鶴作為攝影題材,因為往年偶遇黑頸鶴的機會不多,想來能見到黑頸鶴的蹤影已是萬幸。

我們萬萬沒想到,不遠處,三隻黑頸鶴就從我們的眼前優雅地飛過,我們欣喜若狂,連忙舉機拍攝。這時,一位當地牧民跑來向我們透露,說在雅礱江的源頭有大量黑頸鶴棲息。聽到這一消息,我們立馬前往雅礱江的源頭扎曲河畔尋找黑頸鶴的足跡。

果然,在河邊一塊較為開闊的沼澤地上,我們看到有大規模的黑頸鶴群駐足在那裡,有的在覓食,有的在高歌,有的在嬉戲,場面極為壯觀,我同攝友連忙用鏡頭記錄下了令人激動的一幕。

我們粗略數了一下,最集中的一群裡至少有80只,加上週邊零散的小群體,總數能達百隻。如此規模龐大的黑頸鶴群,連當地牧民都是第一次發現。一位牧民說:“往年也會偶爾看見有黑頸鶴在河邊棲息,但也就是一兩隻,今年這麼多數量的鶴群,我也是頭一次看見。”

我們猜想,這樣大規模的鶴群來到雅礱江源頭地帶棲息,也許和當地的生態環境的好轉有一定的聯繫——這些都有待相關部門考證,並採取進一步的保護措施,以加強對國家珍惜鳥類的保護。

這是江永文保他們一個多麼激動人心的發現哪!

我省文化學者吳解勳先生曾經撰文講述了這樣一則關於黑頸鶴生死相依的故事:

湟水源頭一帶一個叫後溝村的地方,曾發生過一對雌雄黑頸鶴為愛絕戀的故事。

那是多年前一個秋盡冬來的季節,村民王得財在離村子不遠的山上放牧生產隊役畜時發現一隻碩大的鳥兒,走近看了許久,也沒有認出是什麼鳥兒。倏忽間,又發現其右翅膀受了傷,留有血跡。據後來趕來的本村一名大學生確認,這是一隻雌性黑頸鶴,他認為這隻黑頸鶴是在遷徙途中,被飛行物或同伴碰傷翅膀之後落到村莊裡的。他根據黑頸鶴的習性分析判斷,估計其配偶也不會遠走高飛。心地善良的王得財小心翼翼地將受傷的黑頸鶴抱回家,安置在後院一處崖壁下的窯洞裡,給水、餵食,讓其歇息養傷。

傍晚時分,王得財發現又有一隻黑頸鶴在他家上空盤旋,並且一聲緊似一聲地呼喚著。他意識到,這無疑就是受傷黑頸鶴的配偶。這時,房後窯洞裡受傷的雌鶴撲動著受傷的翅膀,開始回應,叫聲淒厲無比。過了一會兒,盤旋空中的雄鶴俯衝而下,落在了窯洞口。隨後,雄鶴開始給受傷的母鶴餵食、梳理羽毛,不時用頭在雌鶴受傷的翅膀上摩挲,撫慰著受傷的雌鶴。雌鶴的頭抵在雄鶴的脖頸下,它們緊緊地依偎在了一起……

夜深了,王得財再沒有聽見這對黑頸鶴的任何動靜,也放心地歇息去了。清晨,他急急忙忙前去窯洞查看情況。然而,眼前的情景讓王得財目瞪口呆:這對黑頸鶴的脖頸緊緊地擰絞在一起,雙雙窒息而亡……趕來的村民目睹此情此景,個個神情莊重,默默無語。一對黑頸鶴演繹出的悲壯絕戀,永遠地留在了山村人們的記憶裡。

我們不知道鳥類究竟有多少情感和思維,更願相信那是在物競天擇的自然形態之下,源自鶴類自身的本能。但這一對黑頸鶴的愛情幾乎演化成一種信仰。有研究表明,黑頸鶴在繁衍理念上是守貞,為了愛情會不惜獻身。

吳先生說,那時河湟地區的很多老百姓分不清什麼是鶴什麼是鵝,但對這些珍貴的飛禽多有敬畏之心,從來不會輕易地傷害它們!這就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們面對自然、面對生靈的最樸素的和諧相處的默認。

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民族對黑頸鶴十分敬重,稱之為“仙鶴”“神鳥”“吉祥鳥”。

藏族長篇史詩《格薩爾王傳》中,描寫嶺國的格薩爾王降伏各地妖魔,為黎民百姓除害的故事。其中王妃珠姆在被霍爾國王俘虜之後,寫信向格薩爾王求救時,信使便是三隻“仙鶴”。著名畫家尼瑪澤仁創作的“珠姆遣鶴送信”(唐卡)畫,深受藏族人民喜愛。

高原人對黑頸鶴有很深的感情。藏語中則叫做“哥塞達日子”,即“牧馬人”,有高尚、純潔、權威的意思。藏族同胞不僅把它看作“神鳥”,按照它的叫聲來預測天氣的變化,還把它當作“神醫”。當有人骨折時,就在它巢中的卵上畫上一個黑色的圓圈,使雌鳥誤以為卵要裂開,就會從遠處銜來一種“接骨石”,放在巢中,以免卵殼裂開。據說,人們將這個“接骨石”偷偷地取走,就能治好骨折。

據瞭解,黑頸鶴的棲息地主要分為繁殖地、越冬地和遷徙途經地,其中繁殖地包括除了河湟谷地以外的青海全境以及西藏那曲、阿里地區和川西及甘南地區;而越冬地則在西藏雅魯藏布江河谷和雲貴高原,極少數會在喜馬拉雅山脈南坡和印度拉達克地區。

“可以說全世界黑頸鶴種群中,大約每兩隻中就有一隻出生在青海。”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高原生態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李來興說,根據採樣、觀察、追蹤等研究表明,黑頸鶴在繁殖期內喜好以繁殖對為單位,而每個繁殖對至少需要一平方公里溼地作為“領地”,生態良好是吸引黑頸鶴的主要主因。

青海省林業廳總工程師王恩光不久前也表示,黑頸鶴等涉禽(指適應在沼澤和水邊生活的鳥類)對生活環境較為挑剔,黑頸鶴作為指示性物種的存在,可以說明所在區域生態環境正持續向好。

據國家和一些省、區的林業、氣象、環保等部門採用不同的監測手段和獲取的數據證實,青藏高原多地的生態系統變化趨向穩定,區域內增加的草地、水域、溼地面積,為生物多樣性的恢復和增加提供了生存基礎,併為生態系統恢復發揮了關鍵作用。

黑頸鶴,是飛翔在遼闊的三江源腹地的“生態使者”,也是更多人瞭解青海、瞭解三江之源生態人文的“文化使者”,是三江源詩情畫意中靈動的符號。但願春暖花開的季節,我們在嘉塘草原、雅礱江邊的溼地裡,與“神鳥”再相會。

當黑頸鶴翩翩起舞之時,一首被筆者稍稍改編了的倉央嘉措的情歌就會在耳旁響起:

請求翩翩仙鶴,

藉藉你的翅膀;

不去遙遠地方,

就飛一次嘉塘。

……

☞【夜讀】《從軍行》裡的青海

☞【夜讀】絲路大通

刊發於2017年4月14日《青海日報》第9版

監製/鍾自珍 總監製/劉蓉燕

「夜读」嘉塘飞来黑颈鹤「夜读」嘉塘飞来黑颈鹤
「夜读」嘉塘飞来黑颈鹤「夜读」嘉塘飞来黑颈鹤
「夜读」嘉塘飞来黑颈鹤「夜读」嘉塘飞来黑颈鹤
「夜读」嘉塘飞来黑颈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