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稼先——中國原子彈之父,為中國核武器事業流盡最後一滴血

自從錢學森、鄧稼先、錢三強等人的組織與領導下,於1964年,中國第一個原子彈成功爆炸後,就出現了“中國原子彈之父”的說法。但時至今日,也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誰才是“中國原子彈之父”。關於“中國原子彈之父”主流觀點有三種。

第一種說法:錢三強是中國原子彈之父。這一觀點流傳最廣,也得到最多人認可。關於錢老的事蹟,我們以後再詳細瞭解。第二種說法:鄧稼先是中國原子彈之父。這一說法最早於20世紀八十年代末開始流傳,亦影響甚大。鄧稼先的好友世界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先生,在1993年8月21日鄧稼先逝世7週年之際,撰寫了《鄧稼先》一文發表於《人民日報》,在文中將鄧稼先與被譽為“美國原子彈之父”的奧本海默相提並論。由於楊振寧先生的影響力與《人民日報》的特殊地位,第二種觀點開始被廣為接受。

至於最後一種說法則比較客觀,認為“中國原子彈之父”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群體。因為中國原子彈的研製成功不是一個或者幾個人就可以做到的,而是由我國的眾多科研工作者不畏艱辛、排除萬難,相互協作才能最終從無到有,研製成功。

其實不論哪一種觀點,都有自己的依據。而無論是錢三強或鄧稼先,以他二人對中國核武器事業所做出的貢獻,也絕對擔得起這樣的讚譽。而我們本期要講的便是“中國原子彈之父”——鄧稼先!

鄧稼先——中國原子彈之父,為中國核武器事業流盡最後一滴血

鄧稼先是我國著名核物理學家,九三學社社員,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與奠基人,是中國核武器研製及發展的主要組織者與領導者。在我國核武器的研製過程中,鄧稼先始終奮戰在第一線,領導了眾多學者與技術人員,成功設計出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與氫彈,引領中國國防自衛武器進入世界先進水平。

1924年6月25日,鄧稼先出生於安徽省懷寧縣(今宜秀區五橫鄉白麟村)的鄧家祖屋。父親鄧以蟄是當時北京大學、北京醫科大學及清華大學等校哲學系教授,和楊振寧的父親楊武之本是多年故交,兩家祖籍都在安徽。後在清華園中又成了鄰居。鄧稼先出生8個月後,父母便帶著他與兩個姐姐來到北京。

鄧稼先於1935年,考入北平志成中學。次年,插班考入北平崇德中學就讀初二。一直讀到高一。在崇德中學三年的學習,為他在數學、物理及英文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爆發,日本侵略軍攻佔北平,並於城中舉辦“慶功會”。13歲的鄧稼先當眾憤而將一面日本國旗撕的粉碎,並扔在地上踩了幾腳。他還曾秘密參加抗日聚會。不久清華與北大全部南遷至雲南昆明,但因鄧以蟄身患重病,一家人便滯留在北平。

受抗戰影響,崇德中學於1939年停辦。同年9月,鄧稼先再入志成中學就讀高二。次年5月,鄧稼先在未讀完高二的情況下,為躲避迫害,聽從父親安排,隨大姐前往昆明投靠親戚。為躲避日軍,他們輾轉數座城市,不斷換乘交通工具,途徑上海、香港及越南海防、老街,最終抵達昆明。7月-9月,在昆明升學補習班學習。9月,進入四川江津國立第九中學就讀高三。

完成高中學業後,鄧稼先於1941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由當時的清華、北大及南開大學三校合併而成)物理系,受業於鄭華熾、王竹溪等著名教授。在聯大有著十分良好的學術氛圍,其先後培養了許多優秀人才。鄧稼先最終已優越的成績了完成大學學習,於抗戰勝利那年,拿到了畢業證書。並在昆明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的外圍組織——民青。於第二年6月回到北平,被北京大學聘為物理系助教,還在學生運動中擔任了北大教職工聯合會主席。也是在那一年,他初識了同年考入北大的許鹿希。

鄧稼先——中國原子彈之父,為中國核武器事業流盡最後一滴血

但是,鄧稼先並不滿足於現狀。他心中清楚的知道,想要更好的報效祖國,甚至要讓當時不論科技、教育或是國防等各方面,嚴重落後於世界水平的新中國與世界同步發展。那他就必須要到科技水平更高的美國,去學習與掌握更先進的知識。於是,他在1947年通過赴美研究生考試後,於次年進入美國印第安州普渡大學研究生院,攻讀核物理專業。

在那裡,錢學森不滿兩年便讀滿學分,並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於1950年8月20日,年僅26歲的鄧稼先就獲得該校博士學位。人稱“娃娃博士”。也是在此時,美國政府注意到了這個優秀的人才,希望以更好的科研環境與生活條件將他留在美國。學校也有意大力栽培他,同校好友也挽留他,美國教授一度想帶他去英國繼續深造。

但面對這些優越的條件以及好友與導師的挽留,鄧稼先在獲得博士學位的第九天,就毅然的選擇回國報效。於1950年10月,與二百多位專家學者回到國內。一回到北平便與他的老師王淦昌和彭恆武兩位教授投入中國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建設。次年,加入九三學社。

1953年,鄧稼先與許鹿希結婚,許鹿希的父親許德珩是五四運動的學生領袖,後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鄧家先在1956年4月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和徐建銘、何祚庥還有于敏等人合作,在《物理學報》相繼發表論文《β衰變的角關聯》、《輻射損失對加速器中自由振動的影響》與《輕原子核的變形》。

鄧稼先——中國原子彈之父,為中國核武器事業流盡最後一滴血

1958年,中央決定依靠自己的力量發展原子彈。同年秋,二機部副部長劉傑找到鄧稼先,希望他能加入到這項必須嚴格保密的工作中,鄧稼先義無反顧的同意了。回到家中只對妻子說,自己要調動工作,不能再照顧家裡跟孩子了,通信也困難。許鹿希表示支持。8月,他就被調到新籌建的核武器研究所,先後任理論部主任、研究所副所長、所長,負責領導核武器的理論設計,開始了他隱姓埋名28年的工作生涯,直至去世。

鄧稼先首先帶著一批剛出校門的大學生,日夜挑磚撿瓦做實驗場地建設,在亂墳地裡硬是碾出一條柏油路,在松樹林建了座原子彈教學模型廳。當時缺乏實驗條件與相關資料,鄧稼先就擔起了探索原子彈理論的重任。

那時候,條件艱苦,工作人員使用算盤進行極其複雜原子理論計算,光演算一個數據,一日三倒班,算一次就要一個多月時間。算九次要花一年多,還要請物理學家從出發概念進行估計是否正確,經常通宵達旦。而鄧稼先作為理論負責人,更是需要跟班指導年輕人運算。每當過度勞累,思維中斷時,他便會著急道:唉,一個太陽不夠用啊!

鄧稼先——中國原子彈之父,為中國核武器事業流盡最後一滴血

根據中央決策:自己動手,從頭摸起,準備用8年時間搞出原子彈。由鄧稼先於1959年選定流體力學、中子物理及高溫高壓下的物理性質三方面作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主攻方向。(選對主攻方向)這也是鄧稼先為我國原子彈理論設計工作所做的最重要的貢獻。同年6月20日,蘇聯政府拒絕提供原子彈數學模型及相關技術資料。8月23日,又單方面終止兩國簽訂的國防技術協議,遣回所有相關專家,連一張紙片也不留。甚至嘲諷道:“離開外界幫助,給中國20年也研製不出原子彈,就守著一堆廢銅爛鐵吧!”後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工程代號被定名為“五九六”,以記住這個撕毀合約的日子。

這對於本就研製困難的中國原子能事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的。更為艱難與可怕的是,原子彈的可怕威力使得我國科研工作者在進行原子彈爆炸實驗時,往往充滿危機。任何點滴疏忽都將是致命的。例如實驗前的插雷管,一旦操作失誤,在場的人將瞬間化為氣體。

原本以鄧稼先的職位,只需在辦公室指揮即可,完全無需親身犯險。但每次插雷管,他都會默默站在操作者身後,與工人們共同面對生死。若是要打開密封罐觀看測試結果,他總會首當其衝,成為接觸放射性物質最多的人。鄧稼先在實驗場的8年時光中,冒著嚴寒酷暑,15次親臨現場領導核試驗,從而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資料。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大量放射性物質不斷的蠶噬著他的身體,但研究卻在不斷的接近成功。

由羅瑞卿審定,二機部在1962年9月11日向中央提出“兩年規劃”的報告:爭取在1964年,最遲1965年上半年爆炸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與此同時,鄧稼先與同事給出了原子彈的理論設計方案,由鄧稼先最後簽字確定,為我國核武器研究奠定了基礎。次年2月,鄧稼先在華北某地參與並指導了核試驗前的轟炸模擬試驗。9月,接到聶榮臻元帥指令,同於敏一起帶領九院理論部研究原子彈的原班人馬擔負起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理論設計任務。

1964年10月16日,伴著一聲巨響,一朵美麗而震撼的蘑菇雲從羅布泊沙漠中升起,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預示著中國打破了西方國家孤立疏遠的外交態勢,擺脫了蘇美等國的核威懾。隨後鄧稼先還親自帶人迅速進入爆炸現場採樣,以證實效果。也就是在這一刻,鄧家先再也剋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瞬間淚流滿面。不論是被日本人欺辱,被特務追殺時,他都沒有流過一滴眼淚,即便是為了造彈離開家人時,他都剋制著,不讓自己流淚。但就是這樣一位錚錚鐵漢,此刻,他哭了!

鄧稼先——中國原子彈之父,為中國核武器事業流盡最後一滴血

此後,鄧稼先又與于敏等人投入到氫彈的設計研究。並在原子彈爆炸後的2年零8個月,便按照“鄧—於方案”,最終造出氫彈,並爆炸成功。創造了世界上的最快速度。在此之前,法國用了8年零6個月,美國用了7年零3個月,最快的蘇聯也用了6年零3個月。

值得一提的是,氫彈是於1967年研製成功的,而1966年正是“文革”爆發的時期,但在周恩來請示毛主席後,中央決定,國家核武器的研製基地與人員不能受到衝擊,再加上他們所處的軍事管制單位,所以,在“文革初期”,鄧稼先及其所在單位均未受到衝擊。這才讓鄧稼先等研製核武器的科研人員,能繼續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不斷取得創新性成就。

直至1971年,造反派侵襲九院,許多立過大功的科學家紛紛蒙冤,鄧稼先及於敏等人也未能倖免,被集中到青海基地遭受批鬥。在此期間,鄧稼先為了不給中國核武器事業帶來嚴重損失,即便身處險境,他也沒說過一句違心的話,與其他科學家一起,堅決不披露重要科研成果的一絲一毫。

同年,楊振寧首次回大陸探親訪問,從美國經巴黎飛抵上海。並開列了在北京要見的人,第一個就是鄧稼先。周總理批示讓鄧稼先回京會見,將其救出,同時也解救了一批中國寶貴的科學家。而在楊振寧回國探親返程前,還特地詢問鄧稼先:“在美國聽人說,中國的原子彈是一個美國人協助研製的,是真的嗎?”鄧家先在請示了周總理後。連夜回信道:“無論原子彈還是氫彈,都是中國人自己研製的。”並專程派人乘航班趕往上海,於1971年8月16日的踐行晚宴上送交楊振寧。楊振寧看後激動的留下了淚水。

鄧稼先——中國原子彈之父,為中國核武器事業流盡最後一滴血

1972年,鄧稼先擔任核工業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長,並於1979年升任院長。次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原稱學部委員)。

1984年,鄧稼先於大漠深處指揮他人生中最後的一次核試驗——中國第二代核武器試驗成功。他高興的寫下:“紅雲沖天照九霄,千鈞核力動地搖。二十年來勇攀後,二代輕舟已過橋。”次年7月30日,鄧稼先因直腸癌,不得不離開工作崗位回到北京,回京後仍想參加會議,被醫生強迫住院。

鄧稼先無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對國防部長張愛萍與妻子的安慰,他平靜地道:“我知道這一天會來,但沒想到它來的這麼快。”時年,因“原子彈的突破及武器化”以及“氫彈的突破和武器化”,兩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

1986年6月,由鄧小平簽署命令,任鄧稼先為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7月16日,國務院授予他全國“五一”勞動獎章。7月29日,鄧稼先因癌症晚期大出血於北京逝世,年僅62歲。臨終前留下的話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並叮嚀道:“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同年,國家決定公開報導兩彈元勳鄧稼先的名字,幕後英雄這才珊珊來到世人面前。

8月3日,在北京八寶山為鄧稼先舉行追悼會,時任國務院總理趙紫陽專程回京參加,在追悼會上說:“鄧稼先同志是我國科技工作者的典範,是我國科技工作者的驕傲。”遠在大洋彼岸的楊振寧教授亦懷著無比悲痛的心情,給好友的妻子許鹿希教授發來電報。

鄧稼先——中國原子彈之父,為中國核武器事業流盡最後一滴血

1999年,追授鄧稼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2009年9月14日,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鄧稼先教授為我國核武器事業奉獻了自己的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或許他在天有靈,並不在意這些虛名。但這是有這樣一批無私奉獻的偉大先驅,才有了我們今天富強的祖國。“鄧稼先”這個名字也必將被銘記於歷史,成為不朽的篇章,永遠存在於所有中國人的心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