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怎么全世界的名导都在骂漫威?

既大导演马丁·斯科塞斯

发表了“漫威不是电影”的“鄙视”言论之后,一语激起千层浪。好莱坞舆论场纷纷变成了漫威战队营。

一夜之间,怎么全世界的名导都在骂漫威?

而另一位世界电影殿堂级大师《教父》系列的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在法国领卢米埃终身成就奖时又说:“马丁说它不是电影的时候简直太客气了!他还没说漫威电影令人讨厌。”

一夜之间,怎么全世界的名导都在骂漫威?

《十二猴子》导演特瑞·吉列姆就更不客气了,直言道:“我恨超级英雄电影,那就是一坨屎!长大点好嘛!我们不可能一辈子都做青少年。”

但是“油腔滑调”的托尼斯塔克,小罗伯特·唐尼前两天在节目上也被问及对漫威的看法,他却说道:“漫威电影一直存在质疑,但如果认为这是对电影艺术的冲击,是‘麻烦问题’的所在,我很愿意成为‘问题’之一。当你像头野兽一样横冲直撞闯进来,并且改写行业竞争模式时,这就很厉害了。”

唐尼说的那头野兽,指的正是漫威

然而,漫威所代表的一系列好莱坞超英大片真的有如此令人不屑吗?

其实这样的电影发展模式,也是由另一位殿堂级大师掀起来的风潮。

一夜之间,怎么全世界的名导都在骂漫威?

对,就是斯皮尔伯格

1975年,他用700万美元制作费拍出的惊悚片《大白鲨》,在全球收回4.7亿美元票房,从此开启了好莱坞“大制作”(Blockbuster)

的黄金时代

自此,“大制作+全球发行”成了美国电影产业的灵药,一直延续至今。

只是今天,药方变成了“超级英雄”。

近几年,充斥着大量CG特效的超级英雄片、续集片、重启片、衍生片越来越多;高质量原创电影屈指可数。

不知不觉的,百年好莱坞变了,像唐尼所说,美国电影行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常年蹲守好莱坞的《华尔街日报》记者Ben Fritz在自己新书《大银幕:为电影的未来而战》(THE BIG PICTURE: The fight for the future of movies)中,全面解读了美国电影产业近几年的趋势。

一夜之间,怎么全世界的名导都在骂漫威?

▲ Ben Fritz

美国电影业的商业模式大战

现在美国电影业格局,已经分化成泾渭分明的“两大阵营”——以“五大”(过去是“六大”,迪士尼今年3月正式收购福斯,变成“五大”)为首的传统好莱坞制片公司,对峙以Netflix和亚马逊为首的科技互联网公司

“五大”分别是:迪士尼(福斯)环球华纳兄弟派拉蒙索尼

一夜之间,怎么全世界的名导都在骂漫威?

▲ 传统好莱坞“六大”制片公司

对“五大”而言,每部电影都是独立的产品——每个产品都必须能赚钱。

好莱坞走的是“全球发行”路线,所以每部电影都要同时在北美卖、在南美卖、在亚洲卖……所以唯有“普世价值+视觉奇观+强品牌号召力”,才能让世界各地的影迷掏钱买单。

“钢铁侠能拯救世界,我喜欢钢铁侠,所以我要去看钢铁侠和漫威电影!”

一夜之间,怎么全世界的名导都在骂漫威?

Netflix、亚马逊、甚至是新入局的苹果……他们制作电影的目的和“五大”完全不一样。

亚马逊是电商巨头,它做电影可不是为了靠电影本身赚钱——亚马逊意在让你成为它的Prime用户。

每月花12.99美元升级成Prime用户后,除了可以免费看亚马逊的视频内容,还能享受到很多购物优惠和电商增值服务。

一夜之间,怎么全世界的名导都在骂漫威?

“靠电影盈利”不是首要目的,“吸引你成为订阅会员、把你粘在我的生态里”才是互联网公司的终极目标。

亚马逊想要的是100万个喜欢看电影的用户,而不是1000万个买张票看场电影的消费者。

其他互联网公司思路大同小异。

Netflix的商业模式是“订阅”,他们想要的是吸引用户续订,不断收取订阅费

一夜之间,怎么全世界的名导都在骂漫威?

▲ 截止2017年底,Netflix全球订阅用户数已达到1.17亿

华尔街允许科技互联网公司低利润运行,因为他们最看重的是“成长性”和“盈利预期”,而不是现在就赚大钱。

但是,“五大”的股东们可绝对不会允许你的电影产品盈利只有1%。

在好莱坞,星星点点夹在两大阵营中间的,还有一些小的独立制片公司

它们是迷你版“五大”,在如今极端有限的空间里,挣扎着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

最近有点火的新锐独立制片公司A24,曾出品过“以小博大”的佳作《月光男孩》、《伯德小姐》,并在奥斯卡颁奖礼上大放异彩。

一夜之间,怎么全世界的名导都在骂漫威?

▲ 近几年异军突起的独立制片公司A24

A24的资金来自私募,它们主要依靠作品口碑社交网络免费营销,节省下大笔推广费。

同样在奥斯卡上异军突起的《逃出绝命镇》出品方Blumhouse,是“五大”之一环球影业“豢养”的小制片公司。

一夜之间,怎么全世界的名导都在骂漫威?

它们只做“迷你成本”的恐怖片,预算普遍在500万美金以内

如果成片让环球看着顺眼,就会帮Blumhouse做影院发行;如果没看上,环球就会在其他小渠道发行影片,至少收回成本,不至于赔钱。

运气好的话,Blumhouse还能帮环球赚大钱。比如“意外”叫好又叫座的《逃出绝命镇》、之前的《人类清洗计划》系列,还有引进到国内的《忌日快乐》。

一夜之间,怎么全世界的名导都在骂漫威?

在“五大”眼中,只要不是“超级英雄”或者“成功品牌的续集”,制作预算就必须非常低。

所以,你只会看到500万美元成本的电影,但很少能看到3000-5000万美元成本的电影。

很多预算夹在中间的“剧情片”快被挤压没了。

品牌化运营——好莱坞的救命稻草

客厅数字电视、电脑、ipad、手机……互联网把全世界的内容都送到了你家里。

一夜之间,怎么全世界的名导都在骂漫威?

光Netflix一家流媒体公司今年就会制作超过700种内容

在美国,这个趋势日益显著:如果没有足够强的理由,人们就不想离开家。

现在还能让美国人花十几块美元、穿戴整齐抬起屁股走进电影院去的,大概只有现象级影片了:比如《逃出绝命镇》、或是《黑豹》——因为如果不第一时间去影院看,你会跟自己的社交圈脱节。

一夜之间,怎么全世界的名导都在骂漫威?

“一部电影出来时,你能在任何地方的广告位看见它、和你周围的朋友们同时看到它、不停讨论它、为之兴奋……这可不仅仅是‘我ipad播放器列表上的任务‘,”

《大银幕》作者Ben Fritz说:

“Nerflix们唯一的问题就在于,该怎样建立自己影片的‘特别感’,让观看自己影片成为‘文化仪式’,用户渴望第一时间成群结伴的享受这个作品。

这是传统电影公司仅剩的几个竞争优势了——他们懂得如何把电影变成社会现象;而互联网公司还不知道该怎么做。”

的确,对于《星球大战》和《复联》系列电影,没有比去电影院观看它们更过瘾的了。

“品牌(IP)仪式感”成了传统电影公司的救命稻草,与对抗互联网最强大的武器

在这种环境下,“五大”变了——变成了

“品牌经理”,电影公司核心业务也变成“如何更好的管理这些品牌IP”

像漫威这样的只是一个大IP集合,其下还有900多个原创角色和百十来个像钢铁侠、美队这样的“子IP”。

一夜之间,怎么全世界的名导都在骂漫威?

带有IP属性的电影,如今已经学起了电视剧的操作模式。

比如漫威影业就引入了“漫威宇宙阶段”(Phase),模仿美剧中“季”(Season)的概念。

一夜之间,怎么全世界的名导都在骂漫威?

原创剧本、大明星、大导演失去了往日的光环,在商业上日渐边缘化

“你买苹果产品是因为你爱苹果,”Fritz说,

“你去看漫威电影,因为你忠于漫威,这已经改变了电影公司的经营策略。”

“当罗伯特·艾格2005年统领迪斯尼时,他把公司电影部门的运营核心转向IP,他对卢卡斯影业皮克斯漫威的并购,让迪士尼一跃成为好莱坞霸主,得以续写自己的辉煌。”

一夜之间,怎么全世界的名导都在骂漫威?

这时,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星战8:最后的绝地武士》票房表现不如《星战7:原力觉醒》,这些“续集”多半在首周票房爆炸后,势头迅速衰减。

“星战”外传《汉·索罗》至今负面不断,是否预示着“星战”品牌力已被过度开采而透支?

一夜之间,怎么全世界的名导都在骂漫威?

影迷们也会审美疲劳。即便是续集,大家也在期待不一样的元素。

对于漫威超英电影来说,最成功的例子莫过于《黑豹》。

一夜之间,怎么全世界的名导都在骂漫威?

「电影」的定义被挑战

近几年,美国电影的最高荣誉——奥斯卡也在悄悄发生变化:

过去奥斯卡重量级奖项往往会颁给当年的票房最佳,比如《雨人》或是《阿甘正传》。

一夜之间,怎么全世界的名导都在骂漫威?

但现在的票房冠军《复联4》,绝不可能入奥斯卡的法眼。这也是因为商业模式变了。

其实好莱坞也意识到,最赚钱的电影,并不能让他们引以为傲。

行业对电影的理解,从根本上出现了分化。

如果说电影应该具有基本的艺术价值,而不是纯粹的商品,那么好莱坞已经很少制作这类影片了!反而是互联网公司接过了这项工作。

一夜之间,怎么全世界的名导都在骂漫威?

如果用“是否在影院观赏”来界定电影,那么你在手机上看的电影难道不是电影?

科技互联网公司在花大价钱制片、采购好内容

亚马逊已经在独立电影圈里游走3-4年了,它取代了过去探照灯影业(Searchlight Pictures)和米拉麦克斯影业(Miramax)的位置,成了独立电影市场的大买家。

亚马逊影业淘到了艺术影片《海边的曼彻斯特》,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六项奥斯卡提名,虽然最终没能摘得最佳影片,但将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创剧本两项重量级奖项收入囊中。

历史上第一次,一家互联网公司获得了奥斯卡奖。

一夜之间,怎么全世界的名导都在骂漫威?

▲ 《海边的曼彻斯特》主创和亚马逊“大老板”杰夫·贝佐斯

互联网公司越来越放胆把重金砸向内容制作,2017年Netflix在内容制作上花费了60亿美元,今年计划砸80亿美元;亚马逊2017年的内容预算是45亿美元。

一夜之间,怎么全世界的名导都在骂漫威?

▲ Netflix和亚马逊每年投入影片制作的预算

Ben Fritz说:“我听到的版本是,互联网公司拿着支票簿四处游说,

经常开出两倍于环球和华纳的价格,而且立刻打预付款……拒绝Netflix简直太难了!

重金之下,互联网公司聚拢了一大批好故事、和有才华的电影人。

当然,对电影人而言,电影的定义也有了分歧。

一类观点以大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为代表,他认为电影就是为影院而生的,应该众人一起在最好的影院环境里欣赏。

在他观念里,你宁可别看《敦刻尔克》,也不该在DVD或者是手机上看这部作品。

一夜之间,怎么全世界的名导都在骂漫威?

▲ 诺兰导演是IMAX摄影机的忠实爱好者

Netflix一位负责内容的高管说,你能在一夜间看完的,就是电影;得花上好几夜、或是好几周时间才能看完的,就是电视剧;能否称得上是”电影”,完全取决于内容时长。

现在市面上的“电影”,有些遵循的是诺兰的定义、有些则符合Netflix高管的定义。

一夜之间,怎么全世界的名导都在骂漫威?

什么是电影?什么是电视娱乐?

哪些片子应该在电影院放映?哪些只适合流媒体观看?

哪些片子可以参评奥斯卡?

它们之间的界线也越来越模糊了。

但现实是,像诺兰、斯科塞斯、科波拉那样有话语权的大导演不多,毕竟他们是被人请着去拍片,自己想拍的电影分分钟就有人抢着来投资。

可其他导演如果想挣钱的话,他只能选择去拍超英电影和商业大片,要是想拍自己想拍的作品,恐怕就要去找Netflix和亚马逊拿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