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彻海内外的扬州民歌《茉莉花》和扬州清曲鲜花调有什么关系?

谈起扬州民歌《茉莉花》在全国那是家喻户晓,可以说被誉为中国“第二首国歌”而响彻海内外,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世界各国人民推荐的优秀歌曲。当然全国也有其他版本的《茉莉花》唱法,这个暂且不讨论。今天就来谈谈响彻海内外的小红军何妨版的《茉莉花》怎么来源于扬州清曲【鲜花调】?

扬州清曲介绍

扬州清曲始于元朝小唱,在明朝中叶就形成了富有扬州地方气息的曲种,到了清康乾时期达到了全盛阶段,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扬州地方古老传统曲艺之一,具有地域性的地方曲种。题材大多是以扬州方言演绎的风俗习惯、社会生活等。也被成为扬州小曲、扬州小调、维扬清曲。郑板桥曾在诗中写道:“千家养女先教曲”,教的就是扬州清曲。另外扬州清曲的曲牌非常丰富,根据清曲研究专家统计有121支。其中有一支就是【鲜花调】。2006年扬州清曲就被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响彻海内外的扬州民歌《茉莉花》和扬州清曲鲜花调有什么关系?

扬州清曲对其他地区曲艺的影响

历史上扬州清曲最巅峰时期是在乾隆年间,其显著标志,第一涌现出了大批有成就的清曲艺术家;第二产生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清曲曲目;第三清曲流传的范围空前广大,清曲艺人的足迹,已踏遍南到广东,北到辽宁的大半个中国,对许多地方的曲艺和戏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曲艺方面有:东北二人转、辽宁南部的昆高笛曲、湖北恩施的恩施扬琴、广东珠江的南音、山东的山东琴书、四川的清音、河南的大调曲子等;戏曲方面有:山东章丘的章丘梆子、两广的粤剧、广西桂林的文场戏等。古代的扬州城在历史上一直是政治、经济、文化的重镇,四面八方来扬州的文人很多,扬州人也有很多去外地做官,经商,通过各种途径很方便的把扬州清曲传向全国各地。

扬州民歌《茉莉花》的由来

1942年,当年的小红军何妨在扬州六合县东乡八百镇采集到的【鲜花调】,最早记载在清道光元年(1821年)刊行的《小慧集》上,书中在卷十二“小调新谱”中记录了七首小调,其中一首就是【鲜花调】,用工尺普记载,由扬州清曲家王万青演唱、张中操记谱,武俊达校订。后经何妨改编成了家喻户晓的扬州民歌《茉莉花》。这首【鲜花调】小曲就是《茉莉花》的前身。

响彻海内外的扬州民歌《茉莉花》和扬州清曲鲜花调有什么关系?

小红军何妨采集鲜花调的过程

何妨在晚年亲口对媒体记者说:“《图兰朵》中的《茉莉花》和江苏民歌《茉莉花》,虽然有的地方不完全一样,但是它们应该出自同宗。这个‘宗’,就是扬州民歌小调”。

何妨还回忆了《茉莉花》的采集整理过程:“这是1942年的冬天,我们就到淮南抗日根据地的东南地区,什么东南地区?就是六合、仪征、扬州的西边、甘泉这些地区,有一天白天早饭后,我就冒着风雪,在田间泥泞小道走了几里路,到一家茅草屋里面拜访一个民间艺人,我一进门就讲:师傅,你是当地很闻名的一个艺人,你肚子里面有一肚子的民歌小调,所以特来拜访,请捡最好听的唱给我听。我当时14岁了,他当时有三十几岁了,修长的身材,生活蛮贫困的,穿一个大棉袍,有补丁的,戴一个破毡帽,从泥墙上拿了一把胡琴说:新四军小同志啊,你远道而来也不容易啊,那我就给你唱一唱吧,有个【鲜花调】你可曾听过啊?我摇摇头,我说我没听过,请师傅教我,他就操起胡琴边拉边唱,我就记到我的本子上”。以上是何妨的原话。亲口承认他当年采集的是【鲜花调】。

何妨当年采集的【鲜花调】有三段歌词,分别是茉莉花、金银花、玫瑰花。1957年,何妨将原来的曲调改编创作,三段歌词都用同一种曲调,把原有歌词统一改成《茉莉花》,并以悠扬的拖腔作为结尾,这就是今日流传海内外的《茉莉花》。

《扬子晚报》印证了何妨的回忆

1998年2月23日的《扬子晚报》刊载了南京陶和之先生的文章《传唱人》,文中提到何妨先生当年所见:“教何妨的是位民间艺人,善于男唱女腔,并能自拉自唱......”,又说:“他每次拉唱时都是双目紧闭,尽心拉唱从不出错,所唱《茉莉花》原名【鲜花调】......”。这里所说的演唱形式,演唱方法以及所唱的曲牌【鲜花调】与扬州清曲数百年来的演唱形式,演唱方法一直沿用至今的【鲜花调】一脉相承。

后来陶先生根据何妨的回忆,到实地进行了调查,认定:“歌者是当时六合县(当时属于扬州)东乡八百镇官塘村袁家滩人,名叫袁子柏,此时已经过世,但是经当地文艺骨干介绍,袁子柏唱窄口(女腔),又擅长自拉自唱的技艺,他所唱《茉莉花》原名【鲜花调】......”

。陶先生写到,其实当年的袁子柏先生实际就是一位扬州清曲艺人,所唱的则是扬州清曲《好一朵鲜花》的【老鲜花调】,可见扬州清曲【鲜花调】与何妨加工后的《茉莉花》无论在唱词,主题都基本一致,两首旋律曲调框架也基本相似,每个乐句的落音也相同。即扬州清曲【鲜花调】为民歌《茉莉花》的源头。

响彻海内外的扬州民歌《茉莉花》和扬州清曲鲜花调有什么关系?

响彻海内外的扬州民歌《茉莉花》和扬州清曲鲜花调有什么关系?

举例扬州民歌《茉莉花》的一些重大时刻

  1. 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茉莉花》为亚太地区的音乐教材。
  2. 1997年,江主席访美,当地演唱《茉莉花》美国媒体指出这是来自于江主席家乡的歌曲。
  3. 1997年,中英香港交接仪式前,中国军乐队奏响了《茉莉花》赢得全场热烈掌声。
  4. 1998年,美国总统访华,在接待宴会上,中国著名歌唱家吕继宏、张燕演唱了《茉莉花》。
  5. 1999年,中葡澳门交接仪式上,《茉莉花》再次奏响,悠扬的旋律再次传遍了世界。
  6. 2001年,上海APEC会议夜晚,《茉莉花》的旋律拉开了上海国际会议中心的文艺演出的序幕。
  7. 2002年,《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了长篇报道《茉莉花香飘四海》,称《茉莉花》是“来自江主席家乡苏北扬州的民歌”。
  8. 2003年,《茉莉花》作为扬州市歌。
  9. 2006年,胡主席访问肯尼亚,胡主席访问孔子学院同师生们一起同唱《茉莉花》,对他们表示这是来自于我家乡的歌曲。
响彻海内外的扬州民歌《茉莉花》和扬州清曲鲜花调有什么关系?

结语:综述以上可以得出,何妨改编的《茉莉花》是来自于扬州清曲【鲜花调】,这个【鲜花调】最早来自于清朝中期扬州清曲家王万青演唱、张中操记谱,武俊达校订的《小慧集》。我想强调的是无论扬州清曲【鲜花调】流传到哪些地区,或者说原扬州下辖地区如何被调整,都改变不了何妨版的《茉莉花》来源于扬州清曲,也改变不了它属于扬州文化的历史事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