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南通”張謇:未來的競爭,是學問的競爭


“張南通”張謇:未來的競爭,是學問的競爭


“張南通”張謇:未來的競爭,是學問的競爭


“張南通”張謇:未來的競爭,是學問的競爭


提起張謇,南通人一定不陌生。

張謇,字季直,因為他深耕南通數十年,基業甚大,也被尊譽為“張南通”。

張謇是1894年中的狀元,那一年他42歲,自1868年中秀才以來,他在科舉這條路上,跌跌撞撞了26個年頭,進出科場20多次,光是在考場上,就耗費了120天時間。這其中的辛酸苦辣,只有當事人心中最清楚。

所以,中了狀元這一天,他的心情十分複雜,並沒有特別興奮。再加上,中了狀元不久,他父親就撒手人寰,按照清朝規矩,他需要守制3年。

1894年,正值甲午清日戰爭爆發,大清國慘敗。再加上《馬關條約》也簽訂了,規定外國人可以在清國投資設廠,這深深地刺激了中國人。

真正刺激張謇棄官從商的是1897年的一件事:

當時張謇去北京銷假,正值百日維新,他的恩師翁同穌被罷官,官場險惡難測。

他又想起甲午年的時候,慈禧太后從頤和園進宮,那一天恰逢暴雨,路面積水一二尺,文武百官出城迎駕,個個匍匐路旁,衣帽盡溼,兩膝泡在水裡,頂戴上的紅纓流下鮮紅的水,其中還有七八十歲的老臣,慈禧乘轎子經過時,視若無物。

這件事給了他很大的震撼,讀書做官,身居廟堂,難道就是做叩頭蟲嗎?

所以,張謇決定遠離官場。

再加上當時,世人都說書生只會空談,只會負氣。張謇不服,想為書生爭口氣,沒有任何從商經驗的他,下定決心去“捨身喂虎”,要去投資辦廠,去做出個樣子來。

張謇創辦的紗廠叫——大生,取自《易經》中“天地之大德約生”的意思。1877年的冬天,張謇起草了《廠約》,要為讀書人找一片報國之地。興奮之下,他還寫下這樣一幅對聯:

生財有道,大利不言。

一開始,南通當地的人對工廠不瞭解,心存疑惑,甚至有謠言說:“工廠要用童男童女祭煙囪,女工要被洋鬼子割乳房。”

但是,無論實業的路有多難,張謇都咬牙堅持下來。

十多年後,大生的紗廠名震一方,又開辦了二廠、三廠、八廠,以及廣生油廠、資生鐵治廠、大興麵廠、輸墨林印書局、阜生蠶桑染織公司、大生輪船公司數十家企業。

大生公司經營的南通,被稱為“江北小上海”。張謇被譽為“實業之王”,“江湖”人稱“張南通”。

盛名之下,張謇沒有驕傲自滿。反而,他的眼光要看得更遠一些,他說:

“世界今日之競爭,農工商業之競爭也;農工商業之競爭,學問之競爭,實踐、責任、合群、閱歷、能力之競爭也。”

所以,張謇極其重視辦教育,他對辦教育的熱情比辦實業還高。張謇認為,要普及教育,就要多辦小學,小學是教育之母,但是辦小學需要師資,所以他第一步選擇辦師範。

1902年,大生開機不到三年,他就開始籌辦“通州師範學校”。此後的5年裡,通師耗費18萬元多,2/3是大生拿出來的,1/3是張謇和他夫人一起捐出來的。儘管創業之初,張謇還不富裕,但他說過:“家可毀,師範不可毀”。

1904年,張謇私人捐資了第一所小學,校舍施工時,他就要求“30年不要動斧頭鑿子”,一次遇到颱風,邊上的房屋都倒塌,只有這個校舍抗住了。

1905年他又創辦了女子師範學校,這是南通大學的前身。

隨後,農校、紡校、醫校等專門學校也相繼誕生……還有南通博物苑、南通圖書館、更俗劇場、伶工學社、中國影戲製造有限公司、公共體育場、醫院、養老院、狼山盲啞學校、貧民工場等一系列慈善公益事業。

直到1922年,張謇70歲時,南通已有350多所初小、60多所高小,另外還有7所初中,大體上做到了普及小學教育。

張謇如此熱衷教育,就在於他早年就認定了,中國要振興實業,責任首先在士大夫。

他自己也曾經坦陳,從德國卑斯麥那裡得到過啟示:想從教育著手救國,要辦教育,不能赤手空拳,所以,只有先辦實業。

所以,“南通模式”就是從辦企業人手,帶動經濟、教育、文化、社會全面發展。

這種模式的吸引力經久不衰,後來也直接影響了無錫的榮德生、上海穆薄初、四川盧作孚、湖南範旭東等實業家。

張謇一生投入到教育,但自己卻十分節儉,即使是在大生事業最鼎盛的時候。《大商人》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他平時走路,看到一枚釘、一塊小木片都會撿起來,放在一起。

在五山修“東奧山莊”,他驗起三寸以上的木頭廢料,說可以做痰孟、類勻、泥桶,看到有工人用木頭零料當柴燒,他很心疼,關照下次不能再用木頭燒火。

1903年,他應日本博覽會之邀去日本考察,買的是“博愛丸”輪船最便宜的三等艙客票。

據說,船上有人不理解他為什麼這樣節儉,感到很驚訝,他的回答是:“三等艙位有我中國工、農、商界有志之土。他們與中日雙方各界接觸甚廣,知識豐富,一路與他們敘談振興實業之大事,乃極好良機,求之不得。”

張謇常說一句話:“該用者,為大眾用者,雖千萬不足惜;自用者,消耗者,一文錢也須考慮,也需節省。”

張謇用一生的事業,書寫了100年前的企業家精神。他的墓碑上有一副自輓聯:

即此粗完一生事,會須身伴五山靈。

等到1966年紅衛兵砸開他的墓時,張謇的孫女孫柔武親眼目睹,他爺爺的陪葬品只是一頂禮帽、一副眼鏡、一把摺扇,還有一對金屬的小盒子,分別裝著一隻盡根牙,一束胎髮。

如今,回看歷史,慎思良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