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与新营销,为什么都是社区营销?

01 零售天然是社区营销

新零售与新营销,为什么都是社区营销?

零售商业,除了高流动人口区商业外,如车站、机场和商业中心,零售店的顾客源天然有商业半径,即商圈。一般称为核心商圈、次级商圈和边缘商圈。

商圈内的顾客是稳定的、高频顾客。零售店的业绩,主要取决于商圈内稳定顾客的数量和消费能力。

以街边小店为例,核心商圈的半径通常是步行3-5分钟,即使是KA,步行也不超过半小时。这个商圈半径内的顾客数量是有限的,如果顾客不满意的话,得罪一个就少一个潜在客户。所以,零售商业天然要搞好商圈半径内的客户关系。这不需要商业理论,是商业本能。

传统商业大致可分为KA类、连锁类和独立门店。KA类商业,由于商业半径大,而且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有商圈,无关系。即使是门店的会员,除了政策优惠外,平时无交互。

连锁商门店,比如连锁超市,虽然商业半径小,但店长不是门店所有者,而且店长和店员有流动性,除非遇到非常有心的店长,多数店长和店员缺乏与商圈消费者建立关系的动力。

反倒是独立门店,因为所有权与经营权一体,除非老板个人意识问题,多数店主都有与商圈内居民建立关系的意识,所以,独立门店的营销天然是社区营销。

除了少数零售商都搞社区营销的意识外,比如在商圈发DM,多数门店是坐商。坐商搞客情,要么是在日常生活中(越是传统社区,店主的生活半径与商业半径重叠率越高),要么是客户进店后的交互过程中。

02 深度分销与社区营销

新零售与新营销,为什么都是社区营销?

传统营销,品牌商无法与消费者建立直通关系,因此,只有通过两个渠道传递信息(认知):一是通过大众媒体“喊话”,“大喇叭使劲喊”的广告;二是通过深度分销“贴近终端”,因为终端与消费者有社区关系。品牌商(代理商)与终端搞好客情,终端与消费者搞好客情,通过关系建立的信任背书传递信息(认知)。

上述两条传递信息(认知)的管道,大众媒体缺乏精准性,属于“散弹打鸟”,命中率低,所以需要投放足够多的“弹药”,“弹药”少了就不要玩;终端店主与消费者的关系有极限半径,通过称为商圈半径。

准确地说,深度分销显性的存在方式是贴近终端,与店主搞客情;隐性的存在方式是利用了店主的社区关系。没有店主的社区关系背书,变现很困难。

零售是商业变现的最后一环,研究营销一定要研究最后一环。西方营销,认知与交易是分离的两个环节,中国式的深度分销,终端是“三位一体”的。所以,离开了终端的社区关系能力,深度分销就难以做下去。

03 新零售是新社区营销

新零售与新营销,为什么都是社区营销?

新零售重构人货场,那么,怎么重构与消费者的关系?

传统零售里,商业是被动的,很难主动与客户发生关系。但是新零售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连接C端”,通过APP、小程序和社群,与顾客连接。

新零售与新营销,为什么都是社区营销?

尽管新零售的线上交互、线上订单和“到家”交付扩大了商圈半径,但零售的社区特征仍然没变,核心商圈、次级商圈和边缘商圈仍然存在。每个门店都要守住自己的核心商圈,并且借助互联网连接工具,主动做好社区营销。

如果说新零售的人货场重构属于零售范围的话,那么,门店针对商圈半径顾客的推广、交互活动,则属于新零售的范围。

04 新营销表现为社区营销

新营销有三大设施,一是B链;二是C链;三是全链。

B链就是渠道数字化,把深度分销过程用数字化方式表现出来,目标是提升渠道效率,特别是在渠道人员减少的情况下,利用大数据精准打击、精准服务。

C链是连接C端,连接方式可以是APP、小程序和社群,通过互联网工具与用户直接或间接交互,实现用户连接,用户在线,用户私有化。

全链是全渠道交易,包括短链(直销)、中链和长链,根据不同产品采取不同长度的交易渠道。

新零售与新营销,为什么都是社区营销?
新零售与新营销,为什么都是社区营销?

注:尊重原创。部分文章和图片来于网络,如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版权归原作者。原作者可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