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不单行”:老伯先得了肠癌,再发生心梗

  确诊乙状结肠癌已一个多月的男性患者,同时还突发了急性心肌梗死,实力诠释“祸不单行”!不幸中万幸的是,就医后在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心内科、麻醉科以及重症医学科的通力协作下,患者最终转危为安,顺利出院。


“祸不单行”:老伯先得了肠癌,再发生心梗


心梗加上肠癌,该不该、能不能做手术陷入两难

  患者老胡,今年52岁,因便血检查确诊为乙状结肠癌,来到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院就诊。结直肠肛门外科二区康亮主任医师接诊患者后,考虑到患者乙状结肠肿瘤太大,受累的肠段有7厘米之多,且肿瘤已经突破肠壁,肠周可疑有淋巴结转移,便建议患者先行术前新辅助化疗。老胡遵从医嘱,按照制定计划正常完成了2个疗程的化疗,并于2019年10月20日再次入院,准备行下一程化疗。

  没想到,入院后第二天早上,老胡突然感觉到心前区胸闷不适。出于警觉,主管医师安排了心梗标志物的检查,发现高敏肌钙蛋白高达17.307ng/ml,符合急性冠脉综合征表现。于是请该院心内科欧毛德副主任医师紧急会诊,急诊行了冠脉造影检查,这一查不得了,结果显示患者左前降支近段狭窄90%,右冠近段狭窄90%。当时行了左前降支药物球囊扩张

“祸不单行”:老伯先得了肠癌,再发生心梗

治疗,术后进行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病情渐趋稳定。

  然而,“按下葫芦浮起瓢”,在急性心梗症状缓解的同时,老胡却又出现了便血的症状。原来,由于抗凝抗血小板的作用,肠道的肿瘤正在出血,患者的治疗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对于老胡目前的消化道出血症状,手术切除肿瘤是最佳选择。但是,一般认为急性心梗后6个月内进行任何外科手术治疗都存在巨大风险,尤其是围手术期可能再次诱发急性心梗的发生。


多学科齐上阵,切肿瘤、保生命

  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刻不容缓!中山六院结直肠肛门外科、心内科、麻醉科以及重症医学科构成的多学科团队立即展开细致讨论。经过严谨而又艰难的探讨,反复权衡利弊后,专家一致决定,在充分告知患者手术风险的情况下“放手一搏”,力争手术切除肿瘤,才是目前情况下能最大几率保障患者生命的方法。

  去年11月12日,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老胡的手术开始了。中山六院特别组建的多学科团队严阵以待,麻醉科靳三庆主任亲自“坐镇”,在维持循环稳定的情况下顺利完成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加强麻醉中监测。心内科程康林主任携除颤仪、主动脉球囊反搏设备,全程在手术室“守护”,准备随时应对手术过程中出现的心血管意外。

麻醉成功、消毒铺巾后,结直肠肛门外科康亮主任立马上台进行腹腔镜手术,术中探查见肿瘤已累及部分小肠,完成了腹腔镜下乙状结肠癌根治及小肠部分切除手术治疗。在多学科团队的强强联合下,手术全过程仅耗时2小时,成功“无缝”衔接破解了这个让患者生命安全陷入两难的境地。

  术后,出于围手术期安全考虑,患者转入该院重症医学科监护治疗,次日便返回普通病房。患者术后恢复顺利,且后续进行了右冠病变的介入治疗,目前已康复出院。

心梗后短期内成功完成肠癌手术鲜有报道

  近年来,结直肠癌发病率在我国逐渐攀升,总发病率与死亡率在我国所有恶性肿瘤中排第5位。在某些大城市,结直肠癌的发病率甚至已经跃居第二位,仅次于肺癌的发病率。同时,以冠心病为代表的心血管疾病则长期位居我国居民疾病死亡原因首位。可以说,只要罹患其中一种疾病,患者的健康就已然“岌岌可危”,更不要说两种病集于一身。

  据悉,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仅3周就进行腹腔镜肠癌手术治疗的案例鲜有报道。康亮表示,该病例的成功救治主要得益于多学科的通力协作,充分展现了该院多学科综合发展水平的提升。除了外科手术之外,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的管理、麻醉过程中密切监测和术后重症监护都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