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再入新能源造車領域,是否能擺脫跨界“魔咒”?

觀車 · 論勢 || 美的再入新能源造車領域,是否能擺脫跨界“魔咒”?| 中國汽車報

觀車 · 論勢 || 美的再入新能源造車領域,是否能擺脫跨界“魔咒”?| 中國汽車報

近來,面對風雲變幻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國內家電巨頭美的集團再攜重金入局。

美的集團切入的時機令人矚目。3月25日,美的集團發佈《關於收購北京合康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合康新能)控股權的提示性公告》稱,美的集團擬通過下屬子公司廣東美的暖通設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美的暖通)以協議方式收購合康新能控股權,收購價約為7.43億元,交易完成之後,美的暖通約佔合康新能總股本的23.73%,美的集團也將成為合康新能間接控股股東。或許,合康新能主業包括新能源汽車總成配套及運營產業,是美的入股的主要原因。

观车 · 论势 || 美的再入新能源造车领域,是否能摆脱跨界“魔咒”?| 中国汽车报

在筆者看來,對於美的此次入局新能源汽車,有多個利好的條件。

首先,新能源汽車領域仍存政策紅利。應該說,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得到各方面高度重視。新能源是未來的發展方向,近年來從國家、地方的補貼到相關政策,新能源汽車行業經歷了“起飛”的風口,再加上補貼退坡推遲兩年,鼓勵新能源汽車消費、取消限行限購的政策與呼聲日益高漲,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新能源產業前行。就連豐田這樣的國際巨頭都看好中國的電動汽車市場,與比亞迪成立合資公司,搶抓這一市場。美的作為國內家電巨頭,參與這一領域的競爭,也並不稀奇。此時,美的憑藉資金實力,跨界殺入新能源汽車領域,無論是整車還是零部件,都是有“機”可乘,有“利”可圖。

其次,美的控股合康新能,可謀得更多實惠。一方面,這不僅可以增加美的業務的多元性,也可為美的集團在新業務、新模式的拓展上,提供更大空間。更重要的是,美的雖然在2003年第一次入局新能源汽車領域鎩羽而歸,但第二次正式進軍新能源汽車產業,則更有經驗。另一方面,合康新能在新能源汽車總成配套及運營產業的佈局中,既有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等核心部件,也有新能源汽車充電樁業務,以及新能源汽車智能充電網絡建設及運營、新能源汽車租賃業務、雲平臺及APP應用,還佈局了燃料電池系統等,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相對豐富的產業鏈意味著擁有更多的發展空間。

在美的自身轉型壓力倍增的當下,“跨界”成為動力和機遇。數據顯示,家電行業近兩年的毛利率有所下降,美的也不例外。相比之下,新能源汽車發展形勢如火如荼,頗受資本方關注。此前眾多造車新勢力的多輪高額融資,也讓人動心。或許,這也讓美的認為,新能源汽車是其轉型的一個方向。據筆者瞭解,由家電業“跨界”入局汽車業,一般有三種方式,一是通過合作,一種是通過戰略投資入股,另一種是自己投資另起爐灶。無疑,第三種對於資金、團隊、技術的要求更高,一時也難以達成,美的最終還是“取其中”,通過收購控股的方式進軍新能源汽車領域,在轉型中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

此外,美的似乎一直對汽車業情有獨鍾。2003年,美的集團首次入局汽車產業,進軍商用車領域。曾先後收購了雲南客車廠、雲南航天神州汽車有限公司、湖南省三湘客車集團有限公司三家汽車企業。在昆明建成了佔地300畝的美的客車昆明新基地,以及佔地255畝的美的客車長沙新基地。但是,到2008年,遭遇全球金融危機及訂單被取消,最終導致停產,造車項目流產,長沙基地被比亞迪接手。另一次小規模的試水,在2016年,美的集團與上汽通用安吉星達成國內首個智慧家居與車聯網應用戰略合作,將其觸角伸向汽車互聯網領域,但雙方合作並沒有在業內產生太大影響。

此前,同屬家電行業的春蘭、奧克斯等也曾進軍汽車產業,但都成為曇花一現,而格力的跨界,至今也是隱痛與隱憂並存。此次,美的是否能打破“魔咒”,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站穩腳跟,實現“原來生活可以更美的”,尚需拭目以待。

观车 · 论势 || 美的再入新能源造车领域,是否能摆脱跨界“魔咒”?| 中国汽车报观车 · 论势 || 美的再入新能源造车领域,是否能摆脱跨界“魔咒”?| 中国汽车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