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旗卷白沙,一心跟黨走


70征途如虹||赤旗卷白沙,一心跟黨走


1943年,王國興率領黎族苗族同胞發動白沙起義,

開啟黎族人民跟著共產黨走的革命新路

70征途如虹||赤旗卷白沙,一心跟黨走

70征途如虹||赤旗卷白沙,一心跟黨走

海南解放後,參加白沙起義部分戰士的合影。(資料圖片)


這是一座面容沉靜、目光堅毅的半身銅像。銅像矗立於白沙起義紀念園一隅,大理石基座上楷書題“黎族人民領袖王國興”9個字。


  1943年,正是王國興帶領飽受國民黨迫害的黎族苗族群眾揭竿而起,發動了震撼全瓊的白沙起義。這一壯舉不僅為瓊崖特委開闢五指山革命根據地和解放海南島創造了有利條件,更開啟黎族人民跟著共產黨走的革命新路。


  風雲激盪七十餘載,曾經貧窮落後的黎村苗寨早已換了新天地。

70征途如虹||赤旗卷白沙,一心跟黨走

70征途如虹||赤旗卷白沙,一心跟黨走

瓊中縣紅毛鎮番響村東側的白沙起義紀念園。李天平 攝


70征途如虹||赤旗卷白沙,一心跟黨走

不堪壓迫,白沙舉義旗

70征途如虹||赤旗卷白沙,一心跟黨走

拂曉前的深山黎寨,平靜之下暗流湧動。伏耳聽見雞鳴二遍,來自白沙、元門、牙叉等鄉的4000餘名黎族群眾終於按捺不住,手持粉槍、弓箭、鉤刀和鋤頭、木棍,如同決堤之水般朝國民黨反動派衝殺而去。


  這一天,是1943年8月12日。這一刻,他們已經等了太久太久。


  時光回溯至那個風雨如晦的年代,日軍鐵騎踐踏瓊島,為保存實力,瓊崖的國民黨當局龜縮至五指山山區一帶。僅白沙縣就聚集著國民黨瓊崖守備司令部、瓊崖專員公署以及儋縣、臨高、感恩等8個縣政府。他們畏敵如虎,卻對手無寸鐵的黎族苗族同胞耍起了威風。


  “那時候‘國賊’經常來村裡催糧收稅,姦淫擄掠更是常有的事。”家住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紅毛鎮番響村的王玉娥,蒼老得已經記不清自己的年齡,唯獨難忘這段屈辱歲月。為了躲避國民黨的迫害,她甚至忍痛在自己清秀的臉龐上文滿了青色花紋。


  黎族苗族同胞步步隱忍退讓,國民黨則愈發變本加厲,不僅巧立“抗戰糧”“官長糧”“參議糧”“軍服費”“草鞋費”等名目橫徵暴斂,更製造了多起觸目驚心的屠殺慘案,一時間無數村寨淪為“無人村”。


  是繼續忍辱偷生,還是另尋生路?


  黎族頭人王國興在鄉親們的呼聲中找到了答案:不反抗、不鬥爭,就只有死路一條。


  1942年,王國興多次召集各保保長秘密商議起義事宜,最終決定於1943年8月17日卯時揭竿起義。然而距離約定的時間還有5天,白沙一區的男女老少們出於形勢所迫,實在忍無可忍,提前打響了第一槍。至此,以黎族人民為主、有苗族群眾參與的白沙起義終於拉開序幕。


  鏽跡斑斑的粉槍、木製的黑色弩弓、彎彎的牛角號……如今到訪白沙起義紀念館,一件件文物藏品安然陳列在玻璃櫥窗中。與它們互相對視時,腦海中悄然回放起當年的一幕幕:密林深處,起義號角吹響,飄揚的旌旗、呼嘯的箭矢與揮舞的柴刀交織在一起,匯聚成消滅賊寇的滔天巨浪。


  8月12日至8月26日,白沙各區2萬餘名黎族苗族同胞分多路參與戰鬥,共打死打傷國民黨軍政人員300餘人,繳獲槍支、子彈一大批。歷經半個月的激戰,駐在白沙縣境內的國民黨軍政機關和部隊被全部趕出,起義取得初步勝利。


70征途如虹||赤旗卷白沙,一心跟黨走

輾轉曲折,一心跟黨走

70征途如虹||赤旗卷白沙,一心跟黨走

然而這場來之不易的勝利,僅為當地百姓換來一個多月的寧靜。


  1943年9月底,不甘失敗的國民黨調集1000多兵力,分為三路,向白沙人民猖狂反撲。原本以為敵人不敢再來,起義軍沒有戰鬥準備,加上武器簡陋,又缺乏軍事知識,傷亡十分慘重。


  在王國興、王玉錦等人的帶領下,彈盡糧絕的部分起義隊伍撤退到什寒山和鸚歌嶺一帶。彼時,正適逢山區雨季,堅持曠日持久鬥爭的起義隊伍已是衣不蔽體,國民黨展開血腥屠殺的消息又不時從山腳下傳來,幾乎快要將黎族苗族同胞逼上絕路。


  族人的活路到底在哪兒?王國興和起義群眾們突然想起共產黨領導的隊伍打“國賊”的故事,很快下定了決心,“找共產黨去!這才是我們唯一的出路!”


  “我交代王朋充速帶陳育祥……引路去找紅軍……我就帶56(五六個)人去百沙鄉(白沙鄉)……找紅軍。白沙鄉符松齡派符貴與王定江去找……到9月14日只見符貴與……回(來)說找不著紅軍,王定江半路碰(到)國民黨兵(被)捉去殺死了……”從王國興留下的一份手稿中可以看到,當時的尋黨之路並不順利,“國賊”甚至懸賞1000光洋要買他的頭顱。


  然而王國興並沒有被嚇倒,不久後他再次派人分三個方向尋找共產黨。經過輾轉打聽、託人帶路,吉有理一行終於在中共儋臨聯縣委和縣抗日民主政府駐地找到了救星。“共產黨啊!快去救我們黎人吧!”剛見到瓊崖抗日獨立總隊第四支隊隊長馬白山等人,吉有理等人便放聲大哭。眼前這一幕,同樣讓後者激動萬分,“我們也正在找你們!”


  很快,瓊崖特委相繼派出黎苗民族工作委員會和先遣部隊進駐白沙,這讓該地區武裝鬥爭的性質和內容漸漸發生了新變化。


  1944年12月,王國興來到已改編為瓊崖獨立縱隊的駐地澄邁縣六芹山,與瓊崖特委書記、縱隊司令員馮白駒一見如故。兩雙手緊緊地握在一起,自此開啟了黎族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幹革命,永遠跟著共產黨走的新徵程,也為我黨我軍開闢五指山革命根據地送上了一把“金鑰匙”。


70征途如虹||赤旗卷白沙,一心跟黨走

黎漢團結,開啟新徵程

70征途如虹||赤旗卷白沙,一心跟黨走

不論以何種角度審視,白沙起義都是瓊崖革命鬥爭史不可忽視的一個關鍵節點。


  1945年夏天,瓊崖特委決定成立挺進支隊,加速開闢五指山革命根據地。“原先我黨在民族地區的基礎比較薄弱,工作一直很難開展。”在瓊中縣委黨史縣誌研究室退休幹部謝晉頎看來,白沙起義動搖了國民黨頑固派在五指山山區的統治基礎,無疑為我軍大部隊進駐五指山掃清了障礙。


  對於王國興在創建五指山革命根據地中發揮的作用,馮白駒後來回憶說:“當年如果沒有王國興的支持,我們的處境是非常困難的。”這一評價並非誇大其詞——彼時,王國興先後建立了猛進隊、英勇隊、區常備隊、鄉常備班、村後備隊等武裝,並動員黎族苗族人民積極支前和踴躍參軍,極大充實了瓊崖革命武裝力量。


  事實上,富有革命傳統的黎族人民在歷史上不知進行過多少次英勇鬥爭,都未能逃脫封建社會農民反抗鬥爭的失敗命運。直到白沙起義衝破傳統鬥爭的巢臼,將自己的民族鬥爭納入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鬥爭洪流,才有了轉機。

  黎族人民選擇了跟黨走,也得到了最好的回饋。


  五指山革命根據地建設期間,中共瓊崖特委通過土地改革、減租減息、清匪反霸等一系列鬥爭,推翻壓在各族人民頭上的封建勢力,黎、苗等各族人民翻身做了主人,被烏雲籠罩的五指山山區終於迎來曙光。


  歲月見證著黎村苗寨的變遷,如今再次來到王國興的家鄉、起義將士們曾戰鬥過的地方——番響村,會看到一幢幢淡黃色的小樓房錯落有致,嶄新的籃球場、主題公園及文化廣場掩映在群山之下,與不遠處的白沙起義紀念園遙遙相望。


  “我們的好日子,都是從王國興主動尋找共產黨開始的。”曾經文面避禍的老人王玉娥,午後倚在門前安逸地打著盹。日子一天天平淡安寧,而這或許就是對先烈們最好的告慰。


70征途如虹||赤旗卷白沙,一心跟黨走

記者:李夢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