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美國大學"全聚德"是一種怎樣體驗?

自己信心滿滿的申請了哈耶普、斯坦福、MIT、加州理工、康奈爾、賓大和牛津等一眾名校,放榜之前,心裡還偷偷幻想著能成為大家嘴裡的“offer收割機”,連朋友圈都想好怎麼發了… 然而,現實卻冷冷地給我潑了一桶冰水,對,都不是一盆冷水了…所以,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被“全聚德”是一種什麼體驗?


被美國大學


第一封拒信來自加州理工,作為國際生,又申請的 EA,其實心裡本來也沒抱很大期望,所以迅速的看到“unfortunately”這個詞之後又接著看劇去了。

然後就是MIT的了,還是沒有很激動,畢竟也不怎麼喜歡MIT,倒是認認真真欣賞了下MIT的拒信……

到 Ivy Day,我開始緊張了,放榜前一晚,幾乎沒睡著覺,一直到實在撐不住的時候才睡了2、3個小時。 然後打開郵箱之前還特意跟朋友開了視頻,希望能得到點精神支持。 到下午五點多,終於開始看郵箱,按照期望度從低到高的順序開始挨著打開學校的郵件。

第一封,Rejection……

第二封,Rejection……

第三封,Rejection……

一直到最後全部都是拒信,我長嘆了一口氣,平靜了大概半分鐘,然後給朋友講了個笑話自己開始狂笑,最後掛了電話給自己泡了點茶,又去看劇了……


被美國大學


然後,收到了斯坦福的拒信,那時候被夢校拒絕的我已經開始計劃gap year了……

最後,最令我難過的其實是NYU的拒信。 我拿過一個合唱獎學金,還參加了面試,周圍的人都覺得我沒問題,我自己也覺得很有把握,然而當結果出來的時候,我整個人徹底崩潰了,整整哭了4個小時,一整天沒有說話。 那曾經是我3年以來的目標,而這一刻我覺得所有的努力都白費了……

原來面試不一定代表“你很有希望被錄取”,也有可能是“再次確定不錄取你”……


被美國大學


儘管,後來我開始坐下來重新審視自己的申請,意識到這我還不是我能做到的最好的程度,我仍然有很多弱點。 儘管本來就知道申請這些大學是很難的,也需要一些天時地利人和……

但是仍然感覺自己被前所未有的挫敗、沮喪、失落感包圍,恨自己為啥不再準備充分一點,恨自己為什麼不再努力一點,成績再好一點,文書再多改幾遍……

但是,冷靜下來,還是要接受現實,而且真的不能因為被拒絕這點挫折就自暴自棄啊!


被美國大學


仔細想想,自己在申請季被全聚德的結果其實跟自己盲目自信、選校不合理也是有很大關係的。 總結起來,自己主要是在三個方面吃了虧:

第一是選校。 首先對學校的信息和要求瞭解沒那麼清楚,其實也沒有認真去想自己適不適合這所學校,或者自己符不符合學校所偏好的學生類型,我就是抱著一個靠運氣靠人品的態度。

另外,無論你的成績有多優秀,真的沒人能夠保證你一定會被某所學校錄取,保險起見,申請的時候一定把所申學校分檔,有衝刺、有主申、有保底。

第二是盲目自信。 對自己的認知不夠清晰,定位不夠準確,雖然大概知道自己有優缺點,但是並沒有做到認真分析和應對,沒有充分發揮優勢、彌補劣勢,陷入“盲目”的旋渦。

第三是文書。 到申請的時候在成績已經無法更改的時候,唯一可以讓你通過努力而脫穎而出的就是文書了。 尤其是對於申請美本的同學來說,文書可以說對結果起到決定性的影響。 一定一定認真雕琢!


總之,被全聚德絕對不是什麼好的體驗,但是也的確能讓你發現自己很多問題,只能說只要有心,再來一年也無妨,山高水遠,我們江湖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