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来关怀您

我有一位老友,大学老师,从事临终关怀理论研究多年,也经常作为志愿者到有关医院,开展临终关怀实践活动。

那天,在一起吃饭,他向我分享了一宗临终关怀的实例。

他的舅父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患了晚期癌症,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书,让家属要有所准备,家属没有也向患者隐瞒,使患者也知道,自己的生命行将结束。

在这个时刻,他作为有临终关怀专长的外甥,自然义不容辞去做舅父的思想工作,希望开导对方宽心,减少临终精神痛苦,走得安祥一些。

在交流过程中,他发现舅父的精神痛苦,对临终的恐惧倒在其次,最大的痛苦是感到生活的虚无,辛辛苦苦几十年,一事无成,无足轻重,就这么走了,太不甘心了,跟没有来过这个世界一模一样,既没改变什么,也没留下什么。

于是,他有针对性地帮舅父分析:来世的时候,您光着屁股,身无分文,几十年过去了,现在家里盖了三层楼的大屋,养大了几个孩子,孩子们又各自有了孩子,一大窝子人,虽说不上大富大贵,毕竟丰衣足食,在全村也算数得着的小康之家。孩子们各有各的出息,有的读了书,在城里找了工作安了小家,有的开店办厂,没发大财也发了小财。没有您的昨天,哪会有他们的今天?这些都是您生活意义的佐证,说明您这一辈子决不是一事无成。去世之后,您与这个世界的联系也不会消失,晚辈一定会慎终追远,年年祭拜。很简单的道理,每个人都会有衰老临终的一天,或迟或早,他们最终也会有同样的精神需要,您大可放心安息。

经过他这么一番开导,舅舅的心情好了许多,表示心中的痛苦减少了很多,再不像之前那么绝望了,最终平静而尊严地迎接了死亡。

我也坦率与老友分享了我家的情况:

我父母都已是90后了,父亲93,母亲90,他们是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的,因此享受着离休待遇,看病住院,除了自付部分护工费用之外,基本不花钱,现在双双长期住在医院。

人生难过百年关。他们当然不会对生命离这头越来越远,离那头越来近的形势,无动于衷,这一点从他们早早买好了双人墓穴,对遗产做好了继承安排,可以看得很清楚。将心比心,我们做儿女当然明白,老人在这种时候是非常需要精神关怀的。

前去探望时,我常常向他们提起,身边的朋友,不约而同地表示:你这人,各个方面都失之平庸,令人惋惜,唯独家有两位90后的父母健在,让人羡慕嫉妒恨。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家里两块90后的宝,不知要几世才能修来的福!

这话老人听了很受用,只是我学疏才浅肚里存货有限,一而再而三地老调重弹,老人也未免麻木了,真希望您这个专业人士多多赐教。

老友说,如何帮助高龄人口度好晚年关临终关,在我们这样一个老龄化且以无神论信仰为主的环境中,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也没有千篇一律的解决方案。总的来说,一方面晚辈要给予老人强大的心理支持,另一方面老人本身也要往开处想,学会自我关怀。

这方面,中国传统中有丰富的资源可以开发。

初唐有一位诗人杜审言(杜甫的祖父),临终就表现得十分达观,朋友宋之问等赶来向他作最后的道别。

他说:“甚为造化小儿所苦。然吾在,久压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见替人!”胡适之先生作《白话文学史》写到杜甫的身世时,也提到这段故事,认为他是一个有风趣的人。

杜氏风趣最可贵之处在于临终时刻,别人皆以泪洗面,唯独他幽默地却开起了玩笑:平时我在文坛压得你们几位抬不起头,现在死了,终于可以让你们抬头喘一口气了,我对此甚感安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