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麼來關懷您

我有一位老友,大學老師,從事臨終關懷理論研究多年,也經常作為志願者到有關醫院,開展臨終關懷實踐活動。

那天,在一起吃飯,他向我分享了一宗臨終關懷的實例。

他的舅父是一個普通的農民,患了晚期癌症,醫生下了病危通知書,讓家屬要有所準備,家屬沒有也向患者隱瞞,使患者也知道,自己的生命行將結束。

在這個時刻,他作為有臨終關懷專長的外甥,自然義不容辭去做舅父的思想工作,希望開導對方寬心,減少臨終精神痛苦,走得安祥一些。

在交流過程中,他發現舅父的精神痛苦,對臨終的恐懼倒在其次,最大的痛苦是感到生活的虛無,辛辛苦苦幾十年,一事無成,無足輕重,就這麼走了,太不甘心了,跟沒有來過這個世界一模一樣,既沒改變什麼,也沒留下什麼。

於是,他有針對性地幫舅父分析:來世的時候,您光著屁股,身無分文,幾十年過去了,現在家裡蓋了三層樓的大屋,養大了幾個孩子,孩子們又各自有了孩子,一大窩子人,雖說不上大富大貴,畢竟豐衣足食,在全村也算數得著的小康之家。孩子們各有各的出息,有的讀了書,在城裡找了工作安了小家,有的開店辦廠,沒發大財也發了小財。沒有您的昨天,哪會有他們的今天?這些都是您生活意義的佐證,說明您這一輩子決不是一事無成。去世之後,您與這個世界的聯繫也不會消失,晚輩一定會慎終追遠,年年祭拜。很簡單的道理,每個人都會有衰老臨終的一天,或遲或早,他們最終也會有同樣的精神需要,您大可放心安息。

經過他這麼一番開導,舅舅的心情好了許多,表示心中的痛苦減少了很多,再不像之前那麼絕望了,最終平靜而尊嚴地迎接了死亡。

我也坦率與老友分享了我家的情況:

我父母都已是90後了,父親93,母親90,他們是建國前參加革命工作的,因此享受著離休待遇,看病住院,除了自付部分護工費用之外,基本不花錢,現在雙雙長期住在醫院。

人生難過百年關。他們當然不會對生命離這頭越來越遠,離那頭越來近的形勢,無動於衷,這一點從他們早早買好了雙人墓穴,對遺產做好了繼承安排,可以看得很清楚。將心比心,我們做兒女當然明白,老人在這種時候是非常需要精神關懷的。

前去探望時,我常常向他們提起,身邊的朋友,不約而同地表示:你這人,各個方面都失之平庸,令人惋惜,唯獨家有兩位90後的父母健在,讓人羨慕嫉妒恨。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家裡兩塊90後的寶,不知要幾世才能修來的福!

這話老人聽了很受用,只是我學疏才淺肚裡存貨有限,一而再而三地老調重彈,老人也未免麻木了,真希望您這個專業人士多多賜教。

老友說,如何幫助高齡人口度好晚年關臨終關,在我們這樣一個老齡化且以無神論信仰為主的環境中,是一個普遍的社會問題,也沒有千篇一律的解決方案。總的來說,一方面晚輩要給予老人強大的心理支持,另一方面老人本身也要往開處想,學會自我關懷。

這方面,中國傳統中有豐富的資源可以開發。

初唐有一位詩人杜審言(杜甫的祖父),臨終就表現得十分達觀,朋友宋之問等趕來向他作最後的道別。

他說:“甚為造化小兒所苦。然吾在,久壓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見替人!”胡適之先生作《白話文學史》寫到杜甫的身世時,也提到這段故事,認為他是一個有風趣的人。

杜氏風趣最可貴之處在於臨終時刻,別人皆以淚洗面,唯獨他幽默地卻開起了玩笑:平時我在文壇壓得你們幾位抬不起頭,現在死了,終於可以讓你們抬頭喘一口氣了,我對此甚感安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