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風骨,淺談一個自相矛盾而又極具代表的風流人物

魏晉時期,國家政權更替頻繁,思想自由開放。誕生了無數的風流人物。代表人物如:山外玉仙“嵇康”,“不同如山”謝安。

可是在魏晉風流人物中,卻找不到一個人如桓溫這樣:

將叛逆跋扈和恪守底線,糾結在一起;當然你也可以說他當了婊子又要立牌坊

赳赳武夫和風流才子,融於一身。桓溫想成為劉琨那般的人物,綽綽有餘,卻欲行魏武、司馬宣王之事,而又妄自菲薄。

魏晉風骨,淺談一個自相矛盾而又極具代表的風流人物

滅國之戰,得以掌握權柄

桓溫自娶了南康長公主後,在官場上青雲直上。

公元345年八月,桓溫升任荊州刺史,受封安西將軍。掌握了長江上游的兵權。

公元346年,桓溫見蜀中成漢政權日漸衰微,皇帝李勢昏庸無道,殺人奪妻,殘害大臣,蜀中人人自危;故打算西征佔據巴蜀,以此建立功業。

而桓溫的部下卻覺得時機不夠成熟,對此桓溫的謀士袁喬提出了不同得意見,對桓溫說道:“大丈夫謀求特別重大的事情,不必與人商量。因為謀求非常重大事情的人,自己必定有非同一般的眼光、心胸與氣度,自己看準了,去做就是了,如果和別人商量,一般人不瞭解,反而誤事。如今天下的大患,唯有胡蜀二寇而已。蜀道雖然險固,但李勢驕狂吝嗇,不理國事,軍民離心。而且自恃地形陡峭,路途遙遠,荒廢軍務,不修戰備。主公可派精兵一萬輕裝上陣,火速前進。等到他們發覺時,我軍早已越過了險要地帶,可一戰而下也。蜀地富饒,繁榮富庶,當年諸葛武侯就是以此用來抗衡中原。主公如果得到它,將對國家非常有利。至於將佐們擔心一旦大軍西征,石虎必然入侵我們的領土,這其實不用憂慮,石虎領兵攻打張重華剛被謝艾擊退,再說胡寇聞聽我軍即將萬里遠征,內部一定多有防範,所以一定不敢輕舉妄動。即便他們入侵,以我們緣江一帶的各路大軍也足以抗拒堅守,必無憂也。

桓溫對此深以為然。

魏晉風骨,淺談一個自相矛盾而又極具代表的風流人物

公元346年十一月,桓溫委託安西長吏範汪負責留守事務,以及梁州四郡的軍事;同時向建康發出討伐西蜀的奏章,隨後不等回覆,便率領軍隊出發,並令袁喬率二千人為前鋒。

當時東晉的朝中大臣聽聞桓溫孤軍深入蜀地,對此感到擔憂,認為桓溫軍隊人數不足,再加上蜀道地勢險峻,易守難攻,路途遙遠,糧草運輸困難;而且北方後趙政權一旦發覺,必定會乘虛而入。

在朝廷之上一片不認可的聲音中唯有劉惔發出不同的言論,認為桓溫必勝,並以此專制於朝廷。

公元347年二月,桓溫的軍隊沿江逆流而上,進入巴蜀腹地,抵達青衣。

而此時的李勢還在他的後宮裡不分晝夜地飲酒作樂,不問國事,致使桓溫輕而易舉的越過重重天險,挺進巴蜀腹地,李勢方如夢初醒。

李勢聽聞東晉大軍到來,匆忙召集軍隊,遣叔父右衛將軍福、從兄鎮南將軍權、前將軍昝堅等將之,自山陽直奔合水。當時諸將欲埋伏於江南以待晉軍,昝堅不從,帶領自己的隊伍從江北鴛鴦碕渡江向犍為進軍。

三月,桓溫抵達彭模,此時離成都只有幾百裡。此時手下建議兵分兩路,同時進軍,以分漢兵之勢。袁喬曰:“今懸軍深入萬里之外,勝則大功可立,不勝則噍類無遺,當合勢齊力,以取一戰之捷。若分兩軍,則眾心不一,萬一偏敗,大事去矣。不如全軍而進,棄去釜甑,齎三日糧,以示無還心,勝可必也。”

桓溫從之,留參軍孫盛與周撫的兒子周楚帶著少數贏弱的士兵守輜重,桓溫親自帶領主力部隊直指成都。

此時李福進攻彭模,被孫盛等人擊敗;桓溫對上李權,三戰三捷,打得成漢鎮東將軍李位都前往桓溫軍營請降,成漢兵節節敗退,有的士兵直接逃回成都。

至於昝堅前往犍為後,方知與桓溫錯過了,倉促回軍,從沙頭津渡過長江。等到他的部隊過江後,發現桓溫的軍隊已經到達成都的十里陌,此時昝堅的部隊毫無鬥志,不戰自潰。

疏於防備,致使敵人挺進腹地了且不說。如今大敵當前,將領還意氣用事,勾心鬥角,制定不出統一的作戰方案,試問成漢這樣的軍隊如何與桓溫爭鋒。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桓溫率軍逼近成都東南兩公里的笮橋,而李勢則率領他所有的部隊出戰,雙方在此決一死戰。

桓溫的前鋒出師不利,參軍龔護戰死,晉軍前進不了,死傷無數,紛紛後退;致使成漢軍隊的箭矢都落到桓溫的馬頭下了,晉軍人心動搖,此時桓溫擔心全軍覆沒,下令鳴金收兵;未料,被嚇傻了的傳令官在極度的恐懼之下,緊張得把鳴金收兵給傳成擊鼓進軍,結果轟隆隆的戰鼓聲,響徹山林,激動人心。

前鋒軍官袁喬趁機拔劍督促士兵力戰,一馬當先,衝進敵陣。進則生,退則死;晉軍眼見將軍身先士卒,紛紛轉身殺向成漢軍隊,個個視死如歸。

李勢的軍隊兵敗如山倒,桓溫乘勝長驅來到成都城下,縱火燒了城門。成漢人心惶惶,毫無鬥志。

李勢害怕獲得昔日公孫述的下場,帶了幾個親信連夜逃出成都,跑到九十里外的葭萌;後來在部下的建議下,向桓溫遞了投降書。

隨後,桓溫將李勢極其宗室十多人送到建康去。

自此,屹立於蜀中46年的成漢政權被桓溫僅僅歷時五月給覆滅。

魏晉風骨,淺談一個自相矛盾而又極具代表的風流人物

桓溫滅蜀之戰,堪稱驚心動魄。最後一戰中,李勢的主力處於哀兵的狀態,而桓溫的軍隊一路高歌,毫無抵抗便抵達成漢腹地,必然心存僥倖,志得意滿之態;正所謂“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所以才會一開始給李勢的軍隊打蒙了。

而最後李勢的軍隊剛開始處於一鼓作氣狀態,之後不幸遇到桓溫這樣的幸運兒,士氣再而衰三而竭,自然兵敗。

古人云:”凡成大事,人謀居半,天意居半。“最後的陰差陽錯只能說天命不在於成漢。

任敵自潰

平蜀之戰使得桓溫名震天下,被封為徵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臨賀郡公。

同時朝廷擔心桓溫日後難以控制,提拔揚州刺史殷浩參與朝政以此制衡桓溫。

然桓溫深知殷浩為人,知其難有作為,因此並不擔心。

當時,桓溫治下有八州之地,自行招募軍卒、調配資源,逐漸形成半獨立狀態,漸露不臣之心。而朝廷對他已不能徵調如意,但求羈縻而已。因國中無事,君臣尚能相安。

公元348年,袁喬病逝,郗超進入桓溫幕府。

公元349年,後趙皇帝石虎病死,北伐形勢大亂。桓溫上疏請求出師收復中原,然東晉門閥士族懼怕桓溫以此更進一步,故多加阻擾。

公元351年十二月,屢次請求北伐的桓溫多次被拒絕後,忍無可忍再次“拜表輒行”,未等回覆便率五萬大軍順流而下,至武昌(今湖北鄂城)而止。朝廷為此驚恐不安,殷浩害怕也打算辭官來避讓桓溫。最後還是司馬昱在左右親信的建議下親自寫信給桓溫,極力勸阻,終使桓溫率軍還鎮,返回荊州。

此後的兩年間,殷浩數次北伐,雖一度招降納叛,收復了許昌和洛陽,但因張遇與姚襄的叛變而失敗。

殷浩華而不實,乃坐而清談之士,就跟任用他的人一樣無識人之明。

面對政敵的不斷錯誤,桓溫靜靜地等待著一個時機。

354年正月,桓溫終於出手,上奏朝廷,列舉殷浩的罪狀,迫使朝廷將殷浩廢為庶人。殷浩北伐屢次戰敗。軍需物資更被掠奪殆盡,朝野上下對其怨恨不已,再無人能為他說話。從此,朝廷內外大權盡歸桓溫,朝中已無人再能阻止桓溫北伐。

三次北伐,兩次錯失千古明相

魏晉風骨,淺談一個自相矛盾而又極具代表的風流人物

一伐前秦-錯失王猛

公元354年二月,桓溫率領步騎四萬人從江陵出發,水軍從襄陽進入均口,來到南鄉,步兵則從淅川直抵武關。同時命令梁州刺史司馬勳出兵子午道,配合大軍伐秦。

桓溫率領大軍進攻上洛,俘獲了前秦荊州刺史郭敬,接著又進擊青泥,再次打敗敵軍。司馬勳劫掠前秦西部邊境,西涼的秦州刺史王擢也進攻陳倉響應桓溫。前秦君主符健派太子符萇、丞相符雄、淮南王符生、平昌王符菁、北平王符碩率領五萬大軍,準備再嶢柳城和愁思堆抵禦桓溫。

四月,桓溫的軍隊與前秦軍隊再藍田大戰。前秦符生單騎闖入晉軍陣中,猶如文鴦再世,於晉軍中如入無人之境,轉眼間便殺傷很多東晉將士,出入十來回,無人能當。桓溫的部將應庭和劉泓迎戰,皆被符生挑殺。桓溫見狀奮力督促部眾力戰,秦兵才撤退,此戰晉軍死傷數以千計。

桓溫轉戰至灞上,前秦太子符萇等人退駐城南,前秦君主符健帶領六千老弱將士固守長安城,派大司馬雷弱兒等人率領全部精兵三萬,與符萇合兵抗拒桓溫。

當時,長安周圍的三輔郡縣都來投降晉軍。桓溫安撫曉諭居民,讓他們安居樂業,不要被戰亂打擾。居民們拿著牛肉陳酒來犒勞將士,男女夾路歡迎大軍。不少老人流淚嘆息道:”想不到今日還能見到官軍!“

與此同時,符雄帶領七千騎兵長驅子午谷偷襲司馬勳,慘敗的司馬勳只好退到女媧堡。

王擢攻破陳倉,斬殺前秦扶風內吏毛難。

此時,未來的關中良相王猛聽聞桓溫入關,穿著粗布大衣來到桓溫的軍營見他,在眾目睽睽之下,一邊掐著自己身上的蝨子,一邊與桓溫暢談天下大勢,其旁若無人,淡定從容的氣魄打動了桓溫。

桓溫對他感到十分驚異,問道:“我奉天子之命,帶十萬精兵攻入前秦驅除殘賊,為何不見關中豪傑來投奔,這是什麼原因?”

王猛回答道:“明公千里迢迢而來,深入敵境。如今長安近在咫尺,卻遲遲不渡過灞水。大家看不懂你的心思,所以沒人來。”

桓溫默然無以回應,唯有說道:“江東無人能以先生相比!”之後任命王猛為軍謀祭酒。

桓溫派桓衝與前秦丞相符雄等人在白鹿原大戰,結果桓衝出師不利,導致將士陣亡一萬多人。同時,前秦將麥子搶先收割,實行堅壁清野以待晉軍,桓溫最終不得不以缺乏軍糧撤軍。

六月,桓溫臨走不忘遷徒關中三千多戶人家東歸。同時桓溫任命王猛為高官督護,請王猛與他一同回東晉。可惜王猛堅決推辭,不肯就任。

桓溫的第一次北伐雖有藍田之勝,最終卻無功而返。

同為漢人,王猛為何不願隨桓溫一同南下呢?主要原因:

一、王猛看出桓溫無北伐復國,一統天下之志;此次北伐不過是桓溫為了爭取民心,增加自身在政治上的資本,軍事上的威望。

(溫之屯灞上也,順陽太守薛珍溫徑進逼長安,溫弗從。珍以偏師獨濟,頗有所獲。及溫退,乃還,顯言於眾,自矜其勇而咎溫之持重;溫殺之。)

當時,前秦兵力不過三萬,桓溫足有四萬之多。桓溫如若渡過灞水,振臂一呼,以關中地區屢經戰亂,飽受胡羯侵剝之苦,人心依然思晉,必然應者雲集。

(關中百姓看到桓溫北伐到來很多人都持牛酒犒勞桓溫軍隊,有晉朝老舊還說:“不圖今日復睹官軍。”可見桓溫北伐是受到關中百姓的期待與擁護的。)

二、東晉政權受制於門閥士族,其勢力盤根錯節,再加上朝廷之上皆以清談成風,大多官員無進取之心;以王猛這樣的寒門白身,即便再有能力,也恐難以有施展之地。

魏晉風骨,淺談一個自相矛盾而又極具代表的風流人物

二伐姚襄-謝安出走

話說姚襄背叛了東晉之後,於公元354年二月,派使者去投降了前燕。五月,江西流民郭敞等一千多人捉了東晉陳留內史劉仕後投降了姚襄。建康受到很大震動,朝廷便任命吏部尚書周閔為中軍將軍,進駐中堂;同時讓豫州刺史謝尚從歷陽回來保衛京師,加強長江的江防守備。

355年四月,姚襄的將佐部眾都是北方人,都勸姚襄回北方。姚襄車輛並排行進向北去,自稱大將軍、大單于。五月,姚襄進攻在外黃的東晉冠軍將軍高季,但被高季打敗。不幸高季很快病故,姚襄於是收領了他流散的士卒,並加以撫卹,於是又重新振起。就據守許昌。準備到河東以圖取關右,隨後從許昌進攻洛陽,然而一個多月都沒有攻克。

356年二月,桓溫數次上表,請求朝廷移都洛陽,修復園陵,但都沒有得到朝廷同意。不久,朝廷拜桓溫為征討大都督,都督司、冀二州諸軍事,負責征討事宜。七月,桓溫自江陵出兵再次北伐,並命督護高武據守魯陽,輔國將軍戴施屯駐河上,進逼許昌、洛陽。同時,他上疏朝廷,請求徐、豫二州出兵淮、泗,進入黃河,以配合作戰。

同年八月,桓溫兵至伊水。羌族首領姚襄正圍困洛陽,聞桓溫來攻,撤軍而回,在伊水之北拒水而戰。桓溫親自披甲督戰,命晉軍結陣而進,終於大破姚襄,收復洛陽。他進入金墉城,拜謁先帝皇陵,並設置陵使修復皇陵。

不久,桓溫班師南迴,並將三千多家歸降百姓南遷至長江、漢水一帶。

桓溫返回荊州後,先後命部將剿平蠻賊文盧、妖賊李弘,將首級傳送建康。但與此同時,收復的司隸、豫州、青州、兗州等地再次失陷。

359年,謝萬與北中郎將郗曇兵分兩路,北伐前燕。謝萬在北伐時不能撫慰將士,又誤認為敵軍抵達,導致手下士卒驚擾奔潰,謝萬也單騎狼狽逃還,軍士看在謝安的份上才沒有殺他。不久後,謝萬被免為庶人。

謝家兄弟謝尚、謝奕先後病死,如今謝萬兵敗被罷官,謝家此時在朝中已經無人擔任要職。

魏晉風骨,淺談一個自相矛盾而又極具代表的風流人物

360年,謝安在兄長謝尚、謝奕先後病死,如今弟弟謝萬兵敗被罷官,面臨家族落沒的境地,隱居於東山十數年,終究免不了世俗之態,應徵西大將軍桓溫之邀擔任他帳下的司馬,謝安從新亭出發,百官都為他送行,御史中丞高崧對他開玩笑說:“足下屢次違背朝廷旨意,高臥東山,眾人常常議論說,謝安石不肯出山做官,將怎樣面對江東百姓!而今江東百姓將怎樣面對出山做官的謝安石呢!”

謝安深有愧色。他到桓溫的府第,桓溫十分高興,二人暢談生平經歷,歡笑終日。離開後,桓溫對左右說:“你們是否見過我有這樣的客人?”

後來,桓溫去謝安的住處,正碰上謝安整理頭髮。謝安性情遲緩,許久才理罷,讓侍從取來頭巾。桓溫制止說:“讓司馬戴好帽子再相見。”桓溫就是如此器重謝安。

然而僅僅一年,361年,在桓溫即將北征時,謝萬病逝,謝安就乘機投書請求奔喪,離開了桓溫。不久後,謝安調任吳興太守

關中良相惟王猛,天下蒼生望謝安。這兩位遠勝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更別說兩位了。

桓溫無論面對一介布衣的王猛還是沒落貴族的謝安,對他們可謂禮遇至敬。

可惜,桓溫明知其才,卻無法收服,致使人才流落他人之用。

魏晉風骨,淺談一個自相矛盾而又極具代表的風流人物

三伐前燕

公元369年,桓溫請求與徐兗二州刺史郗愔、江州刺史桓衝、豫州刺史袁真一同北伐前燕。當時,北府兵卒悍勇,桓溫不願讓郗愔掌握京口重鎮。郗愔對此絲毫不知,還致信桓溫,表示願意與他共同輔佐王室,請求率部出河上。

郗超將原信毀掉,以父親的名義偽造信件,呈給桓溫。信中寫道:“我不是將帥之才,不能勝任軍旅重任,而且年老多病,還是給我一個閒職,讓我休養吧。徐兗二州的軍隊就由桓公統領吧。”桓溫得信大喜,當即改任郗愔為會稽內史,並自領徐兗二州刺史,兼併了郗愔的軍隊。

同年四月,桓溫自兗州出兵北伐。郗超極力勸諫,認為汴水久未浚治,會影響漕運。桓溫不聽,執意進軍,並由清水進入黃河。郗超再次勸諫,認為桓溫入黃河之法是逆水而進,難通漕運,擔心前燕拒守不戰,會令晉軍糧道斷絕,陷入無糧困境。他建議桓溫盡率全軍直擊前燕國都鄴城,這樣不論前燕逃回遼東後方、拒守鄴城或出兵決戰都有利於北伐進展。郗超又提出另外一個比較穩健的策略,建議桓溫堅守河道,控制漕運,儲蓄糧食,直至明年夏天再繼續進攻。他認為如不速戰速決,當戰事拖延至秋冬後,在水量減少而北方早降溫的客觀條件之下,會令到晉軍更難維持。但桓溫全都不聽。九月,桓溫在枋頭被燕將慕容垂擊敗,大敗而回。

郗超,卓越超群,凡事見解義理,精妙入微,有曠世之才;桓溫這麼著急去攻打燕國,本著是要建功立業的,然後取得九錫,再奪取政權的。可惜一意孤行,不聽郗超之勸,最終兵敗枋頭。我想郗超此時可以體驗到昔日程仲德於赤壁之苦了吧。

桓溫有識人之明,然而卻無法物盡其才。恐怕,王猛、謝安正是看中了這點方才遠離而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