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日记 读后的思考 (3)——理解:读、作者沟通之桥梁

方方日记

读后的思考 (3)

——理解:读、作者沟通之桥梁

虽然读者缺乏对作者的理解,言辞火药味有些过猛,但是作者如果“善解人意”,权且把其中大部分的批评理解成是对自已爱之切,是“希望愈大,失望愈深”的报怨,是 “恨铁不成钢”的爱之恨,简单回敬批评自己的读者:禁足受限。稍善意一点回复:解禁之后,待深入生活,有了素材定会呈献”,估计分歧也就冰消雪融,即使是读者对方方没有积极发表抗疫伟大斗争的作品不满,心中有气在方方积极回应以后而产生希望并在等待中淡化消气,人们对创作要有生活、出作品有一个时间过程不会茫然无知,也略知一二。从读者的希望中作家还可以拓宽观察生活的视野,挖掘新的创作题材,开拓中创作领域,从中拮取精神养分,鼓舞自己的创作激情。创作出能够让读者感奋和振作的精神巧克力。很多伟大的作品都是这样产生的。作家的社会价值,自身的社会责任与义务的在这样的作家创作生涯中淬练和完美体现。

另一方面,作者也同样缺乏对读者的理解。理解是读、作者心灵相通的桥梁,也是相互沟通的媒介。有个成语叫做:将心比心。作家方方在日记里写道自己在家隔离疫情胶着时的沉闷心情时,也曾希望有希望有疫情拐点的消息来提振一下情绪、也希望今年元宵在家隔离央视节目能一如既往有元宵晚会,能在花花绿绿、红红火火来缓缓人们悲痛的心情,能有一点喜庆的东西来慰藉自己……。


方方日记 读后的思考 (3)——理解:读、作者沟通之桥梁


是的,人同此心,情同此理。

下面引述一个真实的事例:2008年汶川发生7.6级di震,震区灾情严重,中央迅速派出慰问团赶赴灾区,进行慰问,开展救助,并号召当地人民投入抗震救灾。但是当时国力不足,救灾离不开灾民生产自救。当时面对大量亲人在地震中死去,所有的房屋在di震中坍塌,家家没了,幸存者中有的也伤的伤,残的残,处于极度悲痛、失望之中。针对如此情况,中央立即派去了心理专家赶赴汶川。对其开展心理辅导,但开始收效甚微。于是改变方法,采取重点突破的办法。有一个女孩,其父母、哥都被地震夺去了生命,她家的房屋和邻里的房屋一起变成了废墟,举目无亲、无家可归的小女孩痛不欲生,要和父母亲人们一道去死。心理专家就重点做此女孩的心理辅导,结合当地政府的无微不致的生活上安排,通过艰难心理辅导,终于使她走出了阴影,逐步振作起了精神。然后再通过她以现身说法的形式去再做其他幸存者的心理辅导,最终收到了奇效,让一度陷于极度悲痛、绝望的灾民先后从巨大悲痛的阴影里走了出来。投入了对di震中受伤人员的救护,投入了家乡的各项救灾活动和灾后重建。

所以,在人们正在承受悲痛的极限中,最最需要的是什么,道理十分浅显。

读者花费时间来看自己的东西,批评自己怎么没写……,恰恰是读者希望看到的,是读者的需求,在那全国被新冠压城城欲摧的紧张、悲哀、恐怖气氛笼罩中的人们的渴望!

对此我不认为是作者有意对自己、对读者采取双重标准,开具如此截然相反医治痛苦的处方:自己自食能够刺激多巴胺分泌的巧克力,给别人却是加剧悲哀的痛苦荷尔蒙。这一点上,读者也应该理解作者:作者也是人,也有悲哀和情绪,当太多的悲伤压抑时,也很难走出痛苦的阴影。纪实《南京大屠杀》的美籍华裔年轻女作家张纯如因在调查过程中,心灵一次次遭受痛苦的折磨和重创,不能自拔而最后选择了自杀!况且,作家方方已步入老年,老年的感情较青年更加脆弱。这也是读者特别是年轻气盛的青年读者应当给予理解。

持方方是在配合美国反华之类批评意见的读者,则显现太明显的主观和牵强!其中有较浓的强加意味,可以看作是不讲事实的“有罪推定”,这恐怕也是作家方方难以接受,反批“极左”的原因。这类读者似乎有点太低估美国反华伎俩的卑劣了,美国若是需要的话,任何人、任何东西不要,仅要惯用的卑劣的手法,就能凭空造出许多善良的人们绞尽脑汁也想像不出的所谓事实:诸如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有大规模杀伤武器、叙利亚政府军对平民、儿童使用化学武器……实话实说,我没有从方方日记里看见“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也没有看到有能够被利用的所谓的“化武”。

古人云:话不投机半句多。读者和作者之间滚雪球一般滚出来的分歧,归根到底还源于方方的话不投机,就省了 “禁足受限”4个字的正面回复,却用其它诸多其它非直接的方式来迂回,来为自己进行辩解, “禁足受限” 4个字代之以“曲线自救”,结果却是引发出越来越多的分歧。

方方在日记中引出了一个“个体写作者”的新概念。这是不是方方在非直接回复和辩解之一?它非但不能化解读者为什么只写负面琐事的疑问,倒给读者增加了更多的问题,从而使得人们支里雾里:难道是今年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一样,实行个体写作户、集体写作户、合资写作户多种形式并存?改革以后写作题材也实行了包产到人?轮到个体写作户就只有一些负面琐碎的东西的可写?

中国发展太快,变化太大,而且行业、职业都跨界,对此知之甚少,不敢妄议,但疑问重重,有一头雾水的感觉……

随后上传

方方日记 读后的思考 (4)

——滚雪球:读、作者分歧的演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