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2 乾县袁富民:回顾远去了的青葱岁月,马骏英《家在黄土高坡》读后

【袁富民原创】回顾远去了的青葱岁月——马骏英《家在黄土高坡》读后

马骏英是我乾师上学时的同学,而且分科后又都在文科班,感觉很亲近。从1961年毕业迄今已58个年头了,虽说交往不多,但还彼此记着。这不仅是因为上学时那份纯真的学友情谊,重要的是我们都有着对文字共同的执着和爱好,文字就成了我们之间联系的纽带和桥梁。

退休之后,骏英当上了咸阳市老年书画诗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主编《咸阳诗词》,也常常向我约稿,我对诗词只是喜欢,没有深入的研究,所以写的诗词质量不高,虽也投稿,但不热衷。心里还是很感激的。

大概是2016年下半年,骏英托朋友捎给我几本他的著作,我自然喜出望外,钦佩他的勤奋创作,硕果累累,也默默地为他祝福!真是“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捎书的朋友叮嘱我:“骏英叫你为他的《家在黄土高坡》写一篇书评。”我是满口答应了。

乾县袁富民:回顾远去了的青葱岁月,马骏英《家在黄土高坡》读后

岁月如流,匆忽间两年过去了,由于忙,也许忙只是个借口,骏英的著作我还没有认真读完,前几天骏英打电话询问,我这才诚惶诚恐 ,感到实在的歉疚!于是打开书来阅读,读完之后,才对阔别已久的骏英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知道了他多半生走过的虽艰辛坎坷但积极向上的路,知道他58年来所经历的酸辛苦辣,荣辱浮沉。

我和骏英同龄,都出身贫寒的农家,有着基本相似的经历,有着共同的爱好,不同的是,上学读书期间,我是“走白专道路”的典型,所谓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我不关心时事,不关心政治,在勤工俭学,不学无术的日子,乾师的阅览室成了我的乐园。我心无旁骛的读我喜欢的书,我所遭遇的批判和冷遇与骏英不同,所以那些岁月对我来说留痕不深,我几乎把它从记忆中轻轻拂去。

我和骏英同班,却对骏英在乾师遭遇的不公平待遇毫无印象。那是个被完全扭曲了的时代,一言获罪,无限上纲,勾心斗角,造成了多少人生的悲剧!无辜的老师被送去劳改,无辜的同学遭受批判,毕业后不给分配工作,等等。骏英还算幸运,毕竟后来还得到一份平反昭雪的文书,而有的同学一生都因此而一蹶不振。

乾县袁富民:回顾远去了的青葱岁月,马骏英《家在黄土高坡》读后

骏英的幸运不是时代造就的,而是他自己不懈努力和顽强拼搏的结果。他的自强不息和积极进取成就了他多彩多姿的人生。《家在黄土高坡》详细而生动地记述了他跌宕起伏的生命轨迹。艰辛的从黄土地上走进城市,又从城市回归黄土地,最终还是落脚于城市。这样的轨迹绝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螺旋式的上升,是一种别样的风采。对我们师范生来说,教书就是我们的宿命。我们中的大多数也都是在三尺讲台度过平凡的一生。骏英不是(当然我也不是),他从教、从政,当领导,接触了那么多的名人,政要,留下那么多珍贵的照片。每一副照片,都有一段不寻常的经历,有一个令人欣喜的故事,令人难忘,也令人羡慕。

然而生活给人的不仅都是鲜花和笑脸,也有突如其来的打击和难以预测的厄运。命运也不仅给骏英的头上加上许多耀眼的光环,也给他前进的路上设置了重重障碍。亲人接踵而来的病痛,幼子的夭折,妻子的早丧,这些灾祸较之生活的困窘更令人痛苦,更让人难堪!骏英经历了人世间的生离死别,他也忍受了这些如灭顶之灾的痛苦折磨。唯一能够解救他的是淡定的面对,面对厄运,面对灾难,面对世事无常。这样的面对靠的是一生的修为。他度过了人生最无奈的时光,走出情感的困境,赢得晚年的乐观与坚定。

乾县袁富民:回顾远去了的青葱岁月,马骏英《家在黄土高坡》读后

骏英是个重情重义的人。他首先是重亲情的,对父母的孝顺,对妻子的关爱,对子女的呵护,他都做得很好。对父母他是个好儿子,对妻子他是个好丈夫,对儿女他是个好父亲。他也是重友情的,在他的回忆里,写到那么多朋友、老师、领导,他有真诚的感恩。这些感情洋溢于字里行间,让人感到温馨,感到由衷的尊重。

《家在黄土高坡》还有很多篇幅写到了工作,写到了骏英对工作的热爱和尽职尽责,收录了他撰写的部分有分量的稿件,他因此而受到组织的信赖和褒奖。他是我们61届同学中唯一干到正处级岗位的(在陕歌当工会主席的余清泉也算一个吧,那就两个吧!),这让我也感到十分的荣光。

《家在黄土高坡》里收录了骏英不少的诗词佳作,这些诗词有咏怀的,有记事的,更多的是答赠友人的诗酬歌和,这些作品都洋溢着真情实感,表达了对朋友的深情厚谊,流露出或关怀,或思念,或勉励,或感恩的真挚感情。由于他对诗词的孜孜不倦的钻研,所以韵律和谐,用词典雅,平仄规整,朗朗上口。

乾县袁富民:回顾远去了的青葱岁月,马骏英《家在黄土高坡》读后

1995年乾师校庆50周年合影

我还惊喜的发现,书中收录了1995年母校乾师校庆50周年的一张合影,上面有我们读书时的党委书记殷雨旸老师、教导主任张居正老师、当时我们的班主任,以后当了咸阳市教育局局长的马世杰老师,马骏英和我。这张照片已经25年了,殷老师、张老师已经作古,马老师尚健在,已逾耄耋。我们也是年近耄耋的人了,但对母校的怀念犹在,对老师的敬仰依旧,我们始终保留着对回忆母校和老师的一份敬畏,对生命的一份童真。

感谢骏英的《家在黄土高坡》,让我重拾那些已经远去却令人流连的青葱岁月,再回首时,人生一大半走过去了,我们深知所剩的岁月已经不多,我们不再幻想前景,只是多了关照当下,回顾过往,审视灵魂的自觉。

我们把每一天都当生命的最后一天来过。遗忘让我们如释重负般的宁静与快乐。珍惜当下,善待自己,尽量不让短暂的生命留下太多的遗憾!

行文至此,我忽然想起李叔同的《送别》诗中的两句: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这诗句似乎有点悲凉,可零落的究竟只是一半,未零落的那一半不是应该快乐地活着么?

乾县袁富民:回顾远去了的青葱岁月,马骏英《家在黄土高坡》读后

马骏英

马骏英,陕西长武县人,曾任中共礼泉县委副书记、咸阳市档案局局长。著有《农村改革调查》《兰台札录》《闲情集》《闲情续集》《散曲新作选》《家在黄土高坡》等,集编有《长武方言歌》。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陕西诗词学会常务理事、陕西赋学学会理事。辞赋作品在《中华辞赋》、《陕西诗词》、陕西《秦风》、《赋都新苑》、《咸阳日报》、咸阳《泾渭纵横》、《咸阳诗词》、《商洛诗词》等都有发表。

乾县袁富民:回顾远去了的青葱岁月,马骏英《家在黄土高坡》读后

作者 袁富民

作者简介:袁富民,笔名袁舟,原乾县县志办公室主任,现大美西部观察总编。《乾县志》主编兼乾县文联副主席。陕西省作协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陕西省地方史志学会理事、中国史学会会员、中国唐史学会特邀研究员、乾县老年书画诗联学会名誉会长。著有诗集《纯情的思恋》、散文集《独守宁静》,诗词集《了庐诗词》(待印)。主编《乾县志》《乾县建设志》《乾陵楹联荟萃》《可爱的乾县》《乾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典》《乾县文化体育志》《乾县宗教志》参编《陕西县情》《中国市县大辞典》《中国经济协作手册》《中华英模大典》《乾州人》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