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警钟敲得好——《你让虚荣显得那么庄重》读后

这个警钟敲得好

——《你让虚荣显得那么庄重》读后

杨全华

赏读了《新时代文学社》思维主编的诗作“你让虚荣显得那么庄重——致热衷于比投的诗人先生们”,不禁为之击掌叫好。诗作似匕首,似投枪,以十分辛辣的语言,毫不掩饰、毫不留情的揭露并痛斥了热衷于比投诗人们的虚荣之心,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热衷比投于己、于人、于朋、于友、于社会所带来的危害。闻之视之,虽非悦耳目,但却犹如惊雷,令人猛醒,胜似良药,利于治病。之前曾在网上看到关于诗文爱好者参加“比投”上当受骗,害了自己也害了朋友,甚至一步步滑向靠花钱买不值钱的荣誉的信息。但经过特意上网查找,遗憾的是未看到网上或“群”里有揭露痛斥“比投”“行骗”的文字。思维主编可谓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我们常说,文如其人,毫无疑问,任何由文字形成的作品都是作者立场、思想、观点的反映,反对什么,赞成什么,爱与憎自在其中,只是由于作品体裁及表现手法的不同,醒目程度有所区别,况且,明朗与隐性本身也是作者性格或思想方法的体现。

说句发自内心的话,本人是十分反对甚至厌恶“比投”的,思维诗作中对比投说得很实在,很到位。不言而喻,主办方为金钱“行骗”,热衷者为“虚荣”甘愿,朋友们遭绑架不堪。

“比投”特别是“微投”是进入网络时代,数字年代出现的新事物。它不仅仅局限于诗作、文学界别,在诸如摄影,绘画等艺术行业甚至设计等领域,只要有人有单位想“争先创优”的方面都存在。其实这一活动应当说于网络产生之前就存在了。曾记得前几年看到一些有关来自域外的“红点设计奖”的申办争创问题。其实那就是一项地地道道国人的“虚荣”心被西方人利用的典型事例。据专家撰文说,那项活动在西方并无立足之地,来到中国却被南方一较大城市接受落户,大开绿灯。主办方的指导思想非常明确,就是既要赚中国人的钱。又不能帮助中国人宣传真正有价值的设计创新成果。据权威专家指出,他们看重的是中国地方领导的“上进心”,虚荣心。而中国国家级的创新他们不感兴趣,所以像中国高铁这样的项目是经过专家据理力争才上榜的。这与今日的“比投”,性质是一样的。

说到“比投”,本人近两年曾遇到过两件亲身经历的事。一是去年5月的一天,突然接到一个意外息信,国内某摄影网站,通过在网上关注发现我的摄影作品不错,于是主动联系我参加他们举办的“中国著名摄影师”评选活动,并告知,获得此“殊荣”后好处多多,而且说依我的摄影水平,获奖可能性很大。其实我当时对其做法,并非看重也并非信任。因为我已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一个非国家办的“中国著名摄影师”评比,缺泛权威性,没价值,属“虚名”,但鉴于“盛情难却”,又抱着不花钱可陪着玩玩的思想,参与了进去。当做完前期工作要进行“微投”时,我对主办方明确提出:“我对网上投票不感兴趣,因为不客观”。主办方答复,微投占分值很小,达到800票即可,最后主要是评委说了算,而且他们聘请的评委都是曾在国家摄协担任过要职的退休专家。于是我仍然抱着观察与玩玩的思想继续“比投”。后来经过几关过,主办方正式通知并祝贺我已过关斩将获得“中国著名摄影师”的光荣称号。要求先于某账号输入3000元钱,于某月某日携“获奖感言”进京参加颁奖大会。我听后于是在主办方的一阵惋惜声中,断然婉言谢绝了。当然事后我在群里确实看到一些参与那次“比投”而获得的“中国著名摄影师”,然而我并不后悔且不羡慕,因为它是虚名,戴在头上凡而感到难堪。另一件事是,去年12月份我接到一个通知,告知我的摄影作品在省内某市举办的国际摄影大赛中获奖,奖项要待2020年1月某日颁奖时明确。要求先在某账号上打入1980元钱确认参加颁奖仪式,而后制作奖杯、证书。如收不到费用,主办方即视为主动放弃。我在想,他们已拿到我的摄影作品,如果以作品水平为标准,作品的质量摆在那里,即是收不到费用,奖项也不应无效。而照他们的说法,如果获奖者都不交钱,这奖是不评了呢,还是依次递进,以次充好呢?这国际级的赛事,究竟值多少钱?于是我二话没说,回复:“因事不能前往”,即告辞。

今天,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再赏读思维主编“你让虚荣显得那么庄重——致热衷于比投的诗人先生们”这篇佳作,发自内心地说,“这个警钟敲得好”!




【杨全华||这个警钟敲得好——《你让虚荣显得那么庄重》读后


杨全华 在部队服役30年,主要从事政治工作,后转业到地方机关。爱好摄影、文学,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山东摄影家协会会员,自由撰稿人。摄影作品、文章曾见诸多家媒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