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山寺廟名稱由來之金閣寺

五臺山寺廟名稱由來之金閣寺

從五臺山景區中心往西門方向走,大約15公里有一座寺廟叫金閣寺。寺廟始建於唐代,古時為五臺山十大青廟之一,最初供奉的是文殊菩薩,五臺山成為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文殊菩薩道場就是從金閣寺這裡奠定的基礎。後來歷經修建,現在寺廟的主殿大悲殿供奉的是五臺山最大的一尊千手觀音像。

五台山寺庙名称由来之金阁寺

金閣寺的金閣是怎麼來的,這裡面是有一個傳說故事的。話說唐朝玄宗年間,有兩位高僧來朝聖五臺山,他們一位叫普守,一位叫道義。二人走了大半年,在將近深秋的季節終於來到了五臺山,掛單在了當時的佛教首府清涼寺,希望能在靈峰聖境一睹文殊大聖的真容。於是,他們開始朝拜五個臺頂,遍尋文殊聖蹟。不知不覺,半個月的時間過去了,五臺山的冬天來得比較早,天氣越來越冷了。普守在地高天寒的跋涉中,累得疲憊不堪,又始終沒有見到文殊菩薩的任何跡象,有點心灰意冷了。這一天他們又走在臺頂的路上,懶懶散散的普守走也走不動了,索性坐在一塊石頭上開始歇息。

而道義禮佛確實極為虔誠,他繼續在山路上前行,行至中臺南面的金閣嶺的時候,看見嵐氣繚繞,山林籠罩在仙氣之中。心想:大聖乃七佛之師,神通廣大,五臺山地界這麼廣,他說不定在哪裡,想要見到文殊菩薩真容,一定要心誠,便合掌跪地祈禱:“弟子一心正念,物我皆忘,探尋多日,祈求聖者一現,給我開示”。禱畢,便席地禪定,過了一會,恍惚間眼前出現了一位十幾歲的小沙彌,自稱覺一,走到道義的面前講:“師父等你多時,請你進去吃茶。”道義抬眼一看,不遠處卻是一座金橋,金橋的後面層層金階,金階之上殿宇巍峨,山門洞開,門楣上面一塊匾額,上書“金閣寺”三個大字。道義跟著覺一小師父跨進山門,卻見白玉為臺,琉璃鋪地,12座院落層層相擁,托出一座三層飛簷大殿,金碧輝煌,炫彩奪目。其間僧侶萬眾,或坐或行,或焚香唸經。道義正在驚異之間,忽聽覺一一聲“請茶”,便隨之進入到方丈院,客堂中一老者端坐金床,童顏悅色,道義慌忙叩拜,老者說:“法師遠來,不必禮拜。”即令覺一煮水烹茶,道義啜茶品砸,覺其異香無比,卻聽老者說:“放下。”道義慌忙把茶杯放在桌上,心中卻不勝惶惑,如雲裡霧裡般。老者卻慢騰騰說:“我是叫你放下分辨的心。”一語擲地,道義頓覺羞愧,想到自己辛苦修持多年,還是沒有徹底正悟。心中正自懊悔,忽聽普守吶喊,遂想著出去接引普守進來。道義出了寺門,正要招呼普守進寺拜見長者,回首之間,寺院卻消失無影蹤。道義細細回想禪境所見,豁然開悟,想到原來是文殊大士化示,就按照記憶中的影像細細描摹了一副金閣聖圖,返回長安,奏請玄宗皇帝要建寺廟。建寺請求上奏玄宗皇帝后,適逢安史之亂,所以這件事情在玄宗一朝就被擱置下來了,到代宗李豫的時候,道義這一心願才得以如願。代宗皇帝下旨撥鉅款,在金閣嶺大興土木,甚至在“鑄銅為瓦,塗金為飾”,用了五年的時間,終於建成了一座三層九楹、東西共十二院,光耀山谷的金閣寺,成為了唐王朝的一處“鎮國道場”。

後來金閣寺在後面的歷朝歷代幾經興廢,經過明朝和民國期間的幾次重建,形成了現在的樣子。這座寺廟的歷史,包容著佛教文化的流變,由唐時的密宗道場,至明以後的觀音信仰,再到近代釋儒道水乳般的交融,也反映了佛教文化與漢民族文化融合的一個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