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告訴我們:沒有武力做後盾的談判,只會是自取其辱

看《中國近代通史》上講,1839年8月初,林則徐命令外商繳煙的消息傳到英國倫敦。英國國內那些與鴉片走私貿易之間有著利害關係的議員、銀行家、商人、船主等立刻積極開展煽動戰爭的幕後活動。他們認為,中國的禁菸,給了英國一個極好的戰爭機會,可以使英國乘戰勝之餘威,提出各種條件,強迫中國接受。他們鼓吹:“對於中國和對付一切軟弱的政府一樣,果敢地施用武力,可以得到意外的效果。”

鴉片戰爭告訴我們:沒有武力做後盾的談判,只會是自取其辱

在180年前,英國人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為了得到自己的利益,或者說維護自己的利益,武力的強大或者說實力的強大才是根本,打仗打不贏,一切等於零。談判的前提,在於你擁有強大的武力優勢,可以在戰場上碾壓對手,如此則在談判桌上才能維護自己的利益或者說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利益。

鴉片戰爭前,與英國的主戰派相比,中國的官員卻是另一個樣子。比如說福建省的文武員弁,多與鴉片走私有所染指,包庇故縱多有發生,海防形同虛設,水師戰鬥力極弱。關於江、浙往北以上,沿海各省當局更於海防無所關心,林則徐曾經把自己掌握到的英船來華動向與行蹤知會沿海各省,提醒加強警惕,卻反被江浙等省大吏視為“事出過慮”。所以,當戰爭爆發之後,英國遠征艦隊得以在中國沿海肆意地北上南下,而中國則在戰爭過程中一直處於被動不利的局面。

鴉片戰爭告訴我們:沒有武力做後盾的談判,只會是自取其辱

其實,這就是在發生大的變局前,自己人尚且不能意見統一,反而覺得好好做事的有前瞻性的人員多事!

所以,一旦一打仗,稍微不利,很多官員都傾向於靠談判來解決爭端。原因之一,就是自己平時什麼準備都不做,什麼預測都沒有想。遇到了問題,武力或者實力不行,只想著把解決問題的手段放在談判桌上,這怎麼可能會談出一個所以然來?這怎麼能夠談出自己的利益不被侵犯?

國家與個人是一樣的,平時自己不修內功,沒有實力,自己的事情都做不好,卻希望在與比自己強的人合作中,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那豈不是滑天下之大稽?自己的事情做好做強,才是與他人合作的底氣和基礎,才是解決和應對一切挑戰和困難的根本所在!

所以,我們看英國人在鴉片戰爭之前,因為擁有強大的武力,因此才敢對中國不屑一顧。正是人家在戰場上佔了優勢,得了主動權,故而才能在談判桌上得到自己想要的“要求賠償、割讓島嶼、訂立條約”等權益。

而當時的清政府,才剛剛開始戰爭就開始以和為主,放棄武力抵抗。甚至是在英國剛剛虛以委蛇的放出一點想談判來解決爭端的信號時,就趕緊把前方的隊伍解散掉或者退回內地。這也就是當英國人再次殺回來時,中國的軍隊便一潰再潰的重要原因之一!戰爭尚且打不贏,還妄想靠談判來維護自己的權益,這不是痴心妄想,是什麼?

讀一點歷史,雖然看的是國家大事,但是,對個人的發展,也是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的!當一個人,沒有實力時,就不要妄想著靠混圈子或者拍馬屁贏得地位。所以,當你得不到別人尊重的時候,那就靜下心來好好學習,提高自己的實力,提升自己的價值,才是最關鍵最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