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時期的“錯襟”服飾文化與滿族文化的是什麼樣的關係?

晚清時期的“錯襟”服飾文化與滿族文化的是什麼樣的關係?

滿清帝國是古代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多民族”的封建王朝。從努爾哈赤統一建州女真各部開始,一直到清朝末代皇帝溥儀遜位,前後一共歷經十二位皇帝。

從清早期的為“統一”而征戰,到清中期為王朝發展而奮發圖強,一直到清晚期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階段,既是一部王朝發展史,同時也是中華文明史的“節選”。

清朝雖然是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但由於其獨特的民族屬性,以及“兼容幷蓄”的融合精神,在清早期和中期的時候,確實為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晚清時期的“錯襟”服飾文化與滿族文化的是什麼樣的關係?

但到了清晚期之後,由於清朝統治階層的思想腐化,以及“西方列強”的侵略惡行,不僅導致滿清王朝如風中飄絮一般搖搖欲墜,同時也為中國近代史抹上了一層揮之不去的陰影。

筆者認為清朝的發展歷程,其實與滿族文化的發展與傳承有很大關係。一個王朝在蓬勃發展階段,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也會不斷髮展並創新。

但是到了王朝行將沒落時期,不僅政治、經濟要受到一定衝擊,民族的習俗、文化也會受到影響。

晚清時期的“錯襟”服飾文化與滿族文化的是什麼樣的關係?

晚清時期指的是1840年—1912年之間,這個階段統治清朝的是,同治、光緒、宣統三位皇帝。

這個時期也是清朝由盛轉衰的關鍵階段,此時的滿族文化表現出了“中西合璧”的特點。尤其是在滿族傳統服飾領域,出現了以“錯襟”為主的新風潮。

晚清“錯襟”服飾文化出現的淵源

滿族服飾風俗和文化,具有非常強烈的儀式感和實用性。從1644年清軍入關,拉開清朝統治序幕開始,滿族的服飾風俗和文化,就出現了迅速傳播的態勢。

這其實與佔據統治地位的滿清帝國,為了讓滿族快速同化其他民族有一定關係。

處於建州女真時期的滿族人,為了便於狩獵和遊牧,所以此時的滿族服飾,基本上都以“緊身、短衣、窄袖”為主要特徵。這種具有滿族特色的服飾,既有利於生產和生活,同時也可以節省很多布料。

晚清時期的“錯襟”服飾文化與滿族文化的是什麼樣的關係?

顏色方面多以單調的白色、黑色、藏青等色彩為主,這既與當時的織布、染料技藝低下有關係,同時也與滿族的性格特點有關聯。

這個時期的滿族服飾,與傳統漢族服飾的“色彩豔麗”,“寬袍大袖”和“樣式多變”等特點,形成了比較鮮明的對比。

筆者認為一個民族的特徵或氣質,完全從它的服飾、配飾,以及行為舉止等方面表達出來。具有滿族特色的服飾習俗和文化,既可以體現出滿族人的日常生活狀態,同時也可以反映出滿族獨特的文化基因。

晚清時期的“錯襟”服飾文化與滿族文化的是什麼樣的關係?

從民俗屬性角度來看,清朝滿族服飾具有十分典型的北方遊牧民族特色。

從順治帝入關統治中國開始,滿族服飾以及因其而出現的服飾習俗與文化,對中國服飾文化都有特別大的影響。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這個時期其實是中國服裝歷史上的一次大變革。

1.滿清服飾文化的演變

在滿清帝國統治時期,以愛新覺羅氏為核心的統治階層,以及其他王公貴族和士大夫階級。為了能夠體現出本階層的優越性,除了繼續沿襲封建禮教統治之外,在服飾文化上的改革也十分徹底。

在當時的封建社會,服飾習俗和文化的另一個側面,其實是身份與社會等級的外在表現。皇帝和皇室成員的服飾顏色,主要以“金黃色”或“明黃色”為主。並且衣服上會刺繡各種以“龍”或“蟒”為圖騰的花紋。

晚清時期的“錯襟”服飾文化與滿族文化的是什麼樣的關係?

同時袍服下襬開衩的數目上也有明確規定,皇帝或皇親國戚的袍服下襬分“四衩”。官服的下襬開“兩衩”,而既沒有社會等級也沒有功名的普通百姓,他們所穿得袍服不允許“開衩”。

滿清服飾之“錯襟”服飾文化

1.“錯襟”服飾文化的出現和演變

“錯襟”服飾是晚清時期,在滿族服飾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以“錯襟”為主體風格的新型滿族服裝。從客觀角度來講“錯襟”服飾其實是,晚晴滿族貴族婦女“便服”中的一種標誌性符號。

相信看過以滿清歷史為背景的電影或電視劇的人群,一定會對滿族“錯襟”服飾有一定了解。無論是滿族男性還是女性,他們所穿的衣服前大襟,都會形成一定的斜角。

而這種斜角會給人一種,衣服前襟搭配錯誤的感覺。這其實就是晚清“錯襟”服飾出現的緣由。

晚清時期的“錯襟”服飾文化與滿族文化的是什麼樣的關係?

晚清時期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樣式的衣服,其實主要與“實用性”、“節約”,以及“方便剪裁”等方面有關係。“錯襟” 服飾在晚清出現,既與當時的社會背景、人文理念有關係,同時也與“西方思想”有很大關聯。

“錯襟” 服飾屬於晚清大襟便服中的一類,所謂便服就是有別於官服的衣服。在晚清時期很多女性,都會經常穿“錯襟”衣服。一方面可以起到彰顯美感的作用,而另外一方面又可以降低衣服破損率。

“錯襟” 服飾其實也傳承了,清朝服飾文化中的“繁冗複雜”理念。領口和袖口不僅要刺繡上具有裝飾性的花鳥魚蟲,同時,貴族或富階層的人女性,還會在衣服上縫製“繡片”,尤其是在衣服的“接襟”位置,更要體現出拼接技藝。

晚清時期的“錯襟”服飾文化與滿族文化的是什麼樣的關係?

當然如果從“錯襟”服飾的根源說起,其實這種類型的服飾,主要是在“大襟緣飾”、“順襟”衣服的基礎上,經過不斷改良、演化之後,而形成的一種新型服飾文化與技藝。

這種類型的衣服在晚清的時候開始興盛,並逐漸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筆者認為雖然“錯襟”服飾在實際推廣的過程中,呈現出了“滿多漢寡”特點,但是這並不影響滿族服飾文化的發展。

從歷史角度來看待“錯襟”,其實這種服裝類型,也是滿清服飾等級的一種體現。畢竟在當時“錯襟”服飾,僅侷限於女性穿戴。而且是一種比較司空見慣的“便服”。

2. 滿清“錯襟”分類

(1)“大襟錯”

從滿族服飾的發展和演化中,我們不難看出“大襟錯”,其實在一直貫穿於清朝服飾文化始末。生活在當時的男子或者女子,都曾經穿過這種類型的“錯襟”服飾。這其實主要與這種服裝的“耐磨性”有很大關係。

清朝前期由於生產力比較低下,所以手工業的發展會受到很多制約。在無論是皇族還是普通百姓階層,在穿衣打扮方面都不是特別強求。尤其是對於普通勞動者來說,穿衣的最終目的除了“蔽體”之外,耐用、扛磨才是最主要的目的。

晚清時期的“錯襟”服飾文化與滿族文化的是什麼樣的關係?

“大襟錯”服飾由於有比較獨特的“披領”,這種結構可以覆蓋衣服領口,所以衣服大襟部位的“鑲邊”十分有限。

為了增加大襟的耐磨性,人們在衣領上縫製了一層“緄邊”。這種設計為滿族服飾向“錯襟”過渡,提供了一個非常好借鑑作用。同時,也為“錯襟”服飾的工藝發展,打下了十分堅固的基礎。

(2)“明整暗錯”

這種類似的“錯襟”服飾,主要出現於滿族女性的吉服或便服領域。但由於當時社會的等級制度所限,“明整暗錯”類型的“錯襟”服裝,並不需要搭配“披領”。在這種前提下前大襟就會暴露無遺。

晚清時期的“錯襟”服飾文化與滿族文化的是什麼樣的關係?

但基於當時的禮教限制,又不得不對衣領進行遮擋。在這種前提下就形成了“明整暗錯”的樣式。

筆者認為“錯襟”服飾及其文化特性,雖然從表面上來看比較複雜,但從實際意義角度來看,就是一種“甄繁就簡”的節約思維。

晚清時期的“錯襟”服飾文化與滿族文化的是什麼樣的關係?

清道光帝之前或者說清中期後段時期,無論宮廷還是民間的便服,其實都保留了建州女真或清前期的樣式。“捻襟”、“

馬蹄袖”就是早期滿族民眾的主要服飾特點。但是在道光帝之後

清宮《活計檔》記載了“氅衣、襯衣” 等新型服飾

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得知,“錯襟”出現的時間其實與便服差不多。由此筆者可以推斷,“錯襟”實際上就是一種有別於禮服的便服,或者說“錯襟”服飾,更適合於非正式場合時穿著。

“錯襟”服飾及文化的實際應用價值

縱觀古代中國服飾文化發展史,不難看出服飾及服飾文化的演變,其實就是一種“制度”、“禮教”、“等級”的演變。不同時代不同王朝,對服飾文化的要求也不一樣。滿清時期的“錯襟”服飾及文化,其實也是一種為封建王朝服務的等級象徵。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滿清服飾文化是對漢族傳統服飾文化的變革和顛覆。無論任何樣式的滿族服飾,都與“寬袍大袖”的漢服風格迥異。雖然清朝服飾看起來繁縟複雜,但實際上也只是單一的體現了滿族服飾及其文化。

晚清時期的“錯襟”服飾文化與滿族文化的是什麼樣的關係?

而這種獨特的民族服飾和文化,雖然可以為推進中國服飾設計史做出一定貢獻,但由於其民族侷限性以及其他因素影響,在滿清帝國統治時期,古代中國服飾文化並沒有得到長足發展。

尤其是在晚清這個比較特殊的歷史時期,過度盲目地“中西”服飾交融,也讓晚清時期的服飾文化,曾一度出現了不倫不類的尷尬處境。

結 語

晚清是我國近代史的開端,這個時期既是清朝由盛轉衰的關鍵時刻,同時也是社會動盪,以及政治、經濟、文化受破壞最嚴重的時期。在這種歷史大背景之下,中國古代服裝發展歷史卻並沒有停滯不前。

滿清服飾文化相比較於清早期和清中期來說,都發生了比較重大的改變。從具有遊牧民族特色的服裝,逐漸向“雍容華貴”、“得體大方”等方向發展。

尤其是統治階級的服裝,更是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這種變化對底層滿族勞動人民來說,雖然也受到了一定波及,但他們的服飾及其文化,最終只能依託於“耐用扛穿”。

畢竟這與當時的社會環境,以及生產力發展都密不可分的聯繫。

晚清時期傳承了幾千年的中華服飾文明,在清軍入關之後開始出現“斷檔”的局面。取而代之的是以滿族服飾文化為載體的“滿服”。

筆者認為這種現象不能說是一種倒退,但也總會給人一種“張冠李戴”的錯覺。

【參考文獻】

1.唐仁惠,劉瑞璞《晚清滿族服飾“錯襟”意涵與匠作》

2.《滿族服飾特色》

3.《滿族服飾的特徵》

4.《滿族服飾美容民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