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讀書的學生,雙休日都補課,會變成好學生 這種邏輯太奇葩!

不想讀書的學生,在開學後,如果週六週日都補課,會變成好學生嗎?

這是問答平臺上的一條提問,我只能說,這樣的邏輯實在是太“清新脫俗”了,讓人怎麼也轉不過彎來。

不想讀書的學生,雙休日都補課,會變成好學生 這種邏輯太奇葩!


這裡面實際上有幾個邏輯上的問題,我們一一來做個分析:

1,不想讀書的學生就不是好學生。

這種想法其實是不正確的,這是唯成績論的一種思維偏見。

主要原因在於這些年來,我們對於學生的評價標準過於單一,認為學習好的學生才是好學生,實際上,這對於許多成績不好的學生來說是不公平的!

不想讀書的學生,雙休日都補課,會變成好學生 這種邏輯太奇葩!

人與人之間是天然地存在差異的,這是必須要承認的客觀事實。有些孩子天生能讀好書;有些孩子天性堅韌勤奮,通過後天的努力,也能讀好書;但有些孩子在讀書方面就是缺根弦,拿到書就犯困。

但我們不能就此來斷定一個孩子是不是好孩子?僅僅從成績這一個緯度來評價孩子,無異於盲人摸象,得到的只是片面的印象和錯誤的判斷。

不想讀書的學生,雙休日都補課,會變成好學生 這種邏輯太奇葩!

2,學生不想讀書是因為週六週日不上課。

這種思維實在讓人無語!這根本是八竿子打不著的事兒!

一個學生愛不愛讀書,跟週六週日上不上課沒有半毛錢關係!如果非要說有關係的話,那就是週六週日上課會把學生原有的對於學習的興趣都給抹殺了!學生是人,不是機器,不可能連軸轉,不休息。不想讀書,必然有不想讀書的理由,但絕不是因為課上得少而不喜歡讀書,這是一定的!

讀書固然是學生的本職工作,能讀得好,自然該受到稱讚,但不想讀、讀不好也不能因此而飽受批評和指責,甚至進而認為這樣的學生就是壞學生!評價一個學生還是得從德智體美勞等多方面來判斷,有的成績好的孩子德行不彰就不能稱他為好孩子!反之,有的品性純良的孩子,不能因為他學習成績差,就認為是壞學生!

不想讀書的學生,雙休日都補課,會變成好學生 這種邏輯太奇葩!

不想讀書,很可能是因為學生沒有從讀書當中找到樂趣,也有可能是因為讀書超出了自己的能力,在讀書當中,始終感受到的都是痛苦,沒有歡樂。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就是這個意思。苦學和樂學根本就是兩種不同的結果!

不想讀書的學生,雙休日都補課,會變成好學生 這種邏輯太奇葩!

3,不想讀書的學生通過逼他讀書,讓他整天讀書,就會喜歡上讀書。

這種想法是想當然的!

生活當中這樣的例子隨處可見,一個人如果對一件事情根本就沒有興趣,越是逼他幹就越幹不好!越是增加他幹這件事的時間,就越會讓他反感,連僅有的一點熱情或者責任感都會消失殆盡,甚至徹頭徹尾的痛恨起這件事來!

不想讀書的學生,雙休日都補課,會變成好學生 這種邏輯太奇葩!

成年人應該會想起自己小的時候被父母親逼著幹這幹那的苦痛經歷吧?

廢寢忘食是建立在學習者本人有濃厚的學習興趣之上的。學習靠的主要是內在的動機而不是外在的強制。顛倒了主次,把外因當作內因來辦事,必然南轅北轍,得到相反的結果。

不想讀書的學生,雙休日都補課,會變成好學生 這種邏輯太奇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