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商—新零售-社交电商,你知道三者的关系吗?

微商—新零售-社交电商,你知道三者的关系吗?

在2016年,马云就在演讲中提出:“纯电商的时代很快就会结束,未来的十年、二十年,没有电子商务这一说,只有新零售,也就是说线上线下和物流必须结合在一起,才能诞生真正的新零售。”

发生改变的不仅仅是消费者,还有销售渠道。今天的消费者在寻求他们所需要的产品时一开始并没有明确的目的。他们是在购买过程中通过搜集不同产品的信息,需求才变得逐渐清晰起来。这一消费之旅多数是数字化的。过去,消费者做决定的过程如同漏斗,过滤的选项越多,离最终的决定就越近。现在这样的消费路径已经过时。消费者一旦表现出购买意向,并开始进行比较与权衡,他们的选择范围不但不会缩小,反而会变得特别大。他们可以打开新的窗口,也可以通过不同屏幕上的不同渠道获取信息。购买后,消费行为并未结束,消费者还会继续在网上分享自己的意见,交流各自的购买体验,提出一些建议并就整个消费过程给予评价。零售商能够通过各种渠道与消费者保持联系,其中包括实体店、电商平台、官方网站、微信、社交网络以及送货上门。这种多点接触(全渠道营销)意味着消费之旅的革命。它迫使零售商腰围消费者提供全方位消费体验,否则将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

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微商总是能够抓住热点和趋势,尽管操作手段并不太过高端,但是,他们始终都能够站在行业发展的前沿地带,每一个热点,每一次风口,我们都可以看到微商的影子。前有豪车、总统合影相随,后有区块链做伴,微商给人的感觉是始终能够找到与自己契合的点。这不,当新零售开始逐渐成为发展风口的时候,我们又看到了微商开始与新零售产生融合与联系,并且产生了一个新名词——社交电商。

尽管我们不能把“微商”和“社交电商”划上等号,但是,两者之间的确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是都以微信为主要的载体,还是以社交为主要的纽带,微商和社交电商都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但是,如果从深层次剖析社交电商,你会发现,社交电商其实有着很深的新零售逻辑在里面,无论是从供应模式上、体验方式上、运营手段上,其实社交电商都有很强烈的新零售色彩,因此,所谓的社交电商其实更像是微商和新零售“中和”后,放到微信这个载体上的产物。

按照我们的既定印象,“微商”的背后代表的是强大的流量,“新零售”的背后则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于是,当两种标签如何到一起的时候,便吸引了众多玩家的加入。在质疑声中,社交电商开起了自己与众不同的一路狂奔。

旧势力:以传统电商平台、微商平台、投资机构为代表。当互联网时代的红利逐渐退却,几乎所有诞生在这个时代的企业都开始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即使以阿里巴巴、京东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都不例外,对于中下游的电商平台的挑战更是不言而喻。于是,寻找新的发展方式和手段来弥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断层成为诸多传统电商面临的必然抉择。

新势力:具备流量优势和模式优势的的新入局者。除了旧势力试图通过加持社交电商来缓解移动互联网时代红利落幕的尴尬局面之外,社交电商同样吸引了一批新入局者的加入。对于习惯了互联网式的发展模式的创业者来讲,社交电商对于他们来讲无疑是一个全新的风口,在互联网巨头和投资机构不断加持社交电商的时候,他们如果以社交电商来切入,无疑能够继续按照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融资发展模式继续获得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社交电商是他们获取资本的另外一个全新的途径和渠道,无疑能够成为丰富和完善他们自我生态链条重要一环。

正是由于新旧势力的不断入局,才让社交电商火爆异常。从某种意义上来看,社交电商大有继续延续电商时代的发展强劲势头的态势,然而,社交电商毕竟是一个诞生于新零售大背景下的产物,因此,如果一味地强调电商的色彩,而忽略了新零售的标签,那么,社交电商势必会是一股“热风”。当风口一过,社交电商依然会失去神奇,跌落凡尘。

当线上和线下都开始面临流量见顶的局面,或许只有将两者深度结合起来,才能找到新背景下的发展新方向。随着越来越多的参与者们参与到线上和线下融合的阵营里,一个以线上和线下的融合为代表的新零售时代将会来临。全渠道营销环境下应该何去何从?如何应对这一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

销售一方面要提供良好的顾客体验,以便和数字营销形成有效的补充;另一方面必须鼓励其团队培养分析能力,从而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兴趣和需求,进一步优化资产并调整库存。

以顾客为中心,购物体验至关重要。消费之旅往往从线上开始,以线下访问实体店的方式结束。线下的购物体验如果缺乏吸引力且不够便捷,消费者还是会选择足不出户,在家购物。零售环境必须以人为本,打造得如同影剧院一样引人入胜,可尝试、观察和学习,才能让顾客拥有实至如归的感受。最终的购买必须成为购物体验中最核心的记忆。消费者最终追求的就是这种多渠道全方位的购物体验。在消费者为王的时代,实体店在购买环节的每一步(从最初的网上搜索到最终的实际购买)都需要提供优质服务。经过培训,店员可以成为资深品牌专家,知道什么样的产品最适合消费者。他们的问题不再是“我可以卖给顾客什么”,而是“如何才能帮助顾客实现今天的目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