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時代的晉國之亂,穩坐其位的居然是姬詭諸

都說春秋五霸,實際上即使以齊桓公姜小白的標準,姬詭諸完全有資格擠進來,佔有一席之地。曲沃武公姬稱以小宗代大宗,入主晉國,但兩年後姬稱便掛掉了,真正使曲沃小宗在晉國統治穩如鐵桶的,正是姬詭諸。

一、歷史上"假途伐虢"的故事

關於姬詭諸,其實還有另外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就是"假途伐虢"。假途伐虢是歷史上著名的軍事成功範例,位列《三十六計》,可見在軍事史上的影響。

春秋五霸時代的晉國之亂,穩坐其位的居然是姬詭諸

北宋太祖趙匡胤當年統一江南的時候,最先使用的就是假途伐虢之計,打著討伐湖南叛軍的旗號,偷雞摸狗般地竄進荊南,拉開了中原小統一的大幕。

晉惠公即位後的第二年,東周卿士邵過和內史過來到晉國,頒佈周襄王對新任晉侯的任命。按當時禮節,姬夷吾接受周天子的委任狀後,應該執玉卑,伏地叩謝天恩。姬夷吾覺得自己是大國領袖,不想給傀儡天子行大禮,只拜不叩。

此時的姬夷吾已經完全控制晉國大權,這是他敢於藐視周天子的最大政治本錢,但他狂妄自大的性格缺點已經暴露無遺。

春秋五霸時代的晉國之亂,穩坐其位的居然是姬詭諸

內史過回到雒都後,告訴周襄王姬鄭:"晉侯將來雖能保全善終,但其子孫必無後,權力終將易人。"姬鄭問何故,內史過洋洋灑灑說了一大堆,但歸結起來,只有一段話:"亹亹怵惕,保任戒懼,猶曰未也。若將廣其心而遠其鄰,陵其民而卑其上,將何以固守?"

姬夷吾對內暴虐,"國人不附";對外不講誠信,到處得罪人,他能在風雨飄搖中在位十四年,已經是個奇蹟。姬夷吾執政期間,最為人所詬病的,就是和秦國糟糕透頂的外交關係。

秦是天下大國,又與晉比鄰而居,秦國的對晉關係如何定性,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晉國的國家安全,也包括姬夷吾本人的安全。最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姬夷吾戲耍秦國上了癮,除了即位後給嬴任好在牆上畫了一張大餅,又在糧食問題上宰了嬴任好一刀,惹出一場外交大麻煩。

二、因糧食引發的秦晉戰爭

這次糧食引發的秦晉戰爭,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晉國缺糧,姬夷吾厚著臉皮向秦國求救。雖然秦國國內對是否救晉爭議很大,但嬴任好還是把糧食借給了晉國,解了姬夷吾的燃眉之急。

按道理說,嬴任好對姬夷吾已經仁至義盡,姬夷吾應該對嬴任好感恩戴德,至少應該借這個機會和秦國搞好關係。可姬夷吾做人根本沒有底線,就在第二年,秦國發生了饑荒,嬴任好請求晉國幫助秦國渡過難關。

春秋五霸時代的晉國之亂,穩坐其位的居然是姬詭諸

沒有嬴任好,也就沒有姬夷吾的今天,出於報恩原則,晉國應該借糧,這是一個做人的道德底線問題。姬夷吾做人非常陰毒,聽從了舅舅虢射的建議,非但不向秦國借糧,反而出動軍隊攻打秦國,企圖趁火打劫,撈上一票肥的。

嬴任好兩次對晉國的投資都打了水漂,可以想象嬴任好的憤怒。姬夷吾三番兩次戲耍嬴任好,最終徹底得罪秦國,逼得嬴任好出兵攻晉,姬夷吾本人也被秦軍活捉。要不是秦穆公夫人是自己的妹妹,在嬴任好面前苦苦求情,姬夷吾的腦袋早搬家了。三、戰敗國是沒有資格和戰勝國談條件的

關於姬夷吾戲耍嬴任好的事情,將在《秦穆公篇》中詳細解讀,這裡只說一點,姬夷吾之所以敢兩次傷害秦國,歸根結底,還是他的性格問題。如果換成姬重耳在位,重耳是不太可能把事情做得如此過分的。在國與國的關係處理上,姬夷吾犯了"左傾冒險主義錯誤",過於高看晉國的軍隊實力,機械地運用"利敵之弊而攻之",結果自己撞得滿頭包。

戰敗國是沒有資格和戰勝國談條件的,嬴任好開出了兩個停戰條件,一是姬夷吾必須實現他當年做出的割讓河西八城的承諾;二是姬夷吾的太子姬圉必須留在秦國做人質。

春秋五霸時代的晉國之亂,穩坐其位的居然是姬詭諸

同樣是戰敗,清德宗光緒在甲午慘敗後,勵精圖治,積極變法圖強,雖然最終沒有成功,但至少朝著正確的方向努力了。姬夷吾卻從來沒有把失敗的責任算在自己的頭上,依舊故我地在國內窮折騰。姬夷吾可能是出於一種考慮,秦國雖然贏了這場戰爭,卻沒有能力消滅晉國,這應該是姬夷吾冥頑不化的主要原因。

對於姬夷吾的荒謬舉動,大夫慶鄭曾經在晉國高層就是否救秦的會議上當面批判過。慶鄭給姬夷吾扣了四頂大帽子:一、背施無親;二、幸災不仁;三、貪愛不祥;四、怒鄰不義。結合姬夷吾的所作所為,姬夷吾受之無愧。慶鄭預言此次攻秦不得人心,必然會遭到可恥的失敗,結果也證明了這一點。

老話說,家有諍子,不亡其家;國有諍臣,不亡其國。慶鄭的批判是有些直接了,絲毫不給姬夷吾面子,但忠言逆耳利於行,如果姬夷吾能及時悔悟,也不至於被嬴任好當面羞辱。

姬夷吾倒是記住了慶鄭,不過不是慶鄭的逆耳忠言,而是記住了慶鄭對自己的"羞辱"。在姬夷吾被嬴任好釋放回國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殺掉慶鄭。慶鄭的死,使本就喪心病狂的姬夷吾失去了最後一位敢說真話的輿論監督員,身邊多是庸碌小人,晉國混亂的政局在短時期內根本看不到好轉的跡象。姬夷吾敢在國內胡作非為,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本來可以制約姬夷吾的政治因素已經不復存在。比如晉國最有名的三位賢公子,除了姬夷吾這個假名牌,姬申生已死,姬重耳逃亡國外。如果姬重耳能留在晉國,可以對姬夷吾造成很大的政治壓力。

春秋五霸時代的晉國之亂,穩坐其位的居然是姬詭諸

不清楚姬夷吾在即位後是否邀請過姬重耳回國,但以姬重耳對弟弟的瞭解,回來等於送死,不如流亡天涯,至少還能保命。以姬夷吾對權力的貪戀,他是絕不可能放過姬重耳的,就如同他不會容忍裡克專權一樣。

姬夷吾做人很虛偽,他即位後,對含恨而死的前太子姬申生以非常高的規格入殮下葬,把自己打扮成道德完人,卻暗中準備對姬重耳下手。姬夷吾這麼做,無非是姬申生已死,對死人厚葬,都是做給活人看的。而姬重耳在這個世界上多活一天,姬夷吾心裡就多一分做賊心虛的恐懼。

在諍臣慶鄭被殺後不久,姬夷吾就準備派出江湖殺手,潛入翟國幹掉姬重耳。在姬夷吾看來,只有死的重耳,才是他值得尊敬的好兄長,申生也是如此。幸虧姬重耳在晉國有很深的人脈,在姬夷吾動手之前就已經得到消息,提前離開翟國,開始了漫長的逃亡生涯。

春秋五霸時代的晉國之亂,穩坐其位的居然是姬詭諸

翟國距離晉國太近,姬重耳留在翟國,對姬夷吾是個巨大的威脅。雖然沒有殺掉姬重耳,但能將他趕出翟國,也是一次勝利,至少在短期內,姬重耳不會有機會復返晉國。不過讓姬夷吾沒有想到的是,姬重耳在江湖上轉了一圈,歷經齊、曹、宋、鄭、楚等國後,居然悄無聲息地跑到了距離絳只有一河之隔的秦國,成了嬴任好的座上賓。

老話說得好,出來混,總是要還的,姬夷吾終於嚐到了被命運捉弄的滋味。這個位子本來就不是他的。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面子,用句唯心主義的觀點結束本篇,姬夷吾這是遭到了報應。

參考文獻:

《國語·內史過論晉惠公必無後原文》

《她姿色豔美,卻禍國亂政,造成晉國兄弟之亂》

《晉國兄弟之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