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占兵:后疫情时代,黄酒企业的危和机

新冠状肺炎疫情的这只黑天鹅的突然到来,打乱了很多企业、很多人的正常生活。随着疫情已经逐步得到控制,工作和生活会慢慢恢复到平常的轨道,但能不能完全回到原来的轨道,这是后疫情时代,带给人们的反思和变化。

疫情后会有更多人关注生命的意义、生活的意义。更加的追求自我,向往健康的生活的方式,健康的食品。商业是围绕“人”的需求变化而变化的,这其中对酿酒企业影响比较大,有些转变比较慢,认知跟不上的企业可能会消失,但对于健康属性比较明显的黄酒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一、为什么曾经辉煌的黄酒,会走到今天,到底缺失了什么?

1、新时代,黄酒产业的文化缺失

如果要选择一种酒,来代表中国的文化,中国人的性格,没有比黄酒更合适的酒种了,用糯米(或小米等)酿造的黄酒,颜色金黄,入口绵软,没有白酒的辛辣、红酒的酸涩、啤酒的寡淡。就像咱们中国人,看着文质彬彬,很好打交道,也比较柔弱,但我们底蕴厚重、韧劲很足、、、、

黄酒的历史非常长,长到和我们的民族历史几乎是相同的,在元朝出现蒸馏技术之前,是一统天下的黄酒时代。在清朝乾隆时期,由于摊丁入亩的税制改革,出现了人口大爆炸的现象。粮食产量的减缓和人口大量增长的矛盾下,酿酒的糯米,被政府严格管制。于是用杂粮的高粱作为主梁来酿制的白酒,开始慢慢被人们所接受。而黄酒就像个曾写出过煌煌巨著的过气文人,只能在不经意的历史回眸里被人提起、怀念。

2、新生活,消费场景的缺失

黄酒产业相比较白酒、啤酒、甚至是红酒来讲,总体规模比较小,研究黄酒的专家、咨询公司更少,2019年整个黄酒产业规模只有200亿左右,整个行业只有茅台酒厂规模的五分之一。

现在是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人都在拼命的寻找机会,打拼事业,相比较能让人快速进入微醺状态的白酒、浪漫而又有仪式感的红酒、迸发着荷尔蒙气息的啤酒,黄酒就像个尴尬的邻居,不知道自己该在新时代扮演什么角色。

所以造成的结果就是,黄酒企业自己找不到自己的定位,消费者更想不起来,在什么场景下该喝黄酒。

3、新江湖,缺乏能刷屏的带头大哥

对于还不算是主流的酒种来讲,“影响力金字塔”模型非常有效,看看一家茅台就能托起一个香型,而黄酒在产区、工艺、酒水口感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域化现象。

没有龙头企业,就没有引领者,更缺少话语权。

二、疫情后、黄酒企业的新机遇

1、健康需求的新机遇,健康属性是黄酒的本来认知

疫情带来的影响,会对一些商业要素组合产生变化,但被人忽视的是,更大的影响来自2019年人均GDP已经过了1万美元,这是个重要的分水岭。在国际上,迈过这个坎的国家,无一不是更加追求政治诉求的扩大、生活方式更加健康化、多元化等等。

一句话总结:以前是考虑是怎么生活下去,以后更多人考虑的是怎么生活的更舒服、更自由、、、、

相比较白酒的辛辣,保健酒“社交”属性的先天缺陷,你见过那个场合是把保健酒当聚饮场景酒来喝的。但黄酒就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所以属于黄酒的春天真的来了。

2、国际化的新机遇,黄酒走向国际化的理想品类

酒行业是个上万亿的大行业,尤其是近十几年来,更是量价齐升,一片欣欣向荣之象。要说美中不足的话,就是国产酒一直走不出去的问题。尤其是在其他行业纷纷走出国门,在国际上攻城略地,体现大国气象的同时,也帮国家赚了很多外汇,国产酒只能在国内赚钱,这个总有点、、、、

白酒走出国门,产品层面的问题是,国外的消费者觉得白酒:口感辛辣、刺激、容易醉、伤身体。而且白酒适合独饮,混饮性太差,也就是饮用场景不够丰富。

黄酒在这方面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种之一,低度、混饮、场景够丰富等,是走出去的理想酒种。看看为什么专家都看好,清香型白酒的国际化之路,更有优势,不外乎清香型白酒混饮性要好一些。

3、国潮化的新机遇,黄酒更适合慢生活的小场景

当第一阶段社会硬件建设完成后,所有强大的国家,都是通过提升自己的文化自信,来提升国民的自信心。而且文化包装背后的产品输出必然是大趋势,所以没有一个国家不是通过文化输出的软实力,来提升自己的国际影响力的,

但文化输出之前,一定是在国内先在先行实践,看看这几年故宫的火热、民俗文化、民俗产品、民俗歌谣都格外的受重视。

如果说白酒是经济建设期间,大赶快干的热情如火的“快热性”武将,那么文化底蕴深厚的黄酒,就是文治时代,文化、休闲、国民幸福感的另一种存在。

4、老龄化、女性化小趋势需求背后的大场景

在商业上确定性的机会并不多,一但出现就值得重点关注和介入,比如,人口的老龄化就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那么消费者脑海中本就存在的健康属性、营养属性的黄酒,作为老年化的酒精饮品,就更容易被这一群体所认可和接受。作为未来几亿人的主要饮用酒种,可想这里边的机会有多大。

同样受欢迎的葡萄酒,这两年下滑明显,原因非常多,但我个人判断,葡萄酒如果不从种植、酿造、酒水等级评定等方面,全力打造中国的标准和模式,以后的发展空间肯定没有黄酒大,很难想象这样一个“买办气”十足的产业,会在民族士气大幅提升的国度,会发展的非常顺利。

三、黄酒到底该怎么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

找到不足、洞察到属于黄酒的机会后,怎么才能抓住这样的机会,就是个非常重要的实操课题了,我们试着从围绕着商业最核心的国际化的视野、适合的好产品、最核心的场景等几个维度,来聊下这个问题:

1、首先黄酒的振兴需要国际化的视野

所有的商业都是围绕着“以人为本”做基础研究的,只有研究对象对了,其他的问题才不会错。

黄酒需要学习的榜样有很多,其中酿造工艺一脉相承的日本清酒,就给黄酒提供了一个非常实用的参考路径:

日本清酒跟黄酒一样,曾经一度被称为“大叔的酒”,年轻人是不喝的,当时境况并不比黄酒的现状好多少,那么他们是怎么做的,让清酒不但成为日本的流行酒,也成为了世界上知名的流行酒。

那么清酒是怎么做的那:

a、有影响力的推手:清酒能有今天,背后的推手不少。比如,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就多次在国际、国内的宴会上,推介他家乡山口县出产的獭祭纯米大吟酿,让这款清酒炙手可热,对清酒的国际知名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b、专业化的侍酒师:数量众多的侍酒师从两方面把清酒推向了新的高度:

酿造文化:在以前西方人是分不清日本清酒和中国白酒到底有什么区别的,所以白酒走不出去,日本的清酒也遭遇同样的命运。后来这批清酒的酿酒师,通过提升酿酒文化,提升了清酒的识别度。

比如,安倍晋三大力推广的獭祭纯米大吟酿,提出的以二割三(精米度23%,也就是把一粒米磨到只有原来的23%,因为只有这部分适合酿造好酒),就让人印象深刻,在这么苛刻的要求下,生产出来的酒,怎么会差。

再对比下,我们现在的酿酒文化,看出差距没?

c、饮酒文化:清酒在混饮性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和提升,比如,热酒的时候,每上升5度酒就有一个说法,30度以上每隔5度就有一个特别的称呼,30度(日向燗)、35度(人肌燗)、40度(暖燗)、45度(上燗)、50度(热燗)、55度(飞燗),最高不会超过60度。

夏日冷冻同样如此,5度称为雪冷、10度称为花冷、15度则称凉冷等等。

此外还有饮用的场景和不同场景下使用的酒杯,都在做到了极致化,没有谁的成功是偶然的。

2、消费者认可的酒,才是好酒

黄酒在很长的时间内,就是和现代社会需求的东西脱节了。比如,很多人一提到黄酒,脑海里就浮现出一股子米汤的味道,这样的印象,怎么能适应现代社会?

在这方面,产品方面可提升的空间非常大:

a、酿造文化:产区、原料、工艺、米曲、水,本来这是黄酒的强项,只是挖掘和整理不够。

b、饮酒文化:相比清酒来讲太缺乏了,简直是小学生跟大学生的区别,黄酒之所以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跟饮酒文化没有跟上时代,有一定的关系。

c、适合的价格段:

根据黄酒的目标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设立三个价格段比较合适 :

生命线:30---80元/瓶 可以做为消费者的口粮酒进行培育

发展线:100—300元/瓶 这个价格段也是白酒的主价格段,积累了大量的消费群体

引领线:300以上 这个价格段不单单是企业的利润线,更是满足高端人群的培育线,如果说黄酒的核心问题是消费场景的缺失,那么大单品和产品线就是背后的重要支撑。

3、没有场景,就没有消费

从营销的角度来讲,黄酒过去的迷失在于没有找到恰当的消费场景,把自己融进去,现在这个问题依然存在,抓不住消费场景,哪来的刚需性消费。

没有清晰定位的企业,很难做强做大。同样,没有消费场景的酒种,同样很难发展起来,那么消费场景怎么建立起来:

a、酒行业的底层逻辑是“社交”,到今天依然没有变,只是出现了分化。

白酒的玩法是讲历史、讲文化、讲名人故事,所以白酒的社交就是“利益社交”的润滑剂,历史从来讲的都是权谋、斗争、利益。越是高端的白酒越是如此。

现在你知道为啥年轻人都不爱喝白酒了,但众多大佬说到了35岁以后,还是会喝的,就是基于这个判断。

除了社交外,酒行业还有一个场景,就是“情绪宣泄”带来的独饮和小聚饮场景,这次疫情带来明显的变化之一,就是更多人想活的更舒服一些,更快乐一点,所以“情绪宣泄”的引用场景,会大频率、大幅度的提升。

我的判断是,酒行业以后的二元化是“政商社交”为主的白酒+“情绪宣泄”为主的低度、混饮的其他酒种,其中因黄酒的独特性,将占据“情绪宣泄”的主流市场。

b、结合场景的推广手段,是重中之重

如果黄酒的突破口,重在情绪宣泄,轻在商业社交。那么“文化性+烟火气”结合的推广手段就是核心:

我把黄酒的推广总结为三个一工程:

一支专业化的推广队伍,包括名人推手+专家学者+专业媒体+专业化的侍酒师队伍,从上到下、从文化到话术、从情绪引导到饮用场景,全面打通黄酒的“任督二脉”。

一座座随处可见的体验馆,包括酒企大体验馆+每个黄酒专卖店的小体验馆,让消费者走近黄酒、了解黄酒、认可黄酒、喜欢黄酒、爱上黄酒。

一支烟火气十足的餐配酒和酒配餐的美食家队伍,把美食+美酒融合到一起,是黄酒最快走进消费者“心智”的最好路径。

比如:大闸蟹配黄酒,就已经是一道标准的餐配酒场景了,只要用心挖掘,这样的机会非常多。

总结:在可预见的未来,白酒依然是主流酒种,疫情的发生,只是通过消费者的分化,给了其他酒种,带来了一次确定性的发展机遇,其中符合新口感的低度化、混饮性,符合新场景的“情绪宣泄”的独饮和小聚饮的黄酒、葡萄酒、养生酒都是受益者,但只有黄酒占的优势更大一些。

过去比未来,有更多的未来,黄酒的发展既要有自己的文化脉络,又要有不走寻常路的勇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