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佔兵:後疫情時代,黃酒企業的危和機

新冠狀肺炎疫情的這隻黑天鵝的突然到來,打亂了很多企業、很多人的正常生活。隨著疫情已經逐步得到控制,工作和生活會慢慢恢復到平常的軌道,但能不能完全回到原來的軌道,這是後疫情時代,帶給人們的反思和變化。

疫情後會有更多人關注生命的意義、生活的意義。更加的追求自我,嚮往健康的生活的方式,健康的食品。商業是圍繞“人”的需求變化而變化的,這其中對釀酒企業影響比較大,有些轉變比較慢,認知跟不上的企業可能會消失,但對於健康屬性比較明顯的黃酒企業帶來了新的機遇,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一、為什麼曾經輝煌的黃酒,會走到今天,到底缺失了什麼?

1、新時代,黃酒產業的文化缺失

如果要選擇一種酒,來代表中國的文化,中國人的性格,沒有比黃酒更合適的酒種了,用糯米(或小米等)釀造的黃酒,顏色金黃,入口綿軟,沒有白酒的辛辣、紅酒的酸澀、啤酒的寡淡。就像咱們中國人,看著文質彬彬,很好打交道,也比較柔弱,但我們底蘊厚重、韌勁很足、、、、

黃酒的歷史非常長,長到和我們的民族歷史幾乎是相同的,在元朝出現蒸餾技術之前,是一統天下的黃酒時代。在清朝乾隆時期,由於攤丁入畝的稅制改革,出現了人口大爆炸的現象。糧食產量的減緩和人口大量增長的矛盾下,釀酒的糯米,被政府嚴格管制。於是用雜糧的高粱作為主樑來釀製的白酒,開始慢慢被人們所接受。而黃酒就像個曾寫出過煌煌鉅著的過氣文人,只能在不經意的歷史回眸裡被人提起、懷念。

2、新生活,消費場景的缺失

黃酒產業相比較白酒、啤酒、甚至是紅酒來講,總體規模比較小,研究黃酒的專家、諮詢公司更少,2019年整個黃酒產業規模只有200億左右,整個行業只有茅臺酒廠規模的五分之一。

現在是個快節奏的時代,人人都在拼命的尋找機會,打拼事業,相比較能讓人快速進入微醺狀態的白酒、浪漫而又有儀式感的紅酒、迸發著荷爾蒙氣息的啤酒,黃酒就像個尷尬的鄰居,不知道自己該在新時代扮演什麼角色。

所以造成的結果就是,黃酒企業自己找不到自己的定位,消費者更想不起來,在什麼場景下該喝黃酒。

3、新江湖,缺乏能刷屏的帶頭大哥

對於還不算是主流的酒種來講,“影響力金字塔”模型非常有效,看看一家茅臺就能托起一個香型,而黃酒在產區、工藝、酒水口感等方面,存在明顯的區域化現象。

沒有龍頭企業,就沒有引領者,更缺少話語權。

二、疫情後、黃酒企業的新機遇

1、健康需求的新機遇,健康屬性是黃酒的本來認知

疫情帶來的影響,會對一些商業要素組合產生變化,但被人忽視的是,更大的影響來自2019年人均GDP已經過了1萬美元,這是個重要的分水嶺。在國際上,邁過這個坎的國家,無一不是更加追求政治訴求的擴大、生活方式更加健康化、多元化等等。

一句話總結:以前是考慮是怎麼生活下去,以後更多人考慮的是怎麼生活的更舒服、更自由、、、、

相比較白酒的辛辣,保健酒“社交”屬性的先天缺陷,你見過那個場合是把保健酒當聚飲場景酒來喝的。但黃酒就不存在這方面的問題,所以屬於黃酒的春天真的來了。

2、國際化的新機遇,黃酒走向國際化的理想品類

酒行業是個上萬億的大行業,尤其是近十幾年來,更是量價齊升,一片欣欣向榮之象。要說美中不足的話,就是國產酒一直走不出去的問題。尤其是在其他行業紛紛走出國門,在國際上攻城略地,體現大國氣象的同時,也幫國家賺了很多外匯,國產酒只能在國內賺錢,這個總有點、、、、

白酒走出國門,產品層面的問題是,國外的消費者覺得白酒:口感辛辣、刺激、容易醉、傷身體。而且白酒適合獨飲,混飲性太差,也就是飲用場景不夠豐富。

黃酒在這方面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種之一,低度、混飲、場景夠豐富等,是走出去的理想酒種。看看為什麼專家都看好,清香型白酒的國際化之路,更有優勢,不外乎清香型白酒混飲性要好一些。

3、國潮化的新機遇,黃酒更適合慢生活的小場景

當第一階段社會硬件建設完成後,所有強大的國家,都是通過提升自己的文化自信,來提升國民的自信心。而且文化包裝背後的產品輸出必然是大趨勢,所以沒有一個國家不是通過文化輸出的軟實力,來提升自己的國際影響力的,

但文化輸出之前,一定是在國內先在先行實踐,看看這幾年故宮的火熱、民俗文化、民俗產品、民俗歌謠都格外的受重視。

如果說白酒是經濟建設期間,大趕快乾的熱情如火的“快熱性”武將,那麼文化底蘊深厚的黃酒,就是文治時代,文化、休閒、國民幸福感的另一種存在。

4、老齡化、女性化小趨勢需求背後的大場景

在商業上確定性的機會並不多,一但出現就值得重點關注和介入,比如,人口的老齡化就是不可逆轉的趨勢,那麼消費者腦海中本就存在的健康屬性、營養屬性的黃酒,作為老年化的酒精飲品,就更容易被這一群體所認可和接受。作為未來幾億人的主要飲用酒種,可想這裡邊的機會有多大。

同樣受歡迎的葡萄酒,這兩年下滑明顯,原因非常多,但我個人判斷,葡萄酒如果不從種植、釀造、酒水等級評定等方面,全力打造中國的標準和模式,以後的發展空間肯定沒有黃酒大,很難想象這樣一個“買辦氣”十足的產業,會在民族士氣大幅提升的國度,會發展的非常順利。

三、黃酒到底該怎麼抓住這個,難得的歷史機遇

找到不足、洞察到屬於黃酒的機會後,怎麼才能抓住這樣的機會,就是個非常重要的實操課題了,我們試著從圍繞著商業最核心的國際化的視野、適合的好產品、最核心的場景等幾個維度,來聊下這個問題:

1、首先黃酒的振興需要國際化的視野

所有的商業都是圍繞著“以人為本”做基礎研究的,只有研究對象對了,其他的問題才不會錯。

黃酒需要學習的榜樣有很多,其中釀造工藝一脈相承的日本清酒,就給黃酒提供了一個非常實用的參考路徑:

日本清酒跟黃酒一樣,曾經一度被稱為“大叔的酒”,年輕人是不喝的,當時境況並不比黃酒的現狀好多少,那麼他們是怎麼做的,讓清酒不但成為日本的流行酒,也成為了世界上知名的流行酒。

那麼清酒是怎麼做的那:

a、有影響力的推手:清酒能有今天,背後的推手不少。比如,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就多次在國際、國內的宴會上,推介他家鄉山口縣出產的獺祭純米大吟釀,讓這款清酒炙手可熱,對清酒的國際知名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

b、專業化的侍酒師:數量眾多的侍酒師從兩方面把清酒推向了新的高度:

釀造文化:在以前西方人是分不清日本清酒和中國白酒到底有什麼區別的,所以白酒走不出去,日本的清酒也遭遇同樣的命運。後來這批清酒的釀酒師,通過提升釀酒文化,提升了清酒的識別度。

比如,安倍晉三大力推廣的獺祭純米大吟釀,提出的以二割三(精米度23%,也就是把一粒米磨到只有原來的23%,因為只有這部分適合釀造好酒),就讓人印象深刻,在這麼苛刻的要求下,生產出來的酒,怎麼會差。

再對比下,我們現在的釀酒文化,看出差距沒?

c、飲酒文化:清酒在混飲性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和提升,比如,熱酒的時候,每上升5度酒就有一個說法,30度以上每隔5度就有一個特別的稱呼,30度(日向燗)、35度(人肌燗)、40度(暖燗)、45度(上燗)、50度(熱燗)、55度(飛燗),最高不會超過60度。

夏日冷凍同樣如此,5度稱為雪冷、10度稱為花冷、15度則稱涼冷等等。

此外還有飲用的場景和不同場景下使用的酒杯,都在做到了極致化,沒有誰的成功是偶然的。

2、消費者認可的酒,才是好酒

黃酒在很長的時間內,就是和現代社會需求的東西脫節了。比如,很多人一提到黃酒,腦海裡就浮現出一股子米湯的味道,這樣的印象,怎麼能適應現代社會?

在這方面,產品方面可提升的空間非常大:

a、釀造文化:產區、原料、工藝、米曲、水,本來這是黃酒的強項,只是挖掘和整理不夠。

b、飲酒文化:相比清酒來講太缺乏了,簡直是小學生跟大學生的區別,黃酒之所以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跟飲酒文化沒有跟上時代,有一定的關係。

c、適合的價格段:

根據黃酒的目標消費群體的消費能力,設立三個價格段比較合適 :

生命線:30---80元/瓶 可以做為消費者的口糧酒進行培育

發展線:100—300元/瓶 這個價格段也是白酒的主價格段,積累了大量的消費群體

引領線:300以上 這個價格段不單單是企業的利潤線,更是滿足高端人群的培育線,如果說黃酒的核心問題是消費場景的缺失,那麼大單品和產品線就是背後的重要支撐。

3、沒有場景,就沒有消費

從營銷的角度來講,黃酒過去的迷失在於沒有找到恰當的消費場景,把自己融進去,現在這個問題依然存在,抓不住消費場景,哪來的剛需性消費。

沒有清晰定位的企業,很難做強做大。同樣,沒有消費場景的酒種,同樣很難發展起來,那麼消費場景怎麼建立起來:

a、酒行業的底層邏輯是“社交”,到今天依然沒有變,只是出現了分化。

白酒的玩法是講歷史、講文化、講名人故事,所以白酒的社交就是“利益社交”的潤滑劑,歷史從來講的都是權謀、鬥爭、利益。越是高端的白酒越是如此。

現在你知道為啥年輕人都不愛喝白酒了,但眾多大佬說到了35歲以後,還是會喝的,就是基於這個判斷。

除了社交外,酒行業還有一個場景,就是“情緒宣洩”帶來的獨飲和小聚飲場景,這次疫情帶來明顯的變化之一,就是更多人想活的更舒服一些,更快樂一點,所以“情緒宣洩”的引用場景,會大頻率、大幅度的提升。

我的判斷是,酒行業以後的二元化是“政商社交”為主的白酒+“情緒宣洩”為主的低度、混飲的其他酒種,其中因黃酒的獨特性,將佔據“情緒宣洩”的主流市場。

b、結合場景的推廣手段,是重中之重

如果黃酒的突破口,重在情緒宣洩,輕在商業社交。那麼“文化性+煙火氣”結合的推廣手段就是核心:

我把黃酒的推廣總結為三個一工程:

一支專業化的推廣隊伍,包括名人推手+專家學者+專業媒體+專業化的侍酒師隊伍,從上到下、從文化到話術、從情緒引導到飲用場景,全面打通黃酒的“任督二脈”。

一座座隨處可見的體驗館,包括酒企大體驗館+每個黃酒專賣店的小體驗館,讓消費者走近黃酒、瞭解黃酒、認可黃酒、喜歡黃酒、愛上黃酒。

一支菸火氣十足的餐配酒和酒配餐的美食家隊伍,把美食+美酒融合到一起,是黃酒最快走進消費者“心智”的最好路徑。

比如:大閘蟹配黃酒,就已經是一道標準的餐配酒場景了,只要用心挖掘,這樣的機會非常多。

總結:在可預見的未來,白酒依然是主流酒種,疫情的發生,只是通過消費者的分化,給了其他酒種,帶來了一次確定性的發展機遇,其中符合新口感的低度化、混飲性,符合新場景的“情緒宣洩”的獨飲和小聚飲的黃酒、葡萄酒、養生酒都是受益者,但只有黃酒佔的優勢更大一些。

過去比未來,有更多的未來,黃酒的發展既要有自己的文化脈絡,又要有不走尋常路的勇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