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智慧》:西方哲學大師叔本華教你領悟快樂生活的真諦

本文字數4456,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

閱讀使人充實,分享使人愉悅。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

轉發回覆【書籍名稱】獲取高清思維導圖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人生的智慧》。


本書的作者是阿爾圖·叔本華,德國著名哲學家,唯意志主義和現代悲觀主義創始人,19世紀上半葉歐洲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叔本華30歲時寫成《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奠定了他的哲學思想基礎。但此後,他在哲學界一直默默無聞。直到晚年的著作《附錄和補遺》發表後,他才成名。


叔本華把伏爾泰、盧梭和康德看作是自己的精神導師,他在自己的書中經常引用這三個人的論述和觀點。叔本華還有一個名氣比他更大的學生,那就是尼采。他的思想還影響了後世很多文學和藝術大師。比如,俄國的托爾斯泰、屠格涅夫;英國的托馬斯哈代;法國的莫泊桑、左拉;以及德國音樂大師瓦格納。這些人的作品裡,都有叔本華思想的影子。


這是一本用來理解幸福和痛苦本質的“人生的參考書”,《人生的智慧》,是《附錄和補遺》中的一部分。作者以“人是有意志的動物”為前提,解釋了“幸福”與“痛苦”之間的關係。在理清了這兩者的關係後,叔本華提出了“智慧”獲得人生幸福的方法。


本書提出的問題包括:人應該怎樣看待與自身的關係;怎樣看待和處理與他人的關係;怎樣看待和利用財富,以及用以什麼樣的狀態體驗幸福和快樂。


《人生的智慧》:西方哲學大師叔本華教你領悟快樂生活的真諦


01、放棄慾望才能獲得幸福


我們常常會說怎樣可以獲取幸福,很多人會說能讓自己和家人體面、富裕的生活,通過努力實現自己的目標。具體說來,就是勤奮努力,誠懇付出,忍受暫時的痛苦,獲得將來的滿足。


但作者認為,智慧人生首要的任務,就是要把一個最底層的概念搞清楚。那就是,理性的人生,不應該追求快樂和幸福,而應該儘量避免痛苦。這句話包含的真理是:所有的幸福都是虛幻的,而只有痛苦是真實的。


舉個例子:


拿健康為例。假設我們的身體很好,但是某天出去不小心摔了一跤,結果腿骨折了。現在腳不能走,必須靜養,而且還特別疼,不能動。

這時候我們的注意力就會集中在腿上,導致心情很糟糕。因為這件事影響了我們的工作和生活。這就是真實的痛苦。


假如腿根本沒事,最近幾天,又沒什麼事情可做,每天照常過自己的日子。這種狀態,我們也不能說自己是幸福的。


因此,腿骨折特別疼,不能動,嚴重影響生活,這個痛苦是真實的。但是什麼事兒都沒發生,也肯定不是我們理解的幸福,所以幸福就是虛幻的。


作者認為,那種沒什麼痛苦,沒有什麼煩心事,平淡的日子,才是真正的幸福。不要把目光盯在尋找和享受生活的快感和樂趣上面,而要儘量當心,躲避生活中數不盡的災禍。


作者認為,人生痛苦的根源,在於人有慾望。只要慾望存在,人就一定是痛苦的。


舉個例子:


剛出生的嬰兒,只要有的吃、有的睡、不冷、不熱,有媽媽抱,就很幸福。那是因為嬰兒沒有成年人的那麼多的慾望。


作者說,一個人所感受的痛苦與生存慾望深度成正比。生存慾望越強,就越痛苦。要擺脫痛苦的辦法只有一個,就是拋棄慾望,什麼也不想,不追求。


什麼都不想對於我們來說有點難,也是不太可能的。於是作者給出了幾條建議,調整態度。


《人生的智慧》:西方哲學大師叔本華教你領悟快樂生活的真諦


1、怎樣對待自己


人要認清自己生命總體發展的大概脈絡,還有自己的計劃。


比如,那些建築物的修建工人並不知曉這棟建築的整體規劃;或者他們並不會時刻惦記著這一規劃。

與此相同,一個人在過生命中的每一天、每一小時的時候,也並不瞭解自己生命的整體進程和特徵。

如果一個人越是做出了獨特、價值的修改,他就越需要時刻了解自己生命的總體進程和自我計劃,這對他大有裨益。


作者說,人要學會“認識自己”,也就是了解清楚自己的最重要的意願。同時,他也應該大概明白自己應該從事什麼職業、需要扮演什麼角色,以及自己和這個世界是什麼關係。


這個意思是說,我們既要低頭認真工作,也要偶爾抬起頭看看遠方的目標,這樣才能確保自己步伐,是朝著目標方向直線前進的。否則,只知道埋頭苦幹,等走出了好遠,忽然一看,才發現走了一大段彎路。


另一個看待自己的方法,就是活在當下。作者建議我們忘掉過去、關注現在和計劃將來,讓這三者達到平衡,不至於互相沖突。


很多人對現在過於痴迷,他們通常知足常樂,隨心所欲;有的人則過於擔憂未來,他們則小心翼翼,滿面愁容。很少有人能夠將兩者之間的關係把握在一個恰當的尺度上。


那些為了希望和未來而努力生活的人一直盯著前方,焦急地等待著即將到來的事情,好像未來的事才能使他得到真正的幸福。


他們對現在視而不見,毫不在意,任憑當前的時光匆匆溜走。雖然這些人看上去好像很精明,但實際上卻和一種意大利的驢子差不多:


人們在驢的頭上插一根棍子,棍子上繫著一捆乾草,這樣就可以讓驢子走得更快,因為驢子看到眼前的乾草,總想走快一些去夠到它。

上面所說的那種人一輩子都在自欺欺人,因為直到生命結束,他們都只是活在暫時中罷了。


作者認為,我們既不應該總為將來考慮和打算,也不應該沉浸在對過去的回憶中。


永遠都要記住:現在才是唯一真實和確定的;相較而言,將來的發展總會與我們的預期有所出入,就連過去也和我們的記憶有所不同。總而言之,無論是將來還是過去,都沒有看上去那麼重要。


《人生的智慧》:西方哲學大師叔本華教你領悟快樂生活的真諦


2、怎樣看待他人


在這世界上生存,我們永遠需要和別人合作或者打交道。作者建議我們,和人相處,要掌握兩個能力:一個是“預見能力”,它能幫助我們避免受到傷害;另一個是“寬恕能力”,它能避免我們受到人群中是是非非的困擾。


也就是“防人之心不可無,害人之心不可有”。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因此,如果想要生存在人群之中,我們就必須容忍他人以既已存在的自身個性而存在,無論是什麼樣的個性。


我們不應該希望改變,或者譴責他人的本性,而只能關注一個人如何用其本性的內容和特質所允許的方式使自己的本性得以發揮。“生活,也讓別人生活”這條格言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人生追求幸福的方法,就是減少痛苦。而減少痛苦的方法,就是不讓自己活在過去的痛苦裡,也不讓自己受到未來焦慮的困擾,充分地享受當下的安寧。


與他人相處,需要接納別人的個性,寬容別人的缺點。尋找自己與別人之間的共同利益,友好地合作。


02、人生應該追逐的是智慧


作者認為,追求財富要有一個理智的限度。財富慾望能不能得到滿足,不是由財富的絕對數量決定的,而是由相對數量決定的。所謂“相對數量”,就是適可而止的數量,只要覺得夠用了就好。因為不理智的人,追求財富,永遠沒有止境。


人是有慾望的物種,滿足慾望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追求財富,以及社會地位。


有了財富、地位、名譽,才可能滿足人們的慾望,慾望無止境,對財富的追求也就無止境,而承擔巨大的財富,卻不會理智利用財富的人,往往就會被財富所坑害。


作者把人劃分為窮人和富人,他們看待財富的方式不同。


《人生的智慧》:西方哲學大師叔本華教你領悟快樂生活的真諦


1、窮人如何對待財富


作者鄙視那些賺了錢就追求享樂,毫不顧忌將來的人。他建議人們應該把現有的財富,看作抵禦未來發生不測事件的城牆。


也就是,過日子要留出足夠的應對危機的錢,花錢大手大腳,入不敷出,總有遇到重大挫折、無法應對的情況。缺錢的痛苦,比錢多的痛苦,是更加真切的。


所以,作者強烈建議,人們要有存款。他說,如果可能的話,人至少要把賺來的錢的八分之一存起來,應對未來的需要。


2、富人如何看待財富


那些已經實現財富自由或者財富衣食無憂的人,像很多成功的企業家,如果他們有“高級精神稟賦”,財富和稟賦,是老天爺對他們的雙重饋贈。


所謂“高級精神稟賦”,說的是一種智慧,知道怎樣利用財富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而不是用來個人享受和消費。因為這些人能夠做到別人做不了的事情,能創造出對於全社會都有意義的更大財富。


比如,利用他自己可支配的資源,支持和推動人類在某個領域的進步。


如果擁有足夠的財富,卻不懂得讓財富對社會發揮效能。那麼,這種人也不會感覺幸福。因為擺脫了貧窮,財富只會把他引向人生的另一個痛苦極端,無聊。


《人生的智慧》:西方哲學大師叔本華教你領悟快樂生活的真諦


03、為何一個獨處更快樂


幸福最重要的構成部分就是,能夠自得其樂,認為自己已經擁有了世間的一切,並且可以這樣說:我的擁有就在我自身。


所以,亞里士多德說過一句耐人尋味的話:幸福屬於容易滿足的人。


原因之一就是人有確切把握依靠的只有自身,而不是他人;另一個原因則是人在社會中會遇到無數的不可避免的困難、煩惱和危險。


用尋歡作樂的生活方式追求幸福是非常錯誤的,因為這樣做是企圖將悲慘的人生轉變為連續的歡愉、快樂和享受。如果這樣做,很快就會感受到幻滅;與此相伴的還有人們的互相欺騙。


《人生的智慧》:西方哲學大師叔本華教你領悟快樂生活的真諦


為了讓自己快樂,很多人喜歡聚會、吃飯、結伴旅遊。但作者覺得,人只要到了社交場合,就會不自覺地拒絕大部分自我,而取悅他人,這是無法體驗快樂的。


互相遷就和忍讓是社交生活對生活在其中的人群的首要要求;所以,聚會場合越盛大,就越容易變得無聊。一個人只有在獨處時,他才能完全做自己。


一個不喜歡獨處的人,是對自由缺乏熱愛的人,因為一個人只有獨處時才能獲得自由。放棄這種社交聚會以換回獨處,才是最智慧的選擇。


作者說,完全、真正、徹底地感覺內心的寧靜與平和,這是塵世間僅次於健康的至高無上的寶貝。年輕人學習人生智慧的第一課,就是要學會承受孤獨,因為孤獨是幸福、安樂的源泉。


也可以這麼說:一個人自身擁有的越多,他需要從別人那裡獲得的東西就越少。


從這一角度看來,那些平庸之輩就像俄羅斯獸角樂器一樣,每隻獸角只能演奏一個音符,必須把需要的獸角組合在一起才能演奏樂曲。芸芸眾生的精神氣質十分單調、貧乏,就像這種只能演奏單音的獸角樂器一樣。


然而,一個有豐富思想頭腦的人,就像一架鋼琴,鋼琴自己就可以演奏出完整的音樂。所以,它不需要參加樂器的“聚會”。即使參加,鋼琴也是聚會的主角,充當主旋律。


很多人批評叔本華的悲觀主義思想,是消極和落後的,認為他的痛苦人生觀和我們想追求幸福快樂的願望是完全相反的。


而贊成叔本華的人認為,他的思想不是不著邊際的空想,而是針對現實的。


叔本華當年遊歷歐洲各地時,親眼看到法國,與奧地利、俄國、普魯士,在歐洲的混戰,給社會和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痛苦。


各國連年戰亂後的蕭條,讓叔本華產生了極端悲觀的情緒,這就是他悲觀主義思想的來源。


其實作者說的,享受孤獨、自得其樂,來獲得高級快樂體驗,不是讓我們脫離社會交往,一個人關起門待著。


而是,要我們通過對生活的直接體驗和間接地學習,讓自己的頭腦更加豐富。


也就是說,我們要不斷的為自己賦能,在我們自身能力達到一定的高度的時候,我們就會自然而然的挑選社交圈子,大部分的圈子我們會覺得沒意思,能夠吸引我們的一定是可以帶來收穫和資源的社會交往。


最後的話:


總結一下作者的觀點:


第一,人生本來就是痛苦的,不要妄想實現什麼絕對的幸福,而是要懂得放棄不適當的慾望,儘量減少煩惱。

第二,人生追求的首要目的不是財富,而是智慧地處理財富。

第三,享受孤獨、自得其樂才能獲得幸福和安樂。只有自己有足夠的才能,才會體會到高級的樂趣。


雖然作者的悲觀主義哲學可能會讓很多人不舒服。但是,我們反過來想。作者其實在為我們傳達另外的一種思想。


告訴我們在前進的路上,少犯錯誤,掌握智慧的財富觀,不斷地學習,給自己賦能。


《人生的智慧》:西方哲學大師叔本華教你領悟快樂生活的真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