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紅燈籠高高掛:管窺舊俗新年所蘊含的深層文化元素〈上〉

大紅燈籠高高掛:管窺舊俗新年所蘊含的深層文化元素〈上〉

——謹以此文獻給所有不忘先制舊俗的炎黃子孫

【引言】

宋亡之後,漢地諸多上古時期傳承下來的先制舊例所蘊含的深層文化寓意,大都隨著異族統治的深入而被逐漸淡化,時間愈往後,這種文化內蘊的流失的就愈嚴重,而這其中流失得最嚴重、最是「面目全非」的就是舊俗的農曆年了。雖然過年的習俗一直相沿至今尚未顯式微之勢,但舊俗過新年的諸多「節目」,如今只是徒存形式而已,至於箇中所蘊含的深層文化元素已經少有人知了。

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不僅僅只是背背經典和誦誦語錄那麼簡單,在更寬泛的意義上,通過對數千年流傳下來的節日習俗背後所蘊藏的深層文化元素的發現和解讀,讓更多與自己的傳統文化漸行漸遠的下一代人重新發現它的價值和意義,既是讓新一代人認同和信服傳統文化的重要渠道,同時也是弘揚發展傳統文化的必由之途。

【正文】

.舊例除夕的習俗與講究

除夕,俗稱過年。夕,夜晚,除,盡也;除夕,謂年終最後一個夜晚,即新一年之前夜。古人將歲末最後一日稱之為「歲除」,指舊歲至此而終〔除〕,次日將另換新歲。「除夕」乃歲除夜之意,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等。除夕是除舊佈新、闔家團圓的夜晚,對中國人來說,除夕日是一年當中最重要的、最富有生活意義的日子,古時,漂泊於遠方的各方遊子再忙也得趕在這一天之前回家到家中,與家人團聚,在爆竹聲聲中辭舊迎新。

關於除夕的起源已無可考,「除夕」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見諸於西晉‖周處的地方風物誌《風土記》,但這顯然不可能是除夕習俗的開端。不過,在此之前,人們對年夜或有著不同的叫法,只是因為年代太過久遠而失傳了。正如唐宋之後人們只是代代傳承著過年的舊俗,但對於那些傳統年俗所蘊藏的真正內涵卻已經無從瞭解了一樣。

大紅燈籠高高掛:管窺舊俗新年所蘊含的深層文化元素〈上〉


儘管,我們試圖在這個"又是一年將盡時"的喜慶日子裡,來作一篇發現和解讀舊例新年所蘊含的文化內核的非主流文章,藉以彰顯傳統文化的昭昭之光。不過,在此之前,我們似乎很有必要先來了解一下那些數千年傳承至今的過年習俗,雖然這些習俗多數只剩形式。

1

舊例年重要習俗之一是「除歲」。

所謂的「除歲」也就是除舊佈新,即除夕前的大掃除,旨在滌盪舊歲的汙穢與髒濁,以迎接新年的到來。《夢梁錄》雲:"十二月盡,……換門神,掛鐘馗,釘桃符春牌。""士庶家不以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戶。"[1]

「除歲」講究的是一個淨字,淨是裡裡外外的「透淨」,許多地方甚至還有年夜飯後沐浴薰香的舊俗,滌除舊歲身上的濁物和晦氣,以潔淨爽朗之身在歡天喜地的爆竹聲中迎新送舊。

2

舊例年重要習俗之二便是「貼年紅」。

所謂「貼年紅」指的是在家中的門窗、廊柱等處粘貼春聯、門神、年畫、窗花、大福字等活動的統稱,這些以紅色喜慶為主格調的「過年元素」是新年不可或缺的一項重要內容。過年「貼年紅」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習俗.

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古籍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是為「桃符」。春聯也稱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等,它以簡練、工整、對偶的文字形式來表述辭舊迎新的濃濃年味,祈盼來年風調雨順的良好願望,是中國所特有的一種文學形式。無論城市還是農村,除夕之日,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或幾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給節日憑添幾許喜慶氣氛。[2]

「貼年紅」講究的是一個紅字,火五色為赤,所以紅象徵火——取紅火意,謂紅紅火火過大年,不過,它還有更深一層的寓意,即以炎炎之火燒旺來年的運程。

3

舊例年重要習俗之三是「饋歲」。

所謂「饋歲」也就是親友鄰里之間相互饋贈年禮。據說,「饋歲」之俗始於北宋,《蘇軾詩集》有云:"歲晚,相與饋問,為饋歲。"《增補武林舊事》載,親友間"饋歲盤合、酒擔、羊腔,充斥道路"。除一些點心酒肉類禮品的相互饋贈外,民間還有送門神、鍾馗等節物之風俗。蘇軾《饋歲》詩曰:"置盤巨鯉橫,發籠雙兔臥。"[3]

「饋歲」講究是一個誠字,禮的厚薄還在其次,關鍵是情重意濃,不要為禮而禮、為送而送。禮是人與人之間一種情意傳遞的實物表達,送年禮,送去的是一份濃濃的親情、友情或鄉情。以是故,「饋歲」可不能走形式,否則,不「饋」也罷。

4

舊例年重要習俗之四是祭祀祖先,迎神供佛

"祀先之禮則或昏或曉,各有不同。"除夕日,人們往往用豐盛的祭品,祭祀祖先和迎神供佛,《夢梁錄》:"祭祀祖宗,遇夜時,備迎神香花供佛,以祈新歲之安。"[4]

祭祀講究的是一種小排場,最忌諱的是小家子氣。因為供品昭示著你一年的收成,越是豐盛就越是能夠表明你收入的豐足度。當然,也有一種來年更豐足的精神寄託包含在其中。此外,豐盛的供品在佛家人看來還是一種豪爽大氣人格的體現呢!

5

舊例年重要習俗之五是闔家團圓同享年夜飯

大紅燈籠高高掛:管窺舊俗新年所蘊含的深層文化元素〈上〉

除夕日,在上述諸事完畢之後,差不多也就到了晚餐時間了。這時,精心準備了好幾天的極為豐盛的「年夜飯」便在陣陣炮竹聲中七大碗八大碟地隆重「登場」。全家人圍坐在餐桌上,在一片歡聲笑語中開始享用各色美食,由是,「除夕」這一幕熱鬧喜劇正式開場。

不論古今,年夜飯更多地體現為除夕夜長時間的宴飲,而且,宴飲活動也不侷限於家人,親友與鄰里間往往盛情相邀共飲,歡聚一堂。《蘇軾詩集》雲:"酒食相邀呼,為別歲。"[5]

舊俗年年夜飯也是大有講究。通常,它不能少了這兩樣重要的東西:火鍋與鯉魚。火鍋一般用明火沸煮,鍋中熱氣蒸騰,昭示著「蒸蒸日上」,而熊熊明火則意味著紅紅火火;鯉魚則有雙重含義,即魚與餘諧音,象徵年年有餘,而鯉魚則是取「鯉魚躍龍門」之吉兆,最初是書香門第人家的年俗,後來便逐漸演變成了普遍性的過年風俗。

大紅燈籠高高掛:管窺舊俗新年所蘊含的深層文化元素〈上〉

6

舊例年重要習俗之六是燃放爆竹和點燈燃燭

在年夜飯進行的過程中,年少者會陸陸續續地在室外燃放一些煙花爆竹,以增添除夕晚宴的熱鬧氣氛。夜幕尚未降臨,各家就已經早早地點燃早已佈置妥當了的各房各室的燈燭。當然,作為舊俗年的重要象徵之一,掛在大門前的大紅燈籠裡面的蠟燭這時也一併被點燃,這時,屋裡屋外是一片通紅,除夕此時也就進入了高潮。——燈籠又統稱為燈綵,大紅燈籠的寓意是,紅色代表節日喜慶,做成圓形則代表團圓美滿,大紅燈籠象徵紅紅火火、平安祥和。[6]

除夕晚宴結束後,——當然,對於尚在「狂歡」的夜宴者來說,時間還早,——人們或在家中空地上,或到村街夜市,繼續燃放炮杖、煙花,"紅映霄漢,爆竹鼓吹之聲,喧闐徹夜", [7]將過年的喜慶氣氛不斷推向新的高潮。

放爆竹和燃燈燭可是大有講究哦,這一道新年程序不但不能省,——燈燭不可省,大紅燈籠不可省,在沒有限制燃放爆竹的地區最好也不去要省那幾個爆竹錢,至於箇中的緣由,我們將在下文予以揭示,——而且燈燭點得越多、燃得越旺就越好,房內最好每一個空間都點燃燈燭,可能的話,以明火之燭取代電燈就更為理想。

7

舊例年重要習俗之七是「壓歲」

壓歲錢,也是舊例年重要習俗之一,年夜飯結束後,長輩便會將事先準備好了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古時壓歲錢須是用紅紙袋裝好。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此便謂之曰:壓歲![8]當然,壓歲也不僅僅只是體現在長輩給晚輩派發壓歲錢上面,已經有了經濟獨立權的晚輩通常也都會給長輩送上一份「沉甸甸」的壓歲錢,以表孝敬之心。

大紅燈籠高高掛:管窺舊俗新年所蘊含的深層文化元素〈上〉

「壓歲」也是有講究的,通常,壓歲錢是不能給「裸錢」的,不論錢幣票額的大小,都須得用紅包袋裝將起來再給。舊時農村沒有紅包袋便用紅紙條,只有紮上紅紙條的「紅包」才算作是真正的壓歲錢。

8

舊例年重要習俗之八是守歲。

守歲最早在西晉時便有記載,晉‖周處 《風土記》雲:" 蜀之風俗,晚歲相與餽問,謂之餽歲;酒食相邀為別歲;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9]不論市井還是鄉村,百姓各家皆通宵達旦地燃著蠟燭、油燈,並且人也通宵達旦地值守年夜。在這個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的一年當中「最長的一夜」裡,在中國的許多地區是真正的「今夜無人入眠」夜。

《東京夢華錄》雲:"士庶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 "守歲之事,雖近兒戲,然而父子團圓把酒,笑歌相與,竟夕不眠,正人家所樂為也。"[10]不過,到了現代,出於健康考量,人們已經不再默守這個舊俗了,畢竟,該休息還是要休息的。

「守歲」的講究是,人必須與燈燭、歲火一樣,長夜不息。舊時守歲可是偷不得懶,即使打盹片刻也是大忌諱,因為打了盹也就意味著你熄了,那可是非常不好的兆頭。

9

舊俗年重要習俗之九是「焚歲」。

「焚歲」是閩南方言,內容與據傳乃相沿自北宋的「燒松盆」和「焚蒼朮」大體雷同。宋代有所謂的「燒籸﹝shēn,同糝﹞盆」,盆中盛麻籸被榨乾油後的大麻渣滓,在除夕夜燃之,以為歲火。周密《武林舊事》雲:"至﹝除夕﹞夜,蔶 ﹝fén,.大麻或大麻的子實﹞燭籸盆,紅映霄漢。"[11] 《歲時雜記》亦載:"除夕作蕡燭,以麻籸濃油如庭燎。律有元日油籸之文,今籸盆是也。"《月令通考》則曰:"除日送舊神,焚松柴,謂之籸盆。"[12]

蒼朮是為一種中藥材,其根狀莖具有燥溼健脾,祛風散寒,明目,闢穢等功效。以此,舊時除夕夜也有以焚蒼朮代替焚松柴之俗。[13]但在閩浙一帶,人們通常選用質地堅硬的木柴來作為「燒松盆」的原材料,謂之曰:「焚歲」。「焚歲」與守歲同時進行,也是通宵達旦的節目,而且舊俗焚歲之火是不能熄的,須得一直焚燒到大年初一早晨的辰時中末時分,才算大功告成。

大紅燈籠高高掛:管窺舊俗新年所蘊含的深層文化元素〈上〉

有的地區或可能舊俗失傳,或也可能歷來就沒有此俗,所以,「焚歲」也並非是全國性的習俗。不過,一個普遍性的風俗是,除夕夜四門八戶的燈燭不能熄滅,必須徹夜燈火通明,民間稱這種除夕夜的「長明燈」——長明燈,除夕夜各家各戶所點燃的燈火,一經燃上,就不得人為吹熄,須得待到油幹燭盡時自行熄滅為止,因為徹夜長明不熄,以是便稱之為長明燈——為"守歲燭"或"守歲火"。 [14]

「焚歲」或燃「歲火」也是很有講究的。舊時過年須是要早早地預備下精心挑選的硬木柴,劈成大小適宜的柴塊,在開始享用豐盛的年夜飯的同時,一併就於廳堂上擺上「焚歲盆」——如果沒有專用的「焚歲盆」則可用一口中鍋來代替——燃起歲火。如果木柴充裕,這歲火燒得越旺就越好,而且,「焚歲」與長明燈一樣,中途可不能熄滅,即使是焚燒至大年初一天亮後,也不得人為止熄,而是要讓它自行熄滅。

10

舊例年重要習俗之十是開門紅。

中國多數地區有「開門紅」的年俗,即在新年到來的那一刻,——通常是舊歲新年交替的子夜時分——家家戶戶大門洞開,燃放連響爆竹,是謂送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舊稱「爆仗」、「炮仗」,唐時亦寫作「爆竿」,因為據《通俗編排優》載:"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後人捲紙為之。稱曰'爆竹'。" [15]放爆竹可不單單只是為製造一些喜慶熱鬧的新年氣氛,在民間它還很有點「搶頭柱香」的味道,包含著一種搶新年頭彩的寓意在裡面。

「開門紅」的講究是,炮仗宜大不宜小、宜長不宜短,而且須得是準點準時燃放。燃放炮仗須是由家主親自來點火,並且開始燃放時,家主必須大聲口誦一句事先已經背得滾瓜爛熟的討彩偈。譬如——

一歲一添榮,春華秋實豐。

努力盡今朝,明朝花更豔。

又如——

春風春雨春正濃,

夏夜夏晴夏星空;

秋涼秋月秋清夢,

冬寒冬霧冬雪松。[17]

【未完/待續】

PAGE

1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