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李世民敢向李淵造反,而朱棣卻不敢向朱元璋造反呢?

非常茴香豆

在我看來他們都是因為被逼的,真的是被逼的。

我們先說唐朝吧,唐朝的建立可以總結為兒子打天下老子當皇帝。李世民統領大兵四處征戰為唐王朝的建立嘔心瀝血,在他麾下的大將多不勝數,最後李淵做了皇帝實在是沒有官封給李世民了就想出了“天策上將”這麼一個稱號封給李世民,但是就沒有把“太子”之位給李世民,而是給了哥哥李建成。


就這樣在唐朝建立後朝廷內部形成了兩股勢力,一個是以太子李建成為首的太子黨,一個是以李世民為首的實力派。太子李建成因為沒有一點功勞,擔心自己坐上皇位後沒有威信,壓不住這些開朝元老,因此就趁此機會處處製造麻煩想要除掉李世民等實力派,而李世民自然不會吃這種虧以牙還牙誰怕誰啊。

就這樣雙方明爭暗鬥持續到了公元672年,因為李淵袒護李建成最終太子黨逐漸佔了上風,李世民終究是領兵打仗的心夠狠,他在玄武門發動了終極一擊,將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切埋伏一舉擊殺。就這樣李淵沒有太子了被迫只能將李世民立為太子後來繼承了王位。

確切的說李世民並沒有造反,而是在和同胞兄弟在權利的爭奪中痛下殺手,當時如果李淵敢出手干預不排除李世民將他也一起殺掉的可能性。

再說朱棣他是朱元璋的四兒子,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王朝後將自己的幾個兒子分封到各地負責鎮守大明王朝的江山,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至於說造反那是不可能的,他們手裡就自己封地裡面的那點兵,軍事才能和朱元璋更是沒法比,朱元璋就是造反起家的,再說自己在封地裡面過得逍遙自在誰沒事造反啊。就這樣和平相處直到朱元璋駕崩。




朱元璋死後因為太子朱標早逝,因此他就把皇位讓皇太孫朱允炆世系,最終釀成了這一悲劇。朱允炆登基後聽了大臣的建議擔心鎮壓不住自己的這些叔叔們就開始了“削藩”運動,最後把一些弱小的藩王叔叔處理了,朱棣不想就這樣被大侄子給處理了,多沒面子怎麼說自己也是個長輩,最終他心一橫就造反了。公元1402年朱棣造反成功當上了皇帝年號永樂。

總結來說這兩位都是為了保命不得已才下鋌而走險,要知道造反那可是高風險當然也是高收益,但都是被逼無奈之舉。


鍾世傑

說造反可能不太合適吧!

直奔主題,概括為一句話:條件不一樣!

1、影響不一樣

(1)功績不一樣

於大唐而言,李世民有半壁江山之功。隋末天下大亂,李淵父子在太原起兵,開創李唐王朝。在唐朝建立過程中,李世民一直統兵征戰,大唐的江山,有一半是李世民率部打下來的。因而,李淵特別給李世民設了一個官職:天策上將。並且給予開府置署的特權。

再看朱棣。大明王朝建立時,他還是個十餘歲的孩子,對大明王朝的開疆拓土功績基本可以說是沒有!

(2)地位、權力不一樣

李世民這個秦王,雖然比太子地位低,但是天策上將加開府置署的權力,基本可以和太子的東宮相抗衡了。特別是李世民又擔任著尚書令,百官之上。

朱棣除了燕王的封號,沒有其他朝廷官職。並且同等地位的還有其他兄弟,例如周王等。

(3)麾下人才不一樣

李世民秦王府麾下的人才,佔據了大唐王朝當時朝廷能人干將的一半以上。而且還個個都是不一般的人物。有政治人才,有謀略人才,更是不乏能征慣戰之將。

朱棣燕王麾下,那就沒法比了。人才少得可憐。要不是當時的南京中央政府當權者不行,否則朱棣絕對不可能從北京打到南京。

2、能力不一樣

李世民是個綜合型的統帥。政治和軍事都同樣出色。

而朱棣,最大的能力是軍事方面的。是一個征戰沙場的戰將型人才。在能力上和李世民不可相提並論。

3、老爹不一樣

朱元璋不是李淵。朱元璋除了對老婆馬氏不狠以外,對自己都狠的人,從一介要飯的,走到九五之尊的地位,那是李淵這個世家之後不能相比的。

所以,朱棣沒有那個條件。


志軍翔宇

簡單說,這不是敢不敢的問題,是不能不反的問題,不反就得死。

世界上好多事情看似複雜,實際背後的原因很簡單:利益。李世民和朱棣造反前都遇到了同樣的雙選題:造反or被弄死。兩個人選擇了相同的答案:前者,既證明兩人的勇氣和魄力,也說明了古人的至理名言——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1、玄武門之變的背景

618年,隋煬帝被殺之後,李淵建立唐朝,並立世子李建成為太子。據說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謀略,李淵曾答應他事成之後立他為太子。但天下平定後,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淵卻猶豫不決。李建成隨即聯合李元吉,排擠李世民。李淵的優柔寡斷,也使朝中政令相互衝突,加速了諸子的兵戎相見。是年,李建成向李淵建議由李元吉做統帥出征突厥,藉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馬,然後趁機除掉李世民。李世民在危急時刻決定背水一戰,先發制人。

也就是說,隨後的玄武門之變殺兄逼父李世民是不得已為之,否則早晚死於太子之手。

2、靖難之役的背景

朱棣造反前,朱允炆已廢削五王: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削齊、湘、代三位親王,廢為庶人。湘王朱柏不堪受辱,為保名節舉家自焚;齊王朱榑被軟禁在南京;代王朱桂被軟禁在封地大同。兩個月後,明廷削岷王朱楩,廢為庶人,徙漳州。由於削藩激化矛盾,藩王與朝廷開始決裂,此時實力最強的燕王就成了真正的眾藩之首。而朱允炆與朱棣之間的博弈亦逐漸激化。

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先裝病,後裝瘋。但由於王府長史葛誠叛變,密奏朝廷“燕王裝病”。朱棣裝瘋被發覺。隨後,朱棣立即誘殺了前來執行監視逮捕任務的將臣,於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起兵反抗明朝中央政府。

可以說,朱棣造反是必然的:如果不反一定被朱允炆的手下抓捕,之後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將他貶為庶人都是命大的,殺掉他有很大可能。畢竟其他藩王們都在看著,朱棣此時處於風口浪尖上,朱允炆需要找只雞殺給猴子們看。

綜上所述,李世民和朱棣都是官逼民反,不得不反。在現實的利益面前,沒有什麼親情友情之說,只有利益才是唯一選項。敢不敢這時候就放其次了,或者說,平時不敢的也敢了。再比如這位老兄:

武二郎:這是敢不敢的事嗎?不打死他俺就變成菜了!


原地飛行

對於很多人來說,無論是李淵,還是朱元璋,大家都覺得這兩個人心狠手辣,而且做事不擇手段,屬於梟雄,因此兒子背叛他們很正常。

但是事實上,這二者對待兒子的方式有一些天壤之別。

首先我們得說朱元璋。因為朱元璋最近大家一直在看電視劇朱元璋以後感覺對於這個人特別熟悉,朱元璋無論做什麼事情,他都喜歡聽自己的子孫或者替自己的親人考慮,他為什麼要殺胡惟庸?為什麼要殺藍玉?就是為了給自己的兒子給自己的孫子鋪路,但是朱元璋自己內心是清楚的,對自己孫子最大威脅的是誰呀?是他那些叔叔但朱元璋從頭到尾都沒有下過死手。

事實上,我說朱元璋一個政策,(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曾經下過一個命令,就是自己的子孫只要是自己老朱家的子孫後代。都可以從國庫每年免費的領取很多東西,以至於明朝快要滅亡的那一年,山西省收的糧食還不如給那些老朱家子孫的糧食多,由此可見,朱元璋對於自己的子孫都是出了奇的好,至少你只要不犯原則性錯誤,我保你衣食無憂,性命無憂,並且對於朱標,他更是不一樣的自己一手在那把他的拉扯大,有什麼不會的,直接問我,有什麼不懂得,直接跟我說,有誰反對你的,直接跟我說,老子親手宰了他。

但是比起來的話,李淵這個人做老子,就做的有點兒不稱職,我們都知道,李淵的太子李建民並不是像演義上所講的那樣殘暴啊,或者是一心覬覦太子之位,事實上,這個人有賢名,而且這個人有才能,如果說這個人老老實實本本分分,受到自己父親一心庇護的話,那麼他的結局並不是被自己的二弟給斬殺在玄武門,而是還可以像朱元璋的太子朱標一樣,能夠安安穩穩的坐在太子的位子上。

但是事實上。無論是李世民還是李建民,都被他們老子共同坑進了一個局裡面。什麼?他們老子要當天下的皇帝,所以他不停的壓榨自己兒子的所有剩餘的能力,你們倆給我掙,而且儘量給我打土地,打到越多,我做的皇帝權利越大,我能夠得到的享受也就越多,我越喜歡。至於說你們倆爭成什麼樣子,我不管。親人之間的親情在李淵看來就是可以利用的政治玩物,比如說李密,就算我跟你之間屬於姻親關係,又怎樣,要整死你的時候還不是一句話的事情。

事實上,換一個角度想想,如果說李世民他在爭太子位置的時候,李淵能夠出來說一兩句實話。會鬧到這種地步?李淵就一直在刺激他這兩個兒子的神經,為的是什麼?為的就是能夠拿到更多土地,我皇帝權力也就越大,我就越開心。至於說兒子鬧成什麼樣子,跟他無關,他是自己享受的,自己兒子生出來就是被利用的。李淵就是懷抱這樣的思想,一直在壓榨自己,兒子的剩餘能力,以至於兒子不堪重負,最後逼反了。

給李淵一個定位,就是現如今社會上很多父母一樣,我生了你,你就必須給我去掙著各種各樣的名譽,包括獎狀,包括名次。但是如果有什麼問題,我不會,老子沒讀過書,你為什麼要問我?你不會去問老師,你不會問旁邊一個路人啊,就是千萬別來問我,我給你共了這麼多錢,我就是讓你去贏名譽了,不是來給我找麻煩的,有麻煩自己解決去,你現在來問我,我也不知道為什麼?總之,我就是認為你不好好去學習,回過頭來,直接一頓餓言相向,或者是拳打腳踢,總之一句話,就是把自己所有責任全推到兒子身上。

講實際的李世民之所以會謀反。李淵得佔八成的責任,李淵一直對自己的兒子高標準嚴要求,我是你們老子你必須聽我的,你必須給我去搶土地,必須給我去搶人才,但是這個太子之外,我就是給功勞最多的那個人,你這是逼著你兒子謀反。

你們想想,一個對自己老子都已經產生失望的人,會幹什麼事情?李世民當時就做了一個可以說一個得不到家庭關愛的孩子會幹出來的事情。

並且李世民當時權力可以說是二人之下萬人之上,除了他老子跟他兄長親自出來壓他其他人他都不怕,大半個天下都是他親自用手給創造出來的,但是對於朱棣而言,他就算權利再大,他能比得過他大哥嗎?可能比得過他二哥嘛,可能比的過他三哥嗎?就算這仨人他都比得過他比得過胡惟庸嗎?他比得過李善才嗎?他比得過藍玉嗎?講一句實話朱棣就算有那點實力,他都不敢去背叛朱元璋,害怕自己就是一個身首異處,胡惟庸厲害嗎?厲害,藍玉厲害嗎?也厲害啊,最終還是成了朱元璋的刀下亡魂,所以朱棣自己也得掂量掂量自己幾斤幾兩,配不配和自己父親作對。


漩渦鳴人yy

這件事可以從三個面解釋;實力的原因、父親的原因、各自經歷的原因。



實力的原因

政變前李世民實力無可比擬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時是天策上將軍,擁有著開府治事的權力,這個權力相當於擁有了朝廷之外的第二個朝廷。可以自行建立一整套的辦公體系,隨意任命自己官署中的任何官吏。而且當時的李世民擁有著天下近半數的封疆大吏支持。

更絕的是李淵還賜給了李世民四個鑄錢爐,這個相當於把國家的印鈔權給了李世民,李世民想要多少錢有多少錢,想要多少兵有多少兵,而且還有自己一整套的辦公體系。



反觀朱棣資源奇缺

朱棣在1380年就藩北平,此後立下了戰功,樹立了自己在軍中的威信。但是也僅僅侷限於北平一隅。如果

而且朱棣既沒有李世民的開府治事,也沒有李世民的鑄錢爐。其實力捉襟見肘。就連起兵發動靖難之役時也不超過5萬兵馬。可想而知朱元璋生前朱棣的兵馬更是少之又少。



各自老爹的原因

李淵雖然是開國皇帝,但是對權力沒有抓牢固,因為一直在平衡李世民和李建成的勢力,所以把大部分權力下放了兩個兒子,在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時根本沒有多少權力。



朱元璋權力無可比擬

朱元璋是我國曆史上出身最低的皇帝(沒有之一),所以從其登基後對權力的把握極強,其在位期間沒有任何人可以挑戰他的權威。

在政治上;因為胡惟庸案廢除了宰相制度,極大的加強了皇權。

在軍事上;廢除了廢除了管理全國軍事的大都督府,將其分為中、左、前、後、右五軍都督府,和兵部互相牽制監督。這樣把所有的軍權集中在了皇帝的手中。

可以說朱元璋在世時,在其權力威信的震懾下,朱棣根本就不敢動一下。



兩個人的經歷問題

李世民對大唐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且李淵也在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間來回搖擺。如果不是確定了李建成,恐怕李世民也不會鋌而走險。



朱棣

是朱元璋的四子,上面還有三個哥哥,太子朱標、老二秦王朱樉、老三晉王朱棡。其威信都要比他高。尤其是太子朱標,在諸王威信中僅次於朱元璋。

如果不是在朱元璋晚年這幾個兒子相繼去世,朱棣不可能會有造反的心思。

況且朱元璋早早的確立了太子為朱標,並且堅定不移。這一點從之後立朱允炆為皇太孫就可以看出來。如果不是之後朱允炆削藩過急,朱棣很可能都不會造反。



所以早年朱元璋在世時的朱棣沒兵沒錢、實力不濟,威信不足,還有著一個強有力的老爹,根本就不敢有任何的反心。


我是越關

因為李世民的力量比朱棣強太多了。唐朝開創的時候,由於李世民顯赫的戰功,使得他在政治、軍事等方面處於一個特殊的地位。畢竟連李淵也覺得李世民對大唐的功勞是史無前例的。李世民是秦王,能夠開府,同時又是天策將軍,並且還是尚書令。當時的天策將軍位在王公之上,而尚書令更是位高權重的。


那個時候的軍隊某種意義上是屬於私人勢力的,李世民作為秦王開府以後,手底下聚集了一大幫文臣武將,是一個獨特的利益集團。當時太子東宮和齊王府軍隊數量是超過秦王府的,不過從戰鬥力來看秦王府的士兵戰鬥力遠超過東宮兵和齊王府的兵。道理很簡單,李世民長期征戰,軍隊訓練水平高,同時士兵有豐富的戰鬥經驗。手底下謀臣武將不計其數,比如尉遲敬德、程知節、秦叔寶、侯君集等人。所以李淵和太子一度想辦法拆散他們這幫人。這個時候的李世民其實已經是騎虎難下了,他即使不想造反,手底下的那些人為了活命也得以李世民的名義造反。雖然李世民和李淵,李建成是一家人,有親情,可是這和他手底下的那些人沒有關係。因為這些人在沙場拼命才有了今天的地位,讓他們放棄是斷斷不可能的。


反觀朱棣,其實他並未有過造反的預謀。因為朱棣遠在北京城,並且他手底下那點人又怎麼可能成功?只是由於建文帝過於著急削弱藩王,使得朱棣狗急跳牆造反了。由於建文帝年輕無經驗,並且所用非人。加上運氣好,使得朱棣能夠從北京打到南京,取代了建文帝。說實話,以建文帝的實力,只要不折騰,或者用幾個正常點的人,朱棣是萬萬不可能成功的。


歷史是什麼

李世民和李淵,朱棣和朱元璋這兩對父子有許多相同之處,比方說李淵和朱元璋兩人都是開國皇帝,李淵是唐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而他們又有許多區別,下面我來一一列舉,明白了這些就可以很好的解釋上面的問題。


首先是二人的區別,朱元璋是一個農民出身,他是從底層做起,一步一個腳印做起來的,所以說朱元璋這個能力不用說,自然是十分的強。朱棣有這麼一個厲害老爹在,你說朱棣敢嗎?

而李淵相比朱元璋就差了很多,他本身就是皇親國戚,一直都是在養尊處優的環境下生活,沒有什麼鍛鍊,更沒有什麼過人之處。李淵起兵造反還是被李世民逼迫,在討伐楊廣過程中也一直是李世民在出謀劃策。所以這對父子相比朱棣和朱元璋父子是兒子強父親弱。



再者就是李世民造反除了有自己野心的因素,更多的是被李建成李元吉逼迫,李世民一直就被他些兩個兄弟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如果哪天李淵去世了,李建成就是皇帝,到時候李世民必然性命不保,所以李世民才不得不反。


而反觀朱棣就沒有這種困擾,朱元璋在位期間,朱棣的日子過得非常瀟灑,根本沒有性命之憂。朱棣後面造反是因為朱允炆把他逼到牆角實在沒法活了。


一個看歷史的小矮人

簡單說,原因唐朝和明朝統一方式不同:唐朝是靠李淵玩出來的,明朝是靠朱元璋打下來的。

李淵即位之後,基本上的需要的就是:薛軌、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達四人,其他的都不用這麼打,輕輕鬆鬆的就成為了唐朝土地。如羅藝等更是雙手把土地送給李淵。李淵建立唐朝,實行一統,更像是下圍棋。

朱元璋從nobody到成為領袖,那是經過血雨腥風的。成為了領袖,有了自己的基地,才稱王。稱王之後,先和南方的夥計先內訌,幹掉了夥計後,才正式北伐。北方的元朝,更是割據林立,互相攻打、彼此對立,朱元璋因此很輕鬆的打下。朱元璋建立明朝,就像是做木工,需要一刀一刀的去做,都是力氣活。


另外,李淵父子和朱元璋父子之間的角色職責並不相同。李淵父子:李淵只管戰略,文治靠李建成、武功靠李世民。朱元璋父子:朱元璋以軍功立命,朱標靠文治,朱棣的軍功相比朱元璋不值一提,就是個nobody!

李淵父子是三角形的職責關係,各人分工明確。朱元璋父子是直線關係,朱元璋對接朱標,朱棣根本沒有插腳的地。

朱棣之所以能夠靖難成功,很大問題在於建國功臣基本已死——山中無老虎,猴子當大王。這和西漢周勃、灌嬰等平定呂氏一樣的道理。


最後,唐朝時胡人風氣很盛,李世民能夠用突厥話和頡利可汗交流,充分說明儒家的孝理念,在唐朝時並不是很明顯的因素。而明朝時,儒家理學已經成為官方主流思想。不孝,就是不忠,不忠就是謀逆——就是借朱棣十個膽,也不敢反叛大名鼎鼎的父親朱元璋。

唐朝以開放、積極進取為文明,明朝以孝忠、順從為標榜。這也是為什麼明清時期反叛的越來越少的原因——因為在儒家理念的消磨下,血性慢慢丟失了。


歡迎關注歷史哨聲——為您提供有價值的觀點,多元化解讀歷史!謝謝您的閱讀!

歷史哨聲

李世民有自己的獨立班底,經過隋末唐初的戰爭洗禮,天策上將府已然成為一個武裝到牙齒的軍政集團。

朱棣在朱元璋活著的時候有什麼啊?

朱棣只是一個藩王而已,最終奪取皇位,是因為朱允炆本身能力不足及政策失誤造成的。


張勇達州

朱棣在朱元璋時代的地位,和李世民在李淵時代的地位,差距很遠,根本無法相比。

唐朝建國時期,實行宗室領兵政策,李淵太原起兵之時,就把軍隊分成兩部分分別由李世民和李建成統領。李淵攻下長安後,李建成的繼承人地位確立,身份敏感不適宜繼續領兵。作為宗室中李淵最信任的兒子,又有出色軍事才能,李世民作為統帥打贏了唐朝統一天下過程中最重要的幾場關鍵戰役,毫無疑問是唐朝戰功最大的人。

(李世民)

李淵的宗室領兵政策讓唐朝建國時沒有功勳特別大的外姓功臣,結果戰功都集中於李世民一人之身,李世民勢力自然極端膨脹。李世民的身份,除了親王外,還是對唐朝來說堪比韓信的開國功臣。

燕王朱棣雖有一定戰功,但和李世民層次差距太大。明朝開國時期,包括朱棣在內的朱元璋兒子們都沒啥大的功勳。朱元璋後期,包括朱棣在內的九大賽王被賦予了一定兵權,領導了幾次對蒙古作戰。但朱棣只是九大賽王之一,輪年齡也比秦王朱樉和晉王朱棡小,在太子之外有領兵之權的賽王中,只排名第三。不過秦王朱樉死於朱元璋去世前三年,晉王朱棡死於朱元璋去世同年。

朱元璋去世後,最年長的燕王朱棣才成為藩王之首。朱元璋生前,燕王朱棣最多是和秦王朱樉和晉王朱棡同等級的人物。

(朱棣)

朱允炆繼位後,朱棣能掌握的力量其實也非常小,歷史上造反能成功是概率極低的小概率事件。建文帝朱允炆能讓朱棣造反成功,做到這點難度也挺大。朱允炆是歷史上極少數隨便換個普通人去坐他的位置,也不會做的更糟糕的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