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可有一场真正的“国际”马拉松?


国内可有一场真正的“国际”马拉松?

中国马拉松在这几年的高速发展中,一大批赛事跟国际接轨,吸纳国际顶级赛事之长,期冀在国际舞台有一席之地。去年,国内便有24场赛事入围世界田径标牌赛事,今年,又有几场新赛事加入进来。

任何一场城市马拉松,不但是给本城跑者的一次比赛机会,更是给外地选手的一次读城之旅,再往外延展,是面向世界,吸引那些外籍跑者前来,领略中国马拉松风采的良机。

放眼望去,我们的国际马拉松很多,其标记便是会邀请外籍优秀选手前来参赛,他们往往也卷走绝大部分比赛奖金。显然,这是一种外在的国际马拉松。今天在这里探讨的,是能够真正吸纳外籍大众跑者前来的赛事,这是一种内在的国际马拉松,不管其名称中是否有“国际”。


国内可有一场真正的“国际”马拉松?

名称中的国际

任何名称,加上“国际”字样,是不是显得很有范儿?

作为马拉松赛事,国际可不是随便加的,你要敢说自己是国际马拉松,一般意味着,会花钱邀请外籍优秀选手,赛事奖金也会相应较高。

如你所看到的,眼下国内赛事中,不管是一线城市的,还是二三线,乃至小县城、城镇等,都热衷国际马拉松,名称中以有国际为荣。

去年世界田径共有137场标牌赛事,名称中包含“international”的,共计24场,国内赛事占去14场。

其中,64场金标赛事,9场有international,国内12场中,7场有;25场银标赛事,7场有international,国内2场都有;48场铜标赛事,8场有international,国内10场中,5场有。

不过这样的国际,代表着赛事规格。不管是中国田协的金银铜牌赛事,还是世界田径的金银铜标赛事,都有对于世界优秀选手的邀请标准、数量等。


国内可有一场真正的“国际”马拉松?

放在国内赛事上,就是必须邀请外籍优秀选手。这样的国际,是名义上的,是任何一场赛事,只要乐意花钱,都能够做到的。

随着国内赛事越来越多,也渐渐出现了一股去国际化。像杭马,名称几度更改,2006年改名为杭州国际马拉松,走国际化,探索市场化道路。待到国内马拉松热潮兴起时,2015年,去掉名称中的“国际”,更名为杭州马拉松。

在这以后,一些大城市马,也觉得自己本身就是国际化大城市,没必要非在马拉松赛强调“国际”了,也随之去掉国际,直接采用城市名+马拉松的简要、直接名称了。


国内可有一场真正的“国际”马拉松?

国际化看外籍

这些年来,国内大批跑者热衷于全世界跑马,像几场大满贯赛事,国内选手一般会达到千人左右。今年的东京马,国内跑者约为1800人。不只这些大满贯,像东京马前半个月的京都马,也有386名国内跑者报名。

其实,一场赛事,能够真正吸引外籍跑者前来,那才算是国际马拉松,而非看赛事名称中是否有“国际”。

国内赛事这几年才开始塑造品牌,之前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却是今后努力的方向。包括田协对于中国马拉松的规划,也期待着在未来几年内,吸引10000名境外大众参赛者参与中国境内马拉松赛事,实现赛事的国际化。

那么,当下国内赛事对于外籍跑者,吸引力有多大呢?


国内可有一场真正的“国际”马拉松?


国内可有一场真正的“国际”马拉松?

国家体育总局田管中心社会活动部主任水涛日前曾谈到,北马3万人,外籍选手报名只有500人。他举例了20年前的纽约马,3万人中,1万纽约人,1万纽约以外的美国人,1万外国人。

国内赛事的这种国际化,重心肯定是在几场国内顶级赛事上。而世界田径今年新推出的白金标赛事,也有一条类似条件:即完赛者中,得有5%的外籍选手。也就是说,一场30000人规模的赛事,应有1500名外籍跑者。

目前能做到这一条的,国内寥寥无几。厦马对待外籍选手,甚至都不用抽签。更大的原因,是国内赛事目前的运营模式,不利于吸引外籍选手。

要改变这一不利局面,一方面,国内想国际化的赛事,需要加强海外营销,扩大知名度,让外籍大众跑者了解赛事;另一方面,国内赛事启动较晚,往往赛前两三个月才开启,而且报名时间也较短,国外赛事一般都在半年以上,便于提前安排。

大量外籍大众选手的到来,无论对于赛事,还是城市,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这也是众多优秀赛事在国内竞争中不断成长起来后,下一步需要面对和加强的。重视起来,思路清晰,几年之后,国内当有几场国际化的马拉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