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那些向自己的臣子行賄的皇帝

自古以來,行賄多是下級給上級的,是為謀取不正當利益而採取的一種示好行為。可中國五千年的歷史無奇不有,集天下權力和財富於一身的皇帝竟然向臣子行賄,這種做法在歷史上還真出現過幾回。始作俑者是宋真宗趙恆。

趙恆是宋太宗第三子,登基前曾被封為韓王、襄王和壽王,997年以太子繼位。但還沒過幾年安穩日子,遼國南侵。最後,遼宋議和,宋朝每年輸銀10萬兩,絹20萬匹,史稱“澶淵之盟”。澶淵之盟後,宋真宗趙恆聽信資政殿學士王欽若的讒言,罷免了曾力主抗遼的宰相寇準,任大臣王旦為宰相。

細數那些向自己的臣子行賄的皇帝

趙恆問王欽若如何才能洗刷輸幣求和的恥辱,王欽若建議說“唯有封禪泰山,可以鎮服四海,誇示外國。”但自古以來,需天降祥瑞,才可行封禪大禮,這個道理,趙恆也很明白。王欽若早有主意,於是又說,可以假造天瑞,只要皇上自己相信並崇敬它,而後詔告天下,便與真天瑞沒什麼不同。趙恆覺得王欽若這個辦法簡便易行,便點頭同意。但他又怕宰相王旦阻撓,便請王旦入宮赴宴。散席之後,趙恆送給王旦一個罈子,說:“此酒極佳,你拿回去和老婆孩子共享吧。”

王旦回家打開罈子一看,竟是一罈價值連城的珍珠。這位在朝中混了幾十年的老臣,明白皇帝可能有求於他。於是後來趙恆與王欽若假造天書,並做出封禪的決定時,他便成了沒嘴的葫蘆。

細數那些向自己的臣子行賄的皇帝

封禪不是好事情,這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很簡單,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祥瑞這種東西說有就有,說沒有就沒有,關鍵看人是不是需要了。現在既然需要,就算沒有,造幾個出來也不是什麼難事。由於趙恆帶頭,一聽說有“天瑞”出現,不管真假,都要大舉慶賀,對官員大加封賞。朝臣與地方官嚐到了甜頭,不斷假造符瑞:或報黃河水變清,或報遇見趙家始祖並賜給寶劍一把,或報天象出現“五星連珠”奇觀,或獻白鹿,或獻靈芝……於是,一系列鬧劇開始在大宋朝上演。真宗後期的十多年,幾乎把他前期和太祖、太宗兩朝近五十年攢下來的錢都花完了。這期間,當然還有別的宰相,可是別的宰相比如王欽若、丁謂等,後世批評的其實並不多,最主要的就是批評王旦。因為只有王旦能阻止真宗,可他卻選擇了受賄閉嘴。這個口子一開,後面的人也就沒什麼好說的了。

王旦受宋真宗的賄賂是空前的,但是卻沒有絕後,明朝和清朝又出現了兩個皇帝賄賂大臣的事情。

細數那些向自己的臣子行賄的皇帝

明代宗景皇帝朱祁鈺想廢掉英宗的太子也就是後來的憲宗,另立自己的兒子。但是大臣都表示強烈反對。朱祁鈺召集內閣成員開會,共六人,分別是首輔陳循、次輔高榖、閣員商輅、江淵、王一寧、蕭籃,他們當時是文官集團的頭目。但朱祁鈺只是跟他們隨便拉了一些家常,談了一些無關緊要的公事。六位大臣畢竟是在官場中久經考驗的人物,個個老奸巨猾,知道皇帝的葫蘆裡肯定有藥賣,於是臉上都掛著笑容,心裡卻在緊張地盤算著如何應對。可朱祁鈺說完套話之後,竟然宣佈散會,搞得他們一頭霧水,半天摸不著頭腦。散會後,興安太監分別找到了他們,一一奉上白花花的銀子。而後又分別給王直和胡濙升官,堵他們的嘴。這事在《明史·列傳五十七》中記載的很清楚。景泰三年(1452年)五月,皇太子朱見深被廢為沂王,朱祁鈺之子朱見濟繼任太子。可惜翻過年來,朱見濟竟然死了。隨後英宗復辟,朱祁鈺被廢為親王,軟禁於西內,不久氣死於永安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