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封建社會為何能夠持續兩千年之久,替大家分析分析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指的是從秦朝到清朝這兩千年的中國社會。一個社會形態持續達到兩千多年,怎會如此穩固?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也可以叫做四民社會,四民即士、農、工、商。士即社會中的精英分子,他們是封建國家的直接際掌管者和維護者;從秦朝開始隨著官僚政治的出現並奠定,士的地位就慢慢的穩固了下來;在隋朝創立科舉考試製度前,官僚政治一度面臨崩潰。科舉制的出現使得士的地位重新得到了鞏固。並在宋朝達到地位的高峰。整個封建國家全仰賴士人階層的管理維護。農即農民,負責對統一國家廣袤的土地進行耕種。

我國封建社會為何能夠持續兩千年之久,替大家分析分析

農民以家庭或者家族為單位形成一個個小農業單位,自給自足,男耕女織。這也就是現代經濟學意義上的封建國家的經濟基礎——小農經濟。國家為了鞏固小農經濟出臺“重農抑商”的政策。以此來奠定小農經濟的地位在封建社會中的不可動搖性。重農抑商也叫重本輕末,它最早見諸於商鞅變法。商鞅變法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要加強中央集權;而實行重農抑商可以將農民更好的控制在土地上;這方便了中央對國民的管理,又可以讓政府能夠有效控制全國資源,有利於中央集權。同時打擊了商人階層,使得他們對社會財富的控制力不會過強,始終處於政府的節制之下。從而降低了商人階層對封建政府權威進行挑戰的可能性。當然也就使得社會精英分子在更多時候選擇了士階層,而不是商人階層。也就使得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以農立國的社會架構在根本上得到了奠定。

我國封建社會為何能夠持續兩千年之久,替大家分析分析

​在封建社會農民的數量是最多的,但是因為小農經濟的侷限性,使得農民成為了最沒有機會接受教育的階層。雖然從隋朝開始封建政府開創性的設立了通過考試選官的制度。但是事實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農民大多是文盲。這就使得從農民自身角度來說進入上層階級的希望十分渺茫,大多數時候只能與土地相伴一生。通常情況下只有士人階層才會有機會和財力接受儒家教育,並最終進入仕途。但是這種情況也不是必然的,有些農民依靠某種關係或者是純粹的自我努力也有大量的機會通過科舉考試進入士人階層。同時,因為封建政府的重農抑商,使得商人階層中的精英分子也紛紛依靠自己通過商業獲得的財富進入到士人階層,成為國家的管理者。

我國封建社會為何能夠持續兩千年之久,替大家分析分析

總之,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有太多的途徑可以讓不同階層之間的人相互流通。一方面士、農、工、商大家各安其分各司其職,一方面封建政府又提供了多種階層上升的渠道。這成為了古代封建社會和制度穩定的根源。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可以延續兩千年之久的密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