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三觀賣血記》:許三觀賣血10次,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兩字

《許三觀賣血記》:許三觀賣血10次,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兩字

這個春節過得不尋常,處處瀰漫著疫情的恐怖,身邊不少人被迫宅在家,從除夕胡吃海喝到現在,人們見面起頭的第一句話就是:“一個月不見,胖了啊?”

一場疫情,幾乎把所有人都變胖了一圈,微博、抖音、公眾號滿屏皆是減肥。而同樣趕上災荒的許三觀就沒那麼幸運了。文化大革命時期,原本一日三餐併成了兩餐,米飯也成了米糊,一家五口喝完米糊必須24小時都睡覺,因為怕活動消耗體力。

最要命的是,餓得直打晃的許三觀,還要出去賣血養活全家。

那麼這個許三觀又是誰呢?


《許三觀賣血記》:許三觀賣血10次,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兩字

許三觀就是當代作家餘華筆下的《許三觀賣血記》中的人物,一個善良、淳樸、敢當、報復集一身的男人,一個饑荒捱餓年月靠賣血養活全家的男人,一個為別人的兒子一路賣血治病的男人。

從許三觀身上得出了結論: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兩字,災荒的年月更是不容易。

1 賣血救生 詮釋人生

《許三觀賣血記》是餘華在1995年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它和另一部精品著作《活著》同時入選,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響的十部作品。

小說講述了一個叫許三觀的絲廠送繭工,在生活窘迫的年代多次賣血救生的故事。

作者餘華通過描寫許三觀的幾次賣血,淋漓盡致地詮釋了一個底層百姓的生活,以及一個小人物家庭的辛酸經歷,譜寫了一場可歌可泣的人生。

整部小說圍繞著許三觀賣血為貫穿主線,繼而刻畫了舊中國時代的無奈。另外,我們從許三觀身上,看到了千千萬萬父親的偉大形象,也看到了一個普普通通百姓在生活中的擔當。


《許三觀賣血記》:許三觀賣血10次,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兩字

許三觀總共賣了10次血,10次都是為了別人,唯獨為了自己想吃豬肝,卻得知自己的血沒人要了,自己老了,他邊哭泣邊說,以後家裡人再遇到災荒可怎麼辦呀?

那麼,許三觀為什麼接二連三地賣血呢?他這一生到底經歷了什麼?通過賣血作者想要向讀者表達一個怎樣的許三觀呢?

2 許三觀十次賣血,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兩字

小說開篇就向讀者介紹了,許三觀是一個在城裡工作的送繭工,一個即不努力也不落後,還有些小手段的大眾化人物。他代表著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換句話說,他就是我們自己,或者是我們身邊的人。

作者重複地描述著許三觀賣血的故事,從一次賣血到最後沒有人要血,十足地刻畫了許三觀的人生經歷,也通過一次次賣血更加逼真地塑造了人物特徵。

第一次賣血,反映了當時貧苦生活的愚昧。許三觀第一次賣血,只是想證明一下,自已的身子骨是否結實,因為當時他的爺爺和四叔還有鄉下人都認為,沒有賣過血的人身子骨都不結實,甚至娶不到老婆。


《許三觀賣血記》:許三觀賣血10次,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兩字

於是,他就跟著阿方和根龍一起去了醫院,許三觀順利而輕鬆地把血賣了,還得了35元錢,完成了人生第一次賣血。

他用賣血的錢買了一盤豬肝和二兩黃酒,美滋滋地吃了起來。接著,還用這錢娶到了村裡最漂亮的“油條西施”許玉蘭做媳婦。

對於許三觀來說,第一次賣血只是生活中的一種調劑,因為當時他並不缺錢,這也是他人生中唯一一次沒有任何負擔地賣血。

萬沒想到,他今後的生活,竟然靠賣血度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

第二次賣血,是因為大兒子一樂打傷了方鐵匠的兒子,用來還錢給方家大兒子療傷,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麻木及許三觀的善良。

他們結婚之後,先後生了三個兒子,分別叫一樂、二樂、三樂,三個孩子中他最喜歡老大,可偏偏這個一樂,到頭來卻是許玉蘭和別人生的兒子。


《許三觀賣血記》:許三觀賣血10次,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兩字

一樂和方鐵匠的兒子打架,用石頭砸傷了方鐵匠的兒子,導致方鐵匠的兒子住進了醫院,花掉了一大筆錢,方鐵匠要錢無果,便把許三觀的家當全拉走了,許三觀用第二次賣血的錢贖回了家當。

雖然每看見一樂,就像針刺般戳著許三觀的心,但許三觀還是戰勝了自己,體現了一個普通百姓的大愛及善良的一面。

媳婦出軌,最心疼的一樂成了別人的兒子,許三觀面對婚姻的變故,面對一樂闖下的禍,經過了一系列內心的掙扎,最終靠賣血闖過了這道關。

從許三觀矛盾的內心,折射出了那個時代的背景歷史。

第三次賣血,為了彌補林芬芳,因為自己強姦了她,由此,刻畫了許三觀的極度的報復心理。


許三觀自從知道自己被綠了後,越發感到虧了許多,一種強烈的報復心湧上心頭,恰巧一直喜歡的林芬芳,那幾天摔傷休假,他便跑去林家看望,當看到林白嫩的大腿,許三觀不禁霍地站起來,撲向了林芬芳。

《許三觀賣血記》:許三觀賣血10次,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兩字

這一次賣血,他為了給外面的女人買肉骨頭、黃豆等補品,再一次邁進了醫院的大門,由此,不難看出許三觀雖然報復心強,但也算一個有責任、敢擔當的男人。

第四次賣血,為了讓兒子們吃上一頓面,反映了當時大躍進帶來的惡果。

這一次就是文章開頭提到的。大躍進時期,當時不允許自己家做飯,各家的糧食都要上繳。好在,許玉蘭偷偷地藏了一些米,不過,也只能暫緩度日,每天由米飯變得稀粥,為了多對付些日子。

全家人喝完稀粥必須24小時睡覺,因為怕活動消耗體力。眼看著全家已經喝了57天玉米粥,孩子們除了會說餓,什麼都不會了,許三觀實在看不下去,他又決定賣血了,好讓家人吃上一頓麵條。

作者通過許三觀這個小人物的生活,表達了大躍進時期帶來的災難,僅僅為了帶兒子們去吃麵,為了填飽肚子,又一次賣血。從許三觀身上,我們看到了責任,饑荒捱餓的時候,他仍然能為家人撐起一片天。


《許三觀賣血記》:許三觀賣血10次,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兩字


第五、六次,賣血是為了兒子的前途,用賣血的錢來討好兒子的隊長。

一樂和二樂去農村下鄉,許三觀第五次賣血,之後,把錢塞給了一樂,讓他沒事買點東西,補補身子。而第六次賣血,是為了討好二樂的隊長,好讓隊長提拔提拔自己的兒子。

許三觀為了兩個兒子,真是使出了渾身解數。越饑荒的年月,越能體現他如山的父愛。

第七到第十次賣血,是為了給一樂治病,這也是他最壯烈的一次賣血,透露出他深沉的父愛。

許三觀的大兒子一樂,也就是自己老婆和別人生的兒子,突然得了肝炎,要送往上海治療,那個年代窮的連飯都吃不上,還還哪有閒錢治病。


《許三觀賣血記》:許三觀賣血10次,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兩字

許三觀只好再一次透支自己的生命,一路第七、八、九、十次賣血,一邊趕往上海。許三觀經歷了千辛萬苦,終於將一樂的病治好了,許三觀對不是自己親生兒子的寬容大愛,將一個最底層人物推向了善良的最高點。

3 時代的產物 造就了幸福一家人

三年饑荒,十年文革。時代的惡果,給人們帶了不可逆轉的命運。正所謂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

災荒之年的世界裡更是沒有容易兩字。

不過,在艱難的歲月裡,許三觀和許玉蘭飽受了感情的錘鍊,他們雖然在婚姻裡都曾背叛過對方,但在共同經歷了時代的苦難後,他們患難與共,這讓讀者的心裡升騰出一股暖流。

一樂病重,僅為了一個不是自己親生的兒子,許三觀不顧自己的生命安危,多次賣血,實屬讓人感動。這件事,再一次塑造了身為父親的高大形象,也增進了不同血緣的父子之間的感情。

相比之下,生在新時代的我們,不用擔心沒糧食吃,更不用擔心自己的血賣不出去,因為我們有強大的祖國做後盾。即便趕上疫情,百姓的生活仍然富足擁有,幾乎是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想穿什麼就穿什麼。珍惜當下。


可以說餘華的每一部作品,文字都是那麼的簡潔,樸實,又能夠很好地襯托出人物性格及厚重的時代感。推薦閱讀。


作者:雨竹,遼寧人,省作家協會會員,熱愛寫作,熱愛馬拉松長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