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三观卖血记》:许三观卖血10次,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两字

《许三观卖血记》:许三观卖血10次,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两字

这个春节过得不寻常,处处弥漫着疫情的恐怖,身边不少人被迫宅在家,从除夕胡吃海喝到现在,人们见面起头的第一句话就是:“一个月不见,胖了啊?”

一场疫情,几乎把所有人都变胖了一圈,微博、抖音、公众号满屏皆是减肥。而同样赶上灾荒的许三观就没那么幸运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原本一日三餐并成了两餐,米饭也成了米糊,一家五口喝完米糊必须24小时都睡觉,因为怕活动消耗体力。

最要命的是,饿得直打晃的许三观,还要出去卖血养活全家。

那么这个许三观又是谁呢?


《许三观卖血记》:许三观卖血10次,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两字

许三观就是当代作家余华笔下的《许三观卖血记》中的人物,一个善良、淳朴、敢当、报复集一身的男人,一个饥荒挨饿年月靠卖血养活全家的男人,一个为别人的儿子一路卖血治病的男人。

从许三观身上得出了结论: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两字,灾荒的年月更是不容易。

1 卖血救生 诠释人生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在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它和另一部精品著作《活着》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

小说讲述了一个叫许三观的丝厂送茧工,在生活窘迫的年代多次卖血救生的故事。

作者余华通过描写许三观的几次卖血,淋漓尽致地诠释了一个底层百姓的生活,以及一个小人物家庭的辛酸经历,谱写了一场可歌可泣的人生。

整部小说围绕着许三观卖血为贯穿主线,继而刻画了旧中国时代的无奈。另外,我们从许三观身上,看到了千千万万父亲的伟大形象,也看到了一个普普通通百姓在生活中的担当。


《许三观卖血记》:许三观卖血10次,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两字

许三观总共卖了10次血,10次都是为了别人,唯独为了自己想吃猪肝,却得知自己的血没人要了,自己老了,他边哭泣边说,以后家里人再遇到灾荒可怎么办呀?

那么,许三观为什么接二连三地卖血呢?他这一生到底经历了什么?通过卖血作者想要向读者表达一个怎样的许三观呢?

2 许三观十次卖血,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两字

小说开篇就向读者介绍了,许三观是一个在城里工作的送茧工,一个即不努力也不落后,还有些小手段的大众化人物。他代表着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换句话说,他就是我们自己,或者是我们身边的人。

作者重复地描述着许三观卖血的故事,从一次卖血到最后没有人要血,十足地刻画了许三观的人生经历,也通过一次次卖血更加逼真地塑造了人物特征。

第一次卖血,反映了当时贫苦生活的愚昧。许三观第一次卖血,只是想证明一下,自已的身子骨是否结实,因为当时他的爷爷和四叔还有乡下人都认为,没有卖过血的人身子骨都不结实,甚至娶不到老婆。


《许三观卖血记》:许三观卖血10次,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两字

于是,他就跟着阿方和根龙一起去了医院,许三观顺利而轻松地把血卖了,还得了35元钱,完成了人生第一次卖血。

他用卖血的钱买了一盘猪肝和二两黄酒,美滋滋地吃了起来。接着,还用这钱娶到了村里最漂亮的“油条西施”许玉兰做媳妇。

对于许三观来说,第一次卖血只是生活中的一种调剂,因为当时他并不缺钱,这也是他人生中唯一一次没有任何负担地卖血。

万没想到,他今后的生活,竟然靠卖血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第二次卖血,是因为大儿子一乐打伤了方铁匠的儿子,用来还钱给方家大儿子疗伤,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麻木及许三观的善良。

他们结婚之后,先后生了三个儿子,分别叫一乐、二乐、三乐,三个孩子中他最喜欢老大,可偏偏这个一乐,到头来却是许玉兰和别人生的儿子。


《许三观卖血记》:许三观卖血10次,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两字

一乐和方铁匠的儿子打架,用石头砸伤了方铁匠的儿子,导致方铁匠的儿子住进了医院,花掉了一大笔钱,方铁匠要钱无果,便把许三观的家当全拉走了,许三观用第二次卖血的钱赎回了家当。

虽然每看见一乐,就像针刺般戳着许三观的心,但许三观还是战胜了自己,体现了一个普通百姓的大爱及善良的一面。

媳妇出轨,最心疼的一乐成了别人的儿子,许三观面对婚姻的变故,面对一乐闯下的祸,经过了一系列内心的挣扎,最终靠卖血闯过了这道关。

从许三观矛盾的内心,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的背景历史。

第三次卖血,为了弥补林芬芳,因为自己强奸了她,由此,刻画了许三观的极度的报复心理。


许三观自从知道自己被绿了后,越发感到亏了许多,一种强烈的报复心涌上心头,恰巧一直喜欢的林芬芳,那几天摔伤休假,他便跑去林家看望,当看到林白嫩的大腿,许三观不禁霍地站起来,扑向了林芬芳。

《许三观卖血记》:许三观卖血10次,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两字

这一次卖血,他为了给外面的女人买肉骨头、黄豆等补品,再一次迈进了医院的大门,由此,不难看出许三观虽然报复心强,但也算一个有责任、敢担当的男人。

第四次卖血,为了让儿子们吃上一顿面,反映了当时大跃进带来的恶果。

这一次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大跃进时期,当时不允许自己家做饭,各家的粮食都要上缴。好在,许玉兰偷偷地藏了一些米,不过,也只能暂缓度日,每天由米饭变得稀粥,为了多对付些日子。

全家人喝完稀粥必须24小时睡觉,因为怕活动消耗体力。眼看着全家已经喝了57天玉米粥,孩子们除了会说饿,什么都不会了,许三观实在看不下去,他又决定卖血了,好让家人吃上一顿面条。

作者通过许三观这个小人物的生活,表达了大跃进时期带来的灾难,仅仅为了带儿子们去吃面,为了填饱肚子,又一次卖血。从许三观身上,我们看到了责任,饥荒挨饿的时候,他仍然能为家人撑起一片天。


《许三观卖血记》:许三观卖血10次,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两字


第五、六次,卖血是为了儿子的前途,用卖血的钱来讨好儿子的队长。

一乐和二乐去农村下乡,许三观第五次卖血,之后,把钱塞给了一乐,让他没事买点东西,补补身子。而第六次卖血,是为了讨好二乐的队长,好让队长提拔提拔自己的儿子。

许三观为了两个儿子,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越饥荒的年月,越能体现他如山的父爱。

第七到第十次卖血,是为了给一乐治病,这也是他最壮烈的一次卖血,透露出他深沉的父爱。

许三观的大儿子一乐,也就是自己老婆和别人生的儿子,突然得了肝炎,要送往上海治疗,那个年代穷的连饭都吃不上,还还哪有闲钱治病。


《许三观卖血记》:许三观卖血10次,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两字

许三观只好再一次透支自己的生命,一路第七、八、九、十次卖血,一边赶往上海。许三观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将一乐的病治好了,许三观对不是自己亲生儿子的宽容大爱,将一个最底层人物推向了善良的最高点。

3 时代的产物 造就了幸福一家人

三年饥荒,十年文革。时代的恶果,给人们带了不可逆转的命运。正所谓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灾荒之年的世界里更是没有容易两字。

不过,在艰难的岁月里,许三观和许玉兰饱受了感情的锤炼,他们虽然在婚姻里都曾背叛过对方,但在共同经历了时代的苦难后,他们患难与共,这让读者的心里升腾出一股暖流。

一乐病重,仅为了一个不是自己亲生的儿子,许三观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多次卖血,实属让人感动。这件事,再一次塑造了身为父亲的高大形象,也增进了不同血缘的父子之间的感情。

相比之下,生在新时代的我们,不用担心没粮食吃,更不用担心自己的血卖不出去,因为我们有强大的祖国做后盾。即便赶上疫情,百姓的生活仍然富足拥有,几乎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穿什么就穿什么。珍惜当下。


可以说余华的每一部作品,文字都是那么的简洁,朴实,又能够很好地衬托出人物性格及厚重的时代感。推荐阅读。


作者:雨竹,辽宁人,省作家协会会员,热爱写作,热爱马拉松长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