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熟練掌握這些處世智慧,事業不再碰壁,一生平順

人生中處處碰壁,懂得方圓之道,才能夠一生平順。人生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在如今這個浮躁的時代裡,我們要面對形形色色的人。許多人從單純的校園走向社會,走向職場時才會發現其中的暗流湧動與勾心鬥角。

王陽明:熟練掌握這些處世智慧,事業不再碰壁,一生平順

王陽明在臨終前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叫做: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想要理解這句話,必須將自己帶入其中,像是思想實驗一樣,以一位臨終之人的心理狀態去想象。王陽明的這種心態是非常坦蕩有一種胸懷,王陽明的一生從小就立志要當聖賢,後來在官場沉浮,桃李滿天下。他的一生與榮辱與共,等王明臨終的時候,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他的一生對得起百姓,對得起自己的人生。

王陽明:熟練掌握這些處世智慧,事業不再碰壁,一生平順

一個人的一生,如果真的想活得精彩,且做出一些成績,就需要有一種更好的一種心態。這種心態是需要逐漸修煉出來的,比如說面對這個複雜的社會,面對複雜的勾心鬥角,該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

曾經有一句古語是這樣說的:處治世宜方,處亂世宜嚴,處叔季之世當方圓並用待善人宜寬,待惡人宜嚴,待庸眾之人當寬嚴互存。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身處一個有條不紊的環境時處事應剛正不阿,身處一個紛亂的環境時處事應圓滑,身處一個即將衰亡的環境時要剛柔並用;對待善良的人要寬厚,對待惡人要嚴厲,對待普通人要寬嚴並用。這不僅是古人的政治觀,更是一種人生態度。在和平繁榮的環境下,一切都有條不紊地發展著,一個人的言行是直截了當的,更會得到重視與親睞。另一方面,如果在混亂的環境中,言行必須儘可能圓滑,否則就會有危險。

王陽明:熟練掌握這些處世智慧,事業不再碰壁,一生平順

人的思想變幻無窮,高深莫測,令人難以捉摸,而人的性格卻相對簡單得多。一個人活在世上,如何處好事做好人,關鍵在於他把圓與方相輔相存而又不相互衝突

那麼我們在為人處事的時候,對待好的人,善良的人,態度應當更加寬厚。對待邪惡的人,態度應當更加嚴厲,以惡制惡。對待一般的庸眾之人的時候,態度應該是方圓並濟,寬厚與嚴厲並用。

王陽明:熟練掌握這些處世智慧,事業不再碰壁,一生平順

我們一定看過很多的文章,告訴你要以德服人,對待惡人,一定要以德服人。但是這個觀念是有一些偏差的,我們對待惡人的時候,就應該以嚴厲的方式去對待他。

有一句話對我印象特別深刻,他說:對待有惡念的人不需要善良,因為你的善良會讓他變得更惡。所以說這就突出了這一句老話其中的:“待惡人宜嚴”。

當你真正悟透這句老話的時候,就能保持一種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的從容和小灑脫。

王陽明:熟練掌握這些處世智慧,事業不再碰壁,一生平順

真正的一種好的心態,一種好的處世良方,並不是逃避。有的人說我遇到邪惡的人,那我惹不起,我還躲不起嗎?我不跟他正面交鋒。其實這並不是一種更高尚的境界,更高尚的境界就是,不必急著讓自己和這個世界撇清關係,能做到內方外圓,對待邪惡的人,以嚴待之。對待善良的人,以寬厚待之,這才是真正修煉需要修煉的地方。

對於方圓這一個理念,老子的思想就是自然是天地,天圓地方。而孔子的思想道德是中庸適度。

王陽明:熟練掌握這些處世智慧,事業不再碰壁,一生平順

清朝田文鏡工作非常仔細,但他的性格過於“方正”,朝廷裡沒有人和他交朋友。可同朝為官的李衛就不同,他辦事同樣是一絲不苟,但他為人十分圓滑。李衛既有田文鏡之剛硬,又有圓滑的謀略,這樣,李衛的事業就更加順達。學會曲徑通幽,善於韜光養晦,深藏不露,做人難,難做人。生活在這個複雜的世界裡,做一個人真的很難,做每個人都喜歡做的事就更難了。

王陽明:熟練掌握這些處世智慧,事業不再碰壁,一生平順

縱觀歷史洪流,凡能成就偉大事蹟的人,都是知道什麼時候進去,什麼時候退卻,什麼時候“方”,什麼時候“圓”。那些取得偉大成就的人,大多數都是圓潤而平易近人的,在危機時刻總能用到生活中的智慧和技巧。在與人打交道時,有些人漠不關心、自私、苛刻、計較。這樣的人一定是不受歡迎的人,是生活中的失敗者。

在現實生活中,為什麼有一些人鬱郁不得志?總是覺得自己有才能,但是總是在這個社會上混的不如意。這就是你沒有掌握內方外圓的一個道理。經常遇到挫折的時候滿腹牢騷,然而事業卻處處碰壁。遇到挫折缺乏變通,容易自暴自棄,把自己推向了極端。

王陽明:熟練掌握這些處世智慧,事業不再碰壁,一生平順

最好的方式就是慢慢悟到方圓結合,順其自然的一個道理,自然能夠保存內心的一種純淨,到達人生更高的境界,以強大的內心,擁有人生的精彩。

感謝大家收看,如果今天七月講的內容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關注七月、關注品味國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