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譚】梨園行家族勢力的“五世而斬”現象,是“魔咒”嗎?


【天使譚】梨園行家族勢力的“五世而斬”現象,是“魔咒”嗎?

梨園行歷來有“五世而斬”的說法,那些大家名角,誰能衝破這個詛咒,讓藝術生命繁衍不絕?誰的藝術又被這一魔咒扼殺?

一、一個譚家半梨園

說到這個梨園世家首先不能不提的就是譚家。

譚門七代不僅僅是京劇史上的一個奇蹟,而且潭門七代的藝術傳承也是中國京劇發展的歷程。

譚志道開始,京劇開始形成,到譚鑫培的時候,京劇已經到達成熟期。

【天使譚】梨園行家族勢力的“五世而斬”現象,是“魔咒”嗎?

伶界大王譚鑫培

譚鑫培奠定了京劇老生的基礎,成為一個流派的創始人。從譚鑫培開始,在當時京劇老生行裡出現了“無腔不學譚”的局面。譚派唱腔成為了京劇老生的基礎唱腔。到現在京劇老生的傳統劇目幾乎都沒有跳出譚派的範疇,而且從譚鑫培之後的老生流派都是從譚派藝術開始。無論是馬連良,周信芳,楊寶森,奚嘯伯,言菊朋,餘叔巖都是成為譚派的傳人弟子

【天使譚】梨園行家族勢力的“五世而斬”現象,是“魔咒”嗎?

後四大鬚生之一、“新譚派”創始人譚富英

譚家不僅僅是中國京劇史上的一個標誌,也成為了中國京劇中最重要的一個分支。到現在譚家已經有七代,譚家成為現在中國京劇上一個十分重要的標誌。

【天使譚】梨園行家族勢力的“五世而斬”現象,是“魔咒”嗎?

潭門七代,六代老生

從譚鑫培之後,到譚小培、譚富英、譚元壽、譚孝曾、譚正巖。

譚家藝術的源遠流長,被他們不同程度的繼承與發展。

二、梅花香自苦寒來

梅家並不是從梅蘭芳說起。

可以說從梅家出了三位十分代表性的人物。

第一位就是梅巧玲先生。

【天使譚】梨園行家族勢力的“五世而斬”現象,是“魔咒”嗎?

同光十三絕

現在從《同光十三絕》這幅畫中可以看到梅巧玲的身影,其中扮演蕭太后的就是梅巧玲先生,因為梅巧玲先生身材比較胖,所以又被成為“胖太后”。

第二位就是梅巧玲先生的後人梅雨田先生,雖然在唱戲方面不是很突出,但是梅雨田先生確實成為了一代胡琴聖手。這其中注意一點的就是譚鑫培的七張半唱片當中,就有梅雨田操琴的段子,尤其是《洪洋洞》跟《賣馬》兩段成為譚鑫培唱腔中的精品。梅雨田的胡琴加上譚鑫培的唱可謂是珠聯璧合。

【天使譚】梨園行家族勢力的“五世而斬”現象,是“魔咒”嗎?

梅蘭芳先生

第三位就是梅蘭芳先生,可以說梅蘭芳跟譚鑫培一樣,都是中國京劇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梅蘭芳不僅僅成為中國京劇的名片,而且將中國京劇傳播到海外,讓外國人知道中國京劇的形式,而且以“梅蘭芳體系”來命名中國京劇的表現形式。而且梅蘭芳所創造的梅派藝術也成為了旦角必學的唱腔。

【天使譚】梨園行家族勢力的“五世而斬”現象,是“魔咒”嗎?

梅葆玖(右)與梅葆玥(左)

梅蘭芳先生的子女也從事京劇行業,梅葆玥師承李桂芬,又拜陳秀華為師學習餘派,繼拜馬連良為師學習馬派,又拜楊寶忠為師學習楊派的唱唸藝術,主攻楊派老生,梅葆玖先生繼承父親的衣缽,為梅派開枝散葉。

三、為京劇傳漢腔

要在梨園家族裡評出個“家族勢力榜”,餘氏家族肯定進得了前三甲。

【天使譚】梨園行家族勢力的“五世而斬”現象,是“魔咒”嗎?

余三勝

餘派的創始人余三勝,和譚志道一樣,也是進京的漢劇演員

我們知道,京劇的形成有一段漫長的歷史,徽班進京後,還經歷了與秦腔、漢劇的融合,才形成了京劇藝術。而余三勝,就對徽漢合流有卓越貢獻。余三勝、王洪貴、李六等漢劇名角進京後,為京城的戲曲舞臺帶來了“楚調新聲”,徽劇和漢劇的融合自然而然地開始了。余三勝後來成為春臺班的班主,對徽劇的做念唱打各方面都進行了改革,使一種新的戲曲形式——京劇出現了,出於本能,余三勝在京劇中保留了漢劇的風格,開創了京劇中的漢派。

余三勝的兒子餘紫雲嚴格繼承父親的衣缽,雖然余三勝工老生而餘紫雲工旦角,但他繼承了京劇漢派的演唱風格。1855年,餘紫雲出生時正值父親處於藝術高峰,他從小耳濡目染,幼年即拜梅蘭芳的祖父梅巧玲為師,先習青衣,後演花旦。當時的戲評毫不吝嗇對他的讚美,“唱功固臻妙境,不專屬青衫之劇,如《戲鳳》之李鳳姐、《虹霓關》之丫環姿態橫生。”因為

師從梅蘭芳祖父,餘紫雲常被稱為“梅蘭芳的先驅”。

到了餘紫雲的兒子餘叔巖, 餘派藝術始至巔峰。

【天使譚】梨園行家族勢力的“五世而斬”現象,是“魔咒”嗎?

前四大鬚生之一、餘派創始人餘叔巖先生

餘叔巖迴歸祖父文武老生之途, 又拜講究音韻準確的吳聯奎為師,所以小小年紀就敢以“小小余三勝”為藝名在京津一帶的戲院登臺,紅極一時。而他的天賦和造詣也確實沒有辱沒祖父的美名。不僅勤奮, 小叔巖更以謙遜好學聞名。當時的名家,不獨武生和老生,凡是與他合作過的琴師、鼓師甚至檢場人、龍套,他都是不懂必問,絲毫沒有明星架子。成名後,

人們將餘叔巖稱為“餘派”, 他卻直到晚年也聲稱自己師譚。功夫不負苦心人,1918年,餘叔巖倒倉復出後,達到了他藝術生涯的最高峰,與楊小樓、梅蘭芳並稱為梨園“三大賢”,成為老生戲的頭牌。

四、風流總被雨打風吹

譚派、梅派和餘派的輝煌,畢竟只是少數,更多梨園名角的藝術傳承,還是被“五世而斬”的說法言中,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絕大部分名家的藝術傳統沒有超過五代。

【天使譚】梨園行家族勢力的“五世而斬”現象,是“魔咒”嗎?

“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膝下有三個兒子:長子尚長春,次子尚長麟和三子尚長榮,在父親的影響下,他們紛紛投身梨園,老大學了武生,老二繼承了父親的旦角,老三則是花臉名家。不過這個京劇世家中,父親、長子和次子均已故去,只有三子尚長榮還在。尚長榮有三個兒子、兩個孫子,但是他們都沒有從事戲曲工作。尚長榮不以為意。對他來說,兒孫們能更廣泛地選擇自己的人生之路,是一件好事,他應該尊重他們的選擇。

【天使譚】梨園行家族勢力的“五世而斬”現象,是“魔咒”嗎?

尚小云之長孫女 尚慧敏

尚氏三代之中,只有尚慧敏在傳承尚小云的技藝。

另一名旦荀慧生,開明眾人皆知。他有一句至理名言是“演角色不要演我,學我不要模仿我”,因而他留給荀派傳人的發展空間之大是梨園界所公認的。荀慧生本來家眷眾多,但是一場突如其來的瘟疫使他數日之內痛失母親、兄嫂、子女共7位親人,打擊之大,無以言表。幸而長子荀令香繼承了父親的藝術,曾贏得“五小名旦”的美譽,已於1992年病逝。荀令香的子女中,長子荀皓夫婦分別是武生和武旦,其餘子女均未從藝,孫輩中只有一人從事這個行當,卻泯然眾人。

而程硯秋先生的子女一輩中,甚至無人進入梨園行。

梨園曾有“十淨九裘”的說法,這個“裘”指的就是裘盛戎

【天使譚】梨園行家族勢力的“五世而斬”現象,是“魔咒”嗎?

裘盛戎

其實裘氏家族曾經是梨園大家族。

裘盛戎的父親裘桂仙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淨角,弟弟裘世戎是著名的花臉,當年這三位可是被譽為“裘門三傑”的。盛戎長子裘少戎

也是花臉,卻受制於癌症,39歲就去世了。少戎的兒子裘繼戎仍然活躍在舞臺上,盛戎的小女兒裘芸最怕戲迷們拿她與父親相比,但是在父兄去世後,她感到了自己肩上的責任。如今,半路出家的裘芸只能在票友裡佔據一席之地了。

【天使譚】梨園行家族勢力的“五世而斬”現象,是“魔咒”嗎?

裘盛戎女兒 裘芸

譚氏家族的輝煌傳承,哪個不羨慕?

但是自己的後人能夠走出梨園,參與到更廣泛的社會生活中,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所以尚長榮、裘盛榮對兒孫們的選擇從來不干預。

五、家傳為何式微?

1949年以前,梨園界各行當的幾大門派幾乎都是以家族繼承的形式出現,這與他們社會邊緣群體的身份有關係。雖然名家們多有人捧,但社會環境總體上對“戲子們”是鄙視的,只有金字塔尖上的幾個人能進入上流社會,而一般家庭,不到實在養不起孩子的地步是不會把孩子送到戲班子裡的。梅蘭芳學戲時,他的大伯就曾希望侄子能脫離這個“下九流”的行當,堂堂正正地做人。

臺上聲聲叫好不能掩蓋人去屋空時的落寞,所以演員們打交道最多的還是本行業的人。這種環境決定了梨園後人們從出生到成長,京戲的味道滲透進了他們的精神和骨髓。從耳濡目染到入行學戲,對他們來說是自然而然的,成功的可能性自然也更高。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想成為大家,就必須廣納博採,多吸收別人的優點,把各個行當融會貫通,為我所用,譚鑫培、梅蘭芳、餘叔巖莫不如是。他們除了秉承家學,還能走出家門,投身其他名師。這種各家族之間的“串人才”的培養方式,使家族模式越來越牢固。而梨園中人團結互助,相互幫助相互補臺,彼此彷彿一家人,各家族之間一榮俱榮,使家族優勢可以發揚光大。

新中國成立後,戲班子改成了劇團制,走行政路線,演戲也越來越消減了這個行當與眾不同的職業特點。“人戲不分”、“人戲一體”的情況越來越少了。雖然演員的地位提高了,但藝術創作、藝術薰陶的溫床——藝術氛圍淡了,演員們的後代也可以像其他所有行業的人一樣,更廣泛、更自由的選擇自己的理想人生。而演員的培養方式也由家族培養、戲班子培養轉變成了學校培養,各地的戲曲學校、戲曲學院取代了戲班子,成為培養戲曲人才的中流砥柱。這就成為梨園家族相傳慢慢減少的最主要原因。當演藝行業成為公共事業後,各家族之間的幫襯也少了,家族優勢越來越淡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